如果將7%以上的年度經濟增長定義爲高速增長,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1978年)以來到2014年爲止,經歷了37年高速增長。這期間年均增長率9.8%,只有3年增長率低於7%。

這一增長業績是如何實現的?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國經濟的長期高速增長?哪些因素對經濟增長有負面影響,並可能在未來阻礙經濟增長?未來的增長趨勢如何?怎樣繼續保持合理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這些問題需要經濟學研究者做出正面回答。

本篇收錄了作者(及合作者)自2000年至2017年發表和未發表的關於中國經濟增長的論文和研究報告6篇。這些論文和報告旨在回答上述關於增長的貢獻因素和影響因素,以及未來增長趨勢和保持增長需要採取的改革措施與政策調整等問題。

在因素分析方面,這些論文的共同特點是,除了考察要素貢獻以外,還重點分析制度、政策、結構變遷等因素對增長的作用。

在200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報告中,作者通過模型分析證明改革期間市場導向的非國有經濟發展、初期的農村工業化和後來的城市化、對外開放都帶來了要素配置效率改善,促進了經濟增長和生產率提高。報告同時指出,國企改革緩慢、政府過度干預經濟等因素對經濟增長有負面影響。

今天看來,上述各因素仍然是對經濟增長有積極和消極影響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說當時這些分析仍然是站得住腳的,並基本上依舊適用。當然隨着情況變化,對影響經濟增長各因素的議識,也需要繼續深化。

在該報告中,作者預測未來的中長期經濟增長率將下降到6.6%左右,但預期在2000~2010年期間就將發生,事實證明是不準確的。原因在於:第一,2000年以後儲蓄率和資本形成率未依常規情形逐步下降,反而在政策刺激和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推動下大幅上升,這一方面拉高了短、中期經濟增長率,但也帶來了日益嚴重的結構失衡;第二,作者未充分預見到我國加入WTO後一個時期出口大幅超常增長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強勁帶動;第三,該預測對經濟增長率因地方虛報導致的“水分”打了折扣(見該文第五部分和《對中國經濟增長統計數據可信度的估計》),但未預見到同時存在的統計漏報和後來的統計修訂。2004年經濟普查後,國家統計局將GDP總量調高了約17%,並相應修改了經濟增長率。因此作者當年對數據的修訂和未來預測偏於保守;由此導致的偏差,留待讀者批評。

在2016年的《結構調整與中國經濟增長前景》中,作者使用改進的模型和新的數據對中國經濟增長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解並預測了未來的增長趨勢。該研究發現外資和外貿對增長的促進效應已趨於衰減,城市化通過改善資源配置對生產率提高做了最重要的貢獻,市場化進展在繼續發揮促進生產率提高的作用。

同時作者也發現,資本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一個時期以來顯著下降,按規模收益不變條件計算的全要素生產率近年來已由正轉負。主要影響因素有:第一,行政管理成本過高及對市場的干預增加;第二,消費率過低,儲蓄率和投資率過高;第三,債務槓桿率大幅提高,這些因素導致了嚴重的效率損失。

基於上述分析,該文預測在常規情景下未來到2030年的長期增長率會降到6%以下。而如果能加快改革降低政府管理成本、促進消費率回升,並切實實現中性貨幣政策和去槓桿,則仍有可能經幾年調整後恢復7%以上的增長率,到2030年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這些分析和預測,還有待未來事實的驗證。

需要補充指出,上述研究在模型方法上有所缺欠,即沒有對模型的協整問題進行檢查和修正。作者後來在另一篇尚未發表的文章中對此做了補正,用改進的差分模型方法對全要素生產率進行重新分解。增長覈算和預測結果與上述2016年論文的結果很接近,說明以前的分析結果並無明顯的技術偏差。

在2011年發表的《中國市場化進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文中,本作者與兩位合作者還共同將國民經濟研究所的“中國分省市場化指數”帶入面板數據增長模型,專門就市場化改革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檢驗,證明市場化對增長確有顯著而重要的貢獻,且貢獻值明顯大於用時間序列模型得到的結果。這是因爲在時間序列模型中,我們只能用非國有企業在工業中的比重變化作爲一個近似變量來反映市場化進程,而“市場化指數”則更全面地反映了市場化各方面的進展。

研究經濟增長,一個關鍵條件是需要準確的數據。某些統計數據受到條件限制欠準確,給研究帶來了一些困難。本篇除包括了孟連、王小魯2000年關於增長統計數據可信度的研究報告外,還包括了作者2015年的研究報告(未公開發表):《關於固定資產投資和固定資本形成規模的驗證》。

一個時期以來,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與固定資本形成統計之間的背離越來越大,使研究經濟增長的學者面臨困擾。對此還未看到學術界做出正式反應。投資和資本形成數據是計算資本存量的基礎,對增長分析至關重要,需要認真研究。在該報告中,作者對上述背離現象做出瞭解釋並提供了自己的計算。這僅是一個初步的研究,計算是否準確有待驗證,僅供讀者參考。

(作者系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副所長、研究員,本文系《中國:增長與發展的路徑選擇》一書手記,標題爲編者所加,該書獲評2018“第一財經·摩根大通年度金融書籍”年度中文書籍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