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之戰後,匈奴元氣大傷,漠南無王庭。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公元前111年,平定了南越之後,漢武帝派趙破奴、公孫賀出擊匈奴。趙破奴出令居數千裏,至匈河水而還,不見匈奴一人。公孫賀出雲中兩千餘里,至浮苴井而還,也不見匈奴一人

這時候,距離漠北之戰,已經過了九年。距漢帝國將星明珠霍去病去世,也過了六年。

漢帝國呢,也因戰馬的過度消耗,十餘年間無法再發動大規模騎兵越境作戰。

所以,非常神奇的,漢匈百年戰爭,在公元前118年到公元前101年,進入了一段難得的相對和平時期。甚至在“兒單于”繼位前,有七八年間,漢匈之間連小規模衝突都沒有,堪稱絕對和平。

當然了,這一切只是暫時的,拳頭收回來是爲了重新打出去,漢如此,匈奴依然。

一個血氣方剛的超級帝國,一個落後蠻莽的戰鬥民族,都不太懂得妥協,那一旦開戰,就只有不死不休,不到其中一方徹底倒下,不會真的休戈息兵。

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利用這個間隙,把關注點從戰爭中抽身出來,來看看漢帝國的其他方面。

漢武帝繼位後的內政方針,主要圍繞一件事做:加強君主集權

漢初丞相集決策權、行政權於一身,在制度設計上,皇帝的權力備受制約。

這一情況,在漢景帝時,已略有改觀,但不足以讓皇帝乾綱獨斷。

漢武帝繼位後,想做大事情。而加強君主集權,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重大國策的順利推行有極爲積極的意義。

所以,漢武帝要繼續加強中央集權。

但他的步子邁得太大。

開賢良方正科延攬人才;重用儒生;罷黜易於動搖國家統一與中央集權的法家、縱橫家學說;修建明堂;幣制改革……

甚至,繼位第二年,他就想擺脫竇太皇太后,一個三朝幕後政治家,一個黃老治國基本國策最長久最堅定的守護者。

結果,竇老太太雷霆手段,朝堂大換血,新政夭折。年輕的漢武帝被動成爲上林苑鬥雞走狗、長安街市喫喝玩樂的少年。

直到竇太皇太后行將就木,劉徹才真正親政。

但親政就意味着大權獨攬、乾綱獨斷嗎?顯然不是。

根據《隱權力》的公式:實際權力=正式權力+隱權力。隱權力決定一個皇帝實際權力的增量。

劉徹親政後的隱權力如何呢?

從馬邑之戰看,糟糕透頂。朝中主和派勢力巨大。以王太后和田蚡爲代表的後黨,對劉徹的態度完全是《家有兒女》,而非《霸道總裁愛上我》。地方諸侯王明裏暗裏蠢蠢欲動。軍隊方面,完全是一副“陛下,你確定一定以及肯定要打匈奴?”的狐疑態度。

是,新皇帝親政了,變天了!但陛下,您還沒通知到呢!就算您通知到了,我這耳朵好不好使還得看呢!

皇帝的隱權力也要靠鬥爭獲得。

那就鬥吧。

竇嬰和田蚡鬥得死去活來,竇、王、田兩代外戚勢力都損失慘重——一邊是舅舅,一邊是表叔,劉徹臉上的悲傷掩藏不住,心裏的笑也掩藏不住。

換丞相,換丞相!把丞相、御史大夫都換成應聲蟲。

但是,有些人表面是應聲蟲,實際是書呆子,保不齊在哪個原則問題上就成了強項令。

那就多開會。漢武帝尤其喜歡動輒召集三公九卿一起開會,同時又將會議擴大到自己豢養的各種新貴人才(中朝官)。

然後,在這樣的大會上,漢武帝拋出一個議題,三公九卿們表達完他們的看法,如果與自己相左,那就放嚴助、東方朔、吾丘壽王、嚴樂、終軍、朱買臣、主父偃們與三公九卿廷爭折辨。

典型案例之一,漢武帝建元三年,徵閩越,嚴助就協助否了田蚡不出兵的建議。

典型案例之二,剛當官很有書生意氣的公孫弘,因反對築城朔方被朱買臣在皇帝支持下當廷吊打之後,從此直到死,一直堅定擁護漢武帝的領導。

後來,隨着皇帝一手提拔的中朝官逐漸走上前臺,以張湯多年任職御史大夫爲標誌,丞相的正式權力被大幅削弱,至於附着於丞相的隱權力就更不用提了。

另外,御史大夫雖然在成帝更名爲大司空後,才真正金印紫綬,祿比丞相,但在武帝時期,御史大夫的實際權力就急劇膨脹。張湯任御史大夫時,至於諸多大政方針實出張湯之手。

“湯承上指,請造白金及五銖錢,籠天下鹽鐵,排富商大賈,出告緡令,鋤豪強併兼之家,舞文巧詆以輔法。”

可以說,張湯時,御史大夫的實際權力大於丞相頗多。

一件事提請注意:張湯任御史大夫七年,李蔡、莊青翟兩位丞相都不得其死;其中莊青翟動用全部力量搞死四面楚歌的張湯之後,丞相府包括丞相和三長史也被一鍋端。

不招惹張湯,如李蔡,死得靜寂;招惹張湯,如莊青翟,遂起驚天大案

而張湯的實際權力,又是漢武帝實際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以想見,在張湯任御史大夫時期,漢武帝對帝國的控制力已經登峯造極。

但張湯、公孫弘等人,到底是從皇帝近臣走向了前臺,那麼,最後,他們本質上還是外朝官。

而皇帝還要有隻爲自己負責的私人班子。

這個班子的雛形,在漢武帝時期,就是尚書署。

尚書本是九卿之少府的下屬機構,秩僅六百石,在漢初,其正式職責僅相當於皇帝與丞相之間的一個傳達員。

但漢武帝發現了這個機構可以賦予的巨大隱權力潛力,於是,開始更多地利用尚書署,打造了一個以尚書令爲主,包含侍中、給事中、常侍在內的尚書檯。

當然,這些新職銜,並非阿貓阿狗都可以擔任,也別因爲“十常侍”的惡名而認爲這裏大多是沒男根的。

實際上,設計初期,侍中、給事中、常侍是榮銜,其意義是:有了這個頭銜,不管你是誰,都可以參與皇帝主持的關於核心議題的決策。

所以,本質上,在設計之初,漢武帝是把它作爲自己的一個如臂使指的班子打造的,是篩選之後充分統一思想的結果。

這裏臥虎藏龍,漢武帝時期幾乎所有的大政方針都從這裏出。

有了尚書檯,內朝官就不再是依附皇帝、隨皇帝實際權力起伏的虛擬存在,而成爲了實體官僚機構。

這意味着,從此後,尚書檯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它始於武帝,絕不終於武帝。

公元前124年,衛青殲滅右賢王部之後,被漢武帝拜爲大將軍。

大將軍在外統領諸軍,在內,漢武帝有意尊崇大將軍過於三公。也就是說,在內,大將軍的實際權力是統領百官,凌駕於丞相之上。

而衛青是侍中出身,史學界因此,普遍認爲,衛青被拜爲大將軍,是中朝官正式形成的標誌

從此後,中朝官將不僅僅依附於皇帝存在。沒有皇帝,他們還將圍繞大將軍或者大司馬,成長爲漢帝國權力頂層最有影響力的勢力。

衛青爲人仁善退讓,放棄了發展大將軍的隱權力,其實際行使的權力未必真的“過於三公”。

但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如果霍去病也活到六七十歲呢?

霍光後來給出了答案:大司馬不單單統領內朝官,他還要統領外朝官,武帝在,丞相是武帝的應聲蟲,武帝死,丞相就成了霍光的應聲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