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来说,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是如此神秘迷人却又如此遥远:

留着长发、蓬头垢面的嬉皮士、享乐主义大行其道、年轻人无所事事,却又向往自由。

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的痛苦仍挥之不去;贫穷、绝望和黑暗仍无处不在,那是美国变革最快,却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个时代。

一方面,官方大搞特搞美国建国200周年庆典,但另一方面,很多地方遭受经济衰退,人民的日子并不好过。对国家失去了信念的人们急需寻找一个出口,来宣泄心中的苦闷与愤怒。

摇滚是最好的解药。

于是,一场具备了所有先决条件的演唱会应运而生。

鲍勃·迪伦(Bob Dylan),这位民谣歌手、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代性的传奇人物正是这场演唱会的主角。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Bob Dylan在演出现场的控诉


1975年秋冬,从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开始,迪伦和他的团队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进行了一次名为《奔雷秀巡演》(Rolling Thunder)的短暂巡演。

在乌托邦主义正式让位于自我追求个人满足感的当时,《奔雷秀》完美的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一切特征:

迷幻药热潮之后、艾滋病大爆发之前的70年代中期,是理想主义、崇尚性解放的60年代的延续,同时也是从摇滚时代进入迪斯科时代的直接先驱。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回顾迪伦近60年的从艺生涯,《奔雷秀》无疑是他最特别的一次巡回演出。

最近有两个新项目重新祭出了《奔雷秀》的大量细节,其一是《奔雷秀巡演现场录音:1975》

一套囊括14张CD共148首曲目的盒装专辑,曲目全部来自奔雷秀巡演的排练和表演现场。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盒装专辑《奔雷秀巡演现场录音:1975》,QQ音乐已上架

其二就是由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导演、Netflix出品的纪录片《奔雷秀巡演:鲍勃·迪伦传奇》

这是一部不太像「纪录片」的纪录片,混合了1978年迪伦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雷纳多和克拉拉》(Renaldo and Clara)中关于此次巡演的片段,以及对迪伦、琼·贝兹(Joan Baez)、《奔雷秀》参与者和一些虚构人物的采访。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假作真时真亦假。虚幻与真实始终贯穿于整个《奔雷秀》,甚至是迪伦的整个人生。

一如1975年,迪伦在巡演舞台上介绍当时的新歌《伊希斯》(Isis):这首歌描述了一些不可能发生的奇幻冒险,可迪伦却坚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事实上,它们都是真的。」

《奔雷秀》的演出总是因随机加入的歌手、乐手而不断延长表演时间,通常长达三到四个小时,就吸引了很多当地的观众。

其中就包括当时年仅19岁的莎朗·斯通(Sharon Stone),这位高冷尤物后来被迪伦招至麾下,替他的巡演担当服装保管等后勤工作。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19岁的莎朗.斯通

迪伦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撩妹大法:当莎朗·斯通为琼·贝兹烫衣服的时候,迪伦坐到钢琴旁,开始唱《像一个女人》(Just Like A Woman),并对斯通说这是为她写的歌。

斯通激动得哇哇大哭,然而后来她才知道,这首歌早在十年前就有了。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巡演路上,迪伦不断重施故技,将一些非常有才华的女性招揽至队伍中。最传奇的,莫过于小提琴手斯嘉丽·里维拉(Scarlet Rivera)。

故事是这样的:迪伦开车穿过曼哈顿市中心,在街上发现了拎着小提琴的里维拉。

或许是里维拉身上神秘的气质吸引了迪伦,或许是别的什么东西。总之迪伦想也没想,就把车开到她面前停下,然后问她愿不愿意加入他的团队。

事实证明迪伦眼光的确独到。

里维拉哀怨的小提琴独奏衬托着以迪伦为主导的吉他旋律,从远处挑逗他、在他身边盘旋却又迅速离开,然后像一种蕴含暗示的诱惑一样回归。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迪伦和斯嘉丽.里维拉

「铃鼓先生(迪伦的一首歌,此处特指迪伦)让我们有机会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里维拉在1975年对着镜头说。

我想,这大概也正是《奔雷秀》的意义。就像40多年后,迪伦在老马的记录片里说:

人生的重点并非寻找自我,或是寻找任何东西,

人生的重点在于创造自我。

一些「大人物」也在迪伦的邀请下,陆续参与到「创造自我」的过程中: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Byrds乐队的罗杰·麦奎恩(Roger McGuinn)、大卫·鲍伊(David Bowie)、火星蜘蛛乐队(Spider From Mars)的吉他手米克·龙森(Mick Ronson)、歌手罗尼·布莱克利(Ronee Blakley)以及巡演中途加入的乔尼·米切尔(Joni Mitchell)。

这其中,才华横溢的米切尔无疑是最闪闪发光的女性之一。

她在戈登·莱特福特(Gordon Lightfoot)家中即兴solo了一段吉他,像一个女将军,淡定的指挥为她伴奏的迪伦怎样和铉;当她开口歌唱时,就连迪伦和麦奎恩也沦为了她的配角。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奔雷秀》就是这样充满激情。

即便表演曲目都事先排练过,但从来不是例行公事。大人物们每晚都在改变节奏和态度,一路上,他们变得更加戏剧化、更加有张力、更加诙谐。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迪伦在彩排中

演出场地往往也出人意料,运营公司希望巡演能在超过万人的体育场举行以便获取更多门票收入,然而迪伦却没有照办。

他的选择让人跌破眼镜:麻将馆、印第安土著的社区中心……

有一次在一家麻将馆,人们一边打麻将,一边聆听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的配乐诗朗诵。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如此不相干的「混搭」竟然毫无违和感,甚至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化学反应,有网友在豆瓣如此评论:一个迷人的时代,一群迷人的人物。

奇怪的演出场地、不断加入的成员、通过口口相传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这场巡演营造出一种古老的、马戏表演般的氛围,并一直延续到舞台表演中——尽管它的混搭、团队阵容也与如今某些综艺节目惊人的相似。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这场巡演就像一个超级巨星华丽的突发奇想,它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实验:在如此近的距离里,所有这些激情澎湃的艺术家会发生什么碰撞?

纪录片《奔雷秀巡演:鲍勃·迪伦传奇》中触及了一些紧张局面:与迪伦并肩歌唱的表演者之间互相看不上眼,对迪伦却拍尽马屁。

贝兹则回忆起自己有次曾假扮成迪伦:她穿上迪伦的衣服,戴上假发和假胡须,还有迪伦的花帽子,并且在脸上涂了白色油彩。如果不仔细分辨,她简直就是迪伦本人。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贝兹穿上迪伦的衣服,假扮成他的样子

当她坐下来准备观察其他人的反应时,周围的人立马开始对「他」大献殷勤,要烟有烟要酒有酒。

只要迪伦开始唱歌,我就能原谅一切。」78岁的贝兹对斯科塞斯坦言,她和迪伦曾经是一对令人憧憬的恋人,不过这段民谣史上的浪漫佳话却无疾而终。

不知是刻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纪录片捕捉到迪伦似乎有些意难平,他无比哀伤的对贝兹说,你后来和别人结婚了。

但是你也和别人结婚了啊。贝兹温柔的反击。

1975年,《奔雷秀》来到波士顿,迪伦和贝兹在一个麦克风前合唱,一如他们十年前在英国巡演时那样。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一名观众喊道:「一对可爱的CP!」

贝兹回呛:「什么鬼CP?!不要制造神话。」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几十年后,迪伦神秘的反思着这场巡演,详细描述了一些回忆,并对他不屑一顾的东西继续不屑一顾。

他的话语,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显得谨慎而隐晦。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早在1964年,迪伦就通过《昔日的我》(My Back Pages)来驳斥他在民谣复兴运动中创作抗议歌曲的言论。在《编年史》中,他更是直截了当的进行否认:

最大的麻烦是媒体总想把我当成话筒、发言人,甚至是一代人的良心。

这太可笑了,我和这代人基本没什么相似之处,更谈不上了解他们。我所做的就是唱歌。

为了摆脱「抗议歌手」身份,迪伦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就投身于蓝调和乡村音乐。

但后来,随着《奔雷秀》的开展,他决定重新找回他丢掉的东西。

他通过一首愤怒的、名为《飓风》的新歌,谴责法律部门对黑人拳击手鲁宾·飓风·卡特(Rubin Hurricane Carter)判处三级谋杀罪是种族歧视以及司法不公正。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迪伦到监狱探望卡特

纪录片里一个戏剧性的高潮是,迪伦突然造访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要求公司高管立即发行《飓风》。

迪伦说他和卡特的思路是一致的,他们有着相同的哲学观。但他却没有正面回答是否继续回归抗议歌曲这个问题,他只是说:

「司法不公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我必须得坚定。」

卡特最终于1985年获释,他和迪伦成了永远的朋友。

迪伦在《奔雷秀》现场还演唱了他上世纪60年代的一首热门歌曲:《海蒂卡罗尔的孤独之死》(The Lonesome Death Of Hattie Carroll),这是另一首对种族、阶级和谋杀的愤怒反思。

迪伦显然已经赢得了过去关于抗议的每一场战斗。

他召集到格林威治村民谣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浪漫派歌手杰克·埃利奥特(Jack Elliott)、鲍勃·诺伊沃思(Bob Neuwirth),以及在纪录片中以哲学圣人身份出现的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诗人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迪伦和金斯堡来到垮掉的一代作家凯鲁亚克坟前悼念这位老朋友

「金斯堡」们参与的巡演是一场胜利之旅,唤起了人们对民谣复兴运动以及那些抗议年代的怀念。

迪伦在《奔雷秀》中就像个魔术师,他变身为多个角色:

民谣歌手、词曲作者、摇滚明星、乐队指挥、抗议者、演员、领唱、英雄、小丑……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无论虚实如何变换,有一件事是清楚的:

在《奔雷秀》这出好戏里,镜头捕捉到舞台上的迪伦,在他那苍白的面孔后面,他的眼睛如火一般燃烧着——那是充满愤怒却又无比坚定的眼神。

虽然他在40多年后用沧桑的嗓音诉说这场年代久远的巡演已经化为灰烬,没有任何东西留下。

但《奔雷秀》留给后人的,正如影片结尾金斯堡如诗一般的话语: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重返鲍勃迪伦巡回现场,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堪称今年最重量级

作者✎Melodia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cinematik

欢迎关注奇遇电影,解锁更多影视干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