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禮儀之邦,我們常以“禮儀之邦”自稱,有其文化傳統方面的因素。中國人非常注重起迎身送,形式要與內容一致,什麼樣的人物就要有什麼樣的規格接待,而且總要竭盡全力給客人留下最好的印象,如果輕慢客人,就會上升到道德層面。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文中所寫桃源人熱情好客的習俗讓讀者印象深刻。文中寫道:“見漁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這種請客方式,跟苗族人民熱情好客的習俗相吻合。

客人來到苗家,主人要立即搬椅子讓客人坐。客人坐定後,男主人則會坐下來與客人說話。這時,男主人的坐姿很規範,雙腳平整落地,腰不會挺得很直也不很彎曲,從不蹺二郎腿。如果來客是老年人,男主人還要拿出煙桿,把菸葉裝好,遞給客人。女主人與客人打過招呼後,並不坐下來陪客說話,而是到竈房去準備飲食。上齊飯菜,家宴開始的時候,男主人陪同客人就座,女主人多半不上桌同喫,只是在一邊服務。

孩子可以和客人們一起同桌就餐,但是多半是站着喫,夾得菜之後,就端着碗走開了。席間,勸客喝酒是首要節目,但一般情況下主人並不強勸,只要客人說“我不能喝了!”他們就打住。酒足後自然是喫飯。這時,男主人便開始左一夾右一夾地勸客人喫菜,而站在一邊的女主人則負責給客人添飯,並且不時說一句:“沒有好菜,乾飯也請多喫一碗,不要在我們家捱餓!”喫飯的時候,男主人的坐姿也很規範,一旦在桌邊坐下,就不再亂動,需要什麼都由女主人去完成。

爲客人夾菜時,男主人老是把其中最好喫的菜不停地往客人的碗裏夾,自己則總是選小菜喫,偶爾也喫一兩夾主菜,爲的是不使客人爲難。此外,喫東西時,主人連嘴形都很講究。飲酒喫飯的過程中,男主人還必須邊喫邊陪客人說話。苗人很注意喫飯時陪客說話的藝術,客人正在喫東西的時候,不多說話,自己嘴裏有飯菜的時候不能說話,勸酒勸菜要儘量客氣,自我形象要時刻保持。席畢,男主人還要托起筷子示意一下,並說:“不要客氣!今天簡辦你了!”

主人的過分好客,使得到苗家做客的客人也有很多講究。客人進門後並不會馬上坐到主人擺好的椅子上,而是先輕輕地把椅子提一下,挪動一點點,然後才坐下,以示感謝。凡是主人夾到碗裏的東西都要喫完,最後碗裏不能有飯菜剩餘。喫好後,客人要雙手託着筷子在桌子上轉一圈,並說:“得罪大家了!”然後把筷子放在碗口上。

到苗寨做客,不遵守上述規矩也不算犯什麼大錯,但是懂得規矩的客人一定會這樣做,不然他們會覺得自己顏面無光。即便不懂規矩的外地客人,他們也會入鄉隨俗,聽主人介紹這裏的待客之道並自覺遵守。還有,在去苗家做客的時候,當地的老人們一定會給你這樣一條建議:能喫兩碗飯的喫一碗,能喫三碗的喫兩碗,必須留一碗的空間做餘地。

苗人好客最突出的體現方式還是“喫排家飯”,即某家有了客人,不管客人數量多少,全村都要輪流請之,一家一家喫下去,直到全村每家都喫到爲止。苗族人民將這種方式叫做“nongbihiebrang”,直譯爲漢語,是“喫村寨飯”的意思,一般習慣意譯爲“喫排家飯”。武陵漁人在桃花源中所接受的便是這種最隆重的招待。到解放後,“喫排家飯”的習俗還在苗區盛行。

武陵山腹地是東晉時期部分苗族先民遷徙的重要據點,這片重巒疊嶂、溝壑縱橫、與世隔絕、物產富饒的區域,讓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遠離戰火,遠離中原政權的管轄,過着自給自足、和平安定、與外界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

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延續着苗人的古俗古風,在社會生產上以農桑漁獵爲務,人人自食其力;在社會組織和管理上,以氏族或宗族單位,採取民主推選首領管理制度,沒有階級,鮮有剝削,沒有壓迫;在地勢風物上,這裏溪流縱橫,羣山環繞,多山洞,亦多低窪平曠、土地肥沃的山谷平地,且廣有稻、菽、稷、桑、蠶、桃、竹之物產;在生活習俗上,這裏的人們信巫好鬼,崇拜桃樹;熱愛自然,崇尚天人和諧;好歌喜舞,追求歡樂祥和;勤勞樸實,熱忱好客。此外,本地區獨特的建築、服飾風格等都和桃花源中提到的相關情況高度吻合。這樣的社會生活圖景正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完美呈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