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广黑木耳种植技术 带动延庆低收入村致富

夏日炎炎,延庆区南天门村的村民正在地里忙碌着采收黑木耳,酷暑挡不住他们丰收的喜悦。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开始,南天门村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食用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发展黑木耳菌种,短短一年时间,黑木耳成为该村脱低奔小康的产业抓手之一,今年预计可为南天门村贡献约30万元产值。

南天门村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珍珠泉乡,距北京市区约130公里,是典型的山区村,也是北京市低收入村之一,2017年村里有低收入户共有30户、59人,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将其列为帮扶对象。“首先面临的是帮助村里发展什么产业才能有好效益?该村资源少,耕地仅为200亩,其中160亩坡地为果树林地,杏是其支柱产业。在这样的自然资源限制条件下,发展农业产业难度可想而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食用菌科科长魏金康说,技术人员多次与村委对接,与村书记于亚权进行座谈,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规划。又通过多次进出村入户,对南天门村进行了详细摸排,梳理形成《南天门村低收入情况调研报告》。

基于低收入村发展情况,选择见效快、技术难度相对不高、且具有较好的产品消费市场是引进发展新产业的首要原则。为此,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与该村集体筹划了食用菌产业中的黑木耳品种。“主要原因是黑木耳可以露地种植,而且储存时间长。同时,栽培技术可以分段,技术难度较大环节借助外部力量完成。 ”魏金康介绍,通过对近年来的市场表现和产品类型的调查分析,将发展的黑木耳确定为细分市场领域表现较好的“刺五加黑木耳”。

北京推广黑木耳种植技术 带动延庆低收入村致富

但是,村里没有接触过食用菌种植,如何让村里快速掌握黑木耳的种植技术,着实让技术人员费了不少脑筋。为保证科技帮扶的效果,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在生产关键时期,现场指导,共同施工,抓好每个环节的技术细节。同时,布设云端数据基站,掌握实时环境数据。协同延庆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菌棒生产合作社、低收入村技术负责人员及时沟通管理进度,发布管理意见。此外,遴选并培养当地技术骨干,与村委协商建立激励机制,确保黑木耳种植技术措施落地。

自2018年9月筹划以来,依托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科技帮扶工作,南天门村新发展刺五加黑木耳6万余棒,从今年黑木耳的生产长势来看,预计可为南天门村贡献约30万元的产值。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