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封建時代的官職制度中,在秦漢時代處於最高層就是三公九卿,更爲具體地說就是中央政府層面的官員,秦漢時期的九卿(相當於唐宋時期的六部)一般是指奉常、郎中令、衛尉、宗正、太僕、廷尉、典客、治粟內史、少府。是處理國家一切行政事務。但具體道三公是哪三個職務則爭議比較大。三公在唐宋以後基本上就是虛職,只有虛榮而無實權。三公一種說法是指“太尉”“丞相”“御史大夫”;還有一種說法一種是指“司徒”“司空”“太尉”。

三公九卿裏的三公具體是什麼職位

這裏的“丞相”無疑可就是宰相,百官之首。太尉”就是武將之首,管軍事的。“御史大夫”就是監察百官(紀委)。“司徒”就是相當於唐宋的戶部(財政部)。“司空”相當於唐宋的工部(建設部)。“太尉”就是管軍事直接掌軍權。由於三國演義深入人心,和後世的多加演義。所以都認爲三公是指“司徒”“司空”“太尉”。指的又是什麼呢?這兩種說法哪一個更準確的?三公最早出現在西漢時期,朝中已經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高官,故稱其爲“三公”。丞相,有時稱“相國”是宰相的泛指。,漢承秦制。秩萬石,“金印紫綬”,地位最高,歷代都爲百官之首,是漢初第一高官。掌承天子,漢代的宰相是可以開衙建府的,有自己獨立的辦事機構,權力也最大。根據《後漢書·百官志》的記載,丞相府中有“百官朝會殿”,皇帝與其議論國家大事,還要親臨其殿。除此之外,丞相還執掌全國的行政事務以及官吏的考覈任免大權。但隨着時代的發展,宰相的權利是越來越小,到清代就是皇帝的祕書。

三公九卿裏的三公具體是什麼職位

漢武帝是一個強勢皇帝,漢武帝在掌控朝局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削弱丞相的權力。漢武帝初年,外戚田蚡爲丞相,大肆攬權,引發武帝不滿,在田蚡倒臺以後,漢武帝以殲滅匈奴的名義抬高大司馬、大將軍的政治地位,使其與丞相平級,削弱和分割丞相的的實際權力,從漢武帝之後,丞相雖然是百官之首,但實際權力已大不如以前,大爲削弱。到了漢哀帝的時候時,丞相的地位大司馬(相當於兵部尚書)之下,排在第二位高官。

三公九卿裏的三公具體是什麼職位

太尉在秦漢兩代都是管軍事的,薪俸待遇和級別品級與丞相一樣,“都是秩萬石,金印紫綬”。但就是排序低於前者,爲第二位的高官。爲中央政府專管軍事的負責人,從實際角度來說。權力很大,很重。但由於漢代的丞相無所不統,諸事皆管。所以在制度上高於太尉。武事亦在其職權範圍內,因此在漢初太尉不常設。在漢武帝之僅有盧綰、周勃、灌嬰、周亞夫、田蚡五人擔任過這職務。漢代的太尉是實打實的掌控軍權,與唐宋以後的兵部尚書有本質的區別。漢初設太尉到漢武帝廢除,這個職務存在了六十七年,上面說的五個人擔任太尉的時間一共才二十二年武帝以後太尉的職務由大司馬、大將軍分別掌控。後來外戚王莽以大司馬職務之便、不斷地擴充權力,以大司馬代行太尉掌管兵權,王莽的權力達到最高鋒的時候。以大司馬位居大司徒(原丞相)之上。

三公九卿裏的三公具體是什麼職位

御史大夫也是秦漢高官,比丞相太尉低一級。俸祿是“秩中兩千石,待遇是銀印青綬”,爲漢初第三位高官。職權爲監察百官,也就是唐宋的御史大夫,監察御史。可以說權力不低。但從實際出發,還是低了點。秦漢官員不分品,而是把官員分爲公、卿、大夫、士四個等級,其中丞相、太尉屬於“公”級,御史大夫僅屬“上卿”級。

三公九卿裏的三公具體是什麼職位

但有一點要說明的的是,御史大夫是丞相副手,是宰相的第一接班人,後來御史大夫改名爲“大司空”,“金印紫綬,祿比丞相”,級別待遇都和丞相一樣了,其地位才升爲“公”級。但地位還是低於大司馬及大司徒之下,爲第三位高官。但實際上述三個官職從來沒有平等過。也不現實。只能說太尉,丞相,御史大夫類比三公。就是說,在地位,等級完全相等的三個職務,只是根據習慣,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稱爲“三公”。因爲畢竟漢代這三個職位的品秩最高。

三公九卿裏的三公具體是什麼職位

在公元前8年,漢成帝授大司馬印綬官屬,改御史大夫之職爲大司空,封列侯.與丞相,,太尉同級。成爲實際上的三公。形成事實上的三公制度.但三年以後,也就是公元前5年。大司空的朱博上書反對建立“三公”制;而漢哀帝又聽從了他的意見,而且免除了大司馬的印綬官屬“三公”就此瓦解。而“三公”制真正形成制度的是在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的時候,也就是公元51年,改大司馬爲太尉,形成以以太尉、司徒、司空爲“三公”的新名號。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