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地球知識局

西漢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朝與匈奴的戰爭進行到白熱化階段。漢武帝決心畢其功於一役,傾舉國之力發動漠北大戰,命衛青、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和數十萬步兵,跨過戈壁大漠,找匈奴決戰。結果,兩支漢軍都取得大捷,分別重創了單于庭和左賢王部。

然而,漢朝方面也付出了慘痛代價:不僅軍隊傷亡數萬,隨軍出征的十多萬匹馬也所剩無幾。另一方面則是國庫空虛,從戰前動員、後勤籌備,到戰後撫卹傷亡、獎勵有功將士,幾乎掏空了大漢的中央財政。爲此,漢武帝發起了“第三次貨幣改革”

漢武帝一生中進行過6次幣制改革,其中5次的目的,都是將漢初下放民間的鑄幣權收歸政府。而元狩四年的貨幣改革,則實屬充實中央財政的權宜之計。這一年發行的白鹿皮幣和白金三品,更是中國貨幣史上的另類。

王侯宗室的充值幣

一般來講,國家充實財政最常規的辦法,是加徵賦稅。而西漢財政的最主要來源是農業稅。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大幅加重農業稅已不可行。

在經歷了漠北大戰的折騰之後,民生凋敝、人民疲憊,加重農業稅很可能激起民變。而西漢的稅制,無論是田租還是人頭稅,都是一年交一次,加徵來年的稅不足以緩解眼前的燃眉之急。

既然不能進一步剝削農民,漢武帝就只能拿社會上的有錢人開刀。而西漢的有錢人主要有兩批,一批擁有封地采邑的貴族,像藩王、宗室及功臣後代;另一批是以大地主、大商人、大遊俠爲代表的豪強階層。

爲了讓這兩批人出血,漢武帝一方面下令徵收商業稅,並鼓勵百姓告發商人偷稅漏稅;另一方面則利用虛值貨幣收割社會財富。所謂的虛值貨幣,就是面額大於實際價值的貨幣。今天的紙幣其實就是一種虛值貨幣,本身並不具有價值。

其中,白鹿皮幣就是一種專供王侯宗室的虛值貨幣。由於鹿皮不易保存,所以沒有實物傳世。史書中記載,取一張白鹿皮,裁成一平方尺大小,四周繡上紋飾,就做成了白鹿皮幣。而就是這樣一張皮墊子,朝廷卻賦予它四十萬錢的面值。某種意義上,白鹿皮幣可以看作是紙幣的前身。

由於西漢採取的是郡縣和分封雙軌制,除了中央直轄郡縣外,還存在大量的王國與侯國。對於這些王侯,漢武帝一直十分忌憚。爲此,他通過加強禮制建設,用禮儀制度來強調君臣尊卑,以此整肅諸侯。而白鹿皮幣,又是禮制建設的一部分。

根據文獻記載,“皮幣”是先秦時期諸侯向天子進獻的貢品,或是上層貴族之間互相交換的禮品。比如《管子·五行》中說:“出皮幣,命行人修春秋之禮於天下。”《墨子·魯問》中有:“厚爲皮幣,卑辭令,亟遍禮四鄰諸侯。”

於是,漢武帝以恢復古禮的名義,要求王侯宗室覲見天子時,用玉璧作爲禮品,玉璧又必須用皮幣作襯墊,而皮幣又必須用白鹿的皮來做。所謂的白鹿,實際上是具有白化基因突變的梅花鹿。

由於突變幾率小,所以古人視之爲祥瑞,必須進獻給皇帝。因此,天下只有皇家禁苑中飼養了白鹿。

由於白鹿皮的稀缺性,王侯宗室朝覲皇帝時,必須攜帶40萬枚錢來“充值”。而在進獻給漢武帝后,這些白鹿皮幣又可以賣給下一批貴族。於是,貴族手中的財富就源源不斷地流入了國庫。對於這種公開掠奪,貴族們敢怒不敢言。

事實上,先秦的皮幣和西漢的白鹿皮幣並不是一個東西。《說文解字》將“幣”解釋爲布帛,所以“皮幣”就是作爲禮品的皮子和布帛,而非皮子做成的“充值幣”。漢武帝偷換了概念,並以此爲依據,既聚斂了財富,又強調了君臣尊卑。

當然,發行白鹿皮幣也引來了一些大臣的反對,比如主管農業的官員顏異認爲,王侯所獻禮品才值數千枚銅錢,而皮墊子卻高達40萬錢,這是本末倒置。漢武帝聽聞後很不高興。後來,顏異被白鹿皮幣的提議者——酷吏張湯以“腹誹”(內心誹謗朝廷)罪處死。

白鹿皮幣,實際上既是彌補中央財政虧空的應急手段,也是一種向諸侯宣示皇帝權威的政治工具。當兩種目的都達到之後,也就沒有長期發行的必要了。

不過,由於白鹿皮幣不具備價格尺度、流通手段等貨幣功能,所以到底算不算貨幣,還存在爭議。它更像是類似於印花稅的稅收名目。

白銀貨幣的先驅

1976年10月,甘肅靈臺縣康家溝出土了一批質的圓餅,總共有274枚。這批圓餅凸面雕刻龍紋,凹面有一圈神祕的符號。經檢測,餅中還含有銀和錫的成分。

由於這種金屬餅出土地點位於甘肅,且形制上與傳統貨幣截然不同,所以被專家們初步認爲是經絲綢之路流入中國的中亞貨幣,凹面的符號被認爲是中亞文字或希臘文。

可是,隨着陝西、河南、安徽、湖南等地陸續出土這類金屬餅,外幣的說法不攻自破。如今,錢幣學術界已經基本認定,這種貨幣是漢武帝於元狩四年發行的另一種貨幣——白金三品中的龍幣。白金三品是三種銀錫合金貨幣的合稱,除了圓形龍幣,還有方形馬幣、橢圓形龜幣。

漢朝畫像磚及龜形石刻

至於龍幣凹面上的符號,有研究者認爲,《周易》中分別以龍、馬來象徵天、地,所以龍幣實際上是一個“蓋天說”的縮微模型,那一圈符號其實是二十八宿的星象圖。

在秦漢時,只有黃金和銅是用於商品流通的一般等價物。秦朝規定,以黃金爲上幣,以銅錢爲下幣,而“玉、龜、貝、銀錫之屬,爲器飾寶藏,不爲幣”。

元狩四年時,由於西漢國庫中的黃金和銅十分短缺,所以朝廷急需將其他金屬開發爲一般等價物,而密度間於金和銅之間的貴金屬白銀,無疑是作爲新貨幣的首選材料。

當時,負責經營皇室財產的宮廷機構少府,擁有大量銀錫合金。這類合金大概是爲皇室製造器皿的材料,由於其數量超過了皇室所需,又沒有其他用途,所以朝廷就用來鑄造貨幣,這就是白金三品的由來。

然而,白金三品中銀的含量很低,所以本身的價值並不高,但面值卻十分驚人。朝廷規定,龍幣價值三千枚銅錢,馬幣值五百錢,而龜幣可折換三百錢。所以,白金三品同樣是一種虛值貨幣。

雖然白金三品並非純銀,卻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由政府發行、用於流通的法定銀幣。在後來的朝代,白銀逐漸替代了黃金的流通功能,在中國貨幣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白金三品可以視爲白銀貨幣化的開端。

此外,白金三品很明顯受到了中亞貨幣的影響,應該與張騫通西域有關。史書記載,張騫回國後向漢武帝奏報:安息(帕提亞帝國)以銀爲錢,錢幣上鑄有現任國王的肖像。而這種錢幣,又是受到希臘風格的影響。

隨着絲綢之路貿易的興起,必定有不少中亞貨幣流入漢朝。也許西漢發行銀錫合金錢幣,是受到中亞貨幣的啓發。

製造通貨膨脹

當大量虛值貨幣進入市場流通,嚴重的通貨膨脹就在所難免,而這正是朝廷發行白金三品的目的,即通過製造通貨膨脹,來收割社會財富,填補中央財政虧空。

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如果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導致國民經濟的全面紊亂和民衆生活水平的迅速下降。

這是因爲,現代國家擁有大量非農業人口,他們都要通過貨幣來購買生活必需品,並通過儲存貨幣來積累財富。一旦爆發嚴重的通貨膨脹,不但積蓄的財富蒸發,連生活必需品也難以獲取。

但西漢是以農業爲主的自然經濟。在這種經濟形式下,自耕農自給自足,只需少量貨幣來購買農具、上繳人頭稅。像白金三品這樣的虛值大錢,農民是用不到的。

而擁有大片土地的貴族、地主,他們的財富是通過收取實物田租來積累的,通貨膨脹對他們的打擊也並不大。而真正損失慘重的是商人,他們的財富被稀釋,並大量流入國庫。

事實上,西漢初期就經歷了一次通貨膨脹,也並沒有影響農民的修養生息。漢初時,由於生產力被戰爭摧殘,導致物資十分短缺,而統治者誤以爲是通貨緊縮造成的,於是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鑄幣業,造成了物價飛漲。

只不過那一次通貨膨脹的收益者,是有能力鑄幣的貴族和商人,如吳王劉濞、漢文帝的寵臣鄧通,都通過鑄錢實現暴富。

漢武帝上臺後,總體的貨幣政策是收回鑄幣權,禁止民間私自鑄錢,以糾正貨幣紊亂。但白金三品發行的效果,卻違背了這一政策。因爲面值巨大的白金三品,激發了民間瘋狂的盜鑄。

這也就是爲什麼甘肅靈臺等地出土的白金三品,其鉛的含量大大超過銀、錫的原因。因爲鉛更廉價,盜鑄的成本更低,利潤更高。鑑於此,白金三品只發行了三年就被廢止了。

因此,白金三品的發行也只是漢武帝充實國庫的權宜之計,並不符合長期的貨幣政策。就在白金三品發行的第二年,漢武帝發行了著名的“五銖錢”。

元鼎四年(前113年)將鑄幣權從地方收歸中央,由三個在上林苑辦公的官員統一鑄造發行,最終實現了貨幣改革的目標,五銖錢也成爲了中國歷史上發行時間最長、鑄造最多的錢幣。

參考資料:

1。《史記》,《漢書》

2。姜寶蓮。 揚州漢墓出土“龍紋鉛餅”初探[N]。 中國文物報,2016-12-13(005)。

3.http://www.wenbozaixian.com/portal/digit_pager/paperdetail/publishdate/2016-12-13/paperId/16985/id/92128

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89%E6%AD%A6%E5%B8%9D%E5%B8%81%E5%88%B6%E6%94%B9%E9%9D%A9

作者:朝乾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鹹帶魚

*本文內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封面:圖蟲創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