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刀殺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 利用他人去害人。這樣的例子, 在歷史上數不勝數。但作爲一個計名, 出自於明代戲劇《三祝記》。說的是宋仁宗年間, 宰相呂夷簡、諫議夏竦、御史韓瀆等人結黨營私, 視主張改革的范仲淹爲生死仇敵, 密謀將他除掉。韓瀆說:“要殺仲淹何難!只恐廷臣不服。”夏竦說:“下官已經運籌好了。如今西北党項的趙元昊謀反, 其勢極爲猖獗, 朝廷打算選將興師予以討伐。恩相明天可以上奏皇上, 請求讓范仲淹領兵以平元昊。這就是所謂借刀殺人之計, 各位以爲如何?”


此後, “借刀殺人”作爲一個計名, 經常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如《紅樓夢》第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劍殺人, 覺大限吞生金自逝》中, 王熙鳳對自己的丈夫賈璉喜歡二房尤二姐和小妾秋桐心中嫉恨, 因此使用借刀殺人之計, 先借秋桐之手殺了尤二姐, 然後再將秋桐除掉。再如《通俗常言疏證·善惡》:“借刀殺人, 《鸞釵記》劇:‘親孃專會借刀殺人。’《尋親記》劇:‘員外專要借刀殺人, 使弗得的。’”

借刀殺人之計本是封建官僚之間相互利用、爾虞我詐的一種政治權術。把它引申到軍事領域, 就是強調要善於藉助第三者的力量, 製造和利用敵人營壘內部的矛盾, 分化瓦解敵人的力量, 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

這裏所說的“借”, 手段多樣, 內容豐富。如《兵法圓機》中說:“古之言借者, 外授四裔, 內約與國, 乞師以救助耳。惟對壘設謀, 彼此互角而有借法, 借法乃巧。蓋艱於力, 則借敵之力;不能誅, 則借敵之刃;甚至無財而借敵之財, 無物而借敵之物;鮮軍將而借敵之軍將, 不可智謀而借敵之智謀。吾欲爲者誘役, 則敵力借矣;吾欲斃者詭敵殲, 則敵刃借矣。撫其所有, 則爲借敵之財物;令彼自鬥, 則爲借敵之軍將;翻彼着爲我着, 因其計成吾計, 則爲借敵之智謀。不必親行, 坐有其事, 己所難借, 假手於人。敵爲我資, 而不見德。我驅之役, 法令俱泯。甚且以敵借敵, 借敵之借, 使敵不知而終爲我借, 使敵既知而不得不爲我借, 則借法巧也。”

在戰爭史上, 使用借刀殺人之計的戰例很多。特別是作爲一種軍事、政治兼用的間諜陰謀手段, 通過製造和利用敵人營壘內部的矛盾, 藉以達到自己目的的事例, 更是數不勝數。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 德國法西斯頭子希特勒曾成功地使用借刀殺人之計, 使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等8名高級軍事將領被斯大林處以極刑。


兵法三十六計之三 借刀殺人


1936年冬天, 蘇聯國內的肅反運動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 無數無辜的共產黨人被投進監獄, 不明不白地被槍決了。德國法西斯時刻關注着蘇聯國內形勢的發展。一天, 蓋世太保將一份情報送到了希特勒的案頭上。這份情報說, 根據各種情況進行綜合判斷, 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有可能發動反對斯大林的政變。希特勒反覆研究了這份情報, 覺得僅從這份情報分析就認定圖哈切夫斯基會反叛的證據不足, 於是隨手將它丟在一邊。


兵法三十六計之三 借刀殺人


當他離開辦公桌時, 又漫不經心地看了一眼這份情報。突然, 他靈機一動, 一個計謀湧上心頭:不管圖哈切夫斯基發動政變是真是假, 他作爲蘇聯紅軍中一位能征善戰、功勳卓著的高級將領, 將來必定是德國軍隊一個難纏的對手。如果乘此機會將他除掉, 不就等於掃除了德軍進攻蘇聯時的一大障礙了嗎?於是, 他急忙將情報頭子海德里希召進辦公室, 命令他組織“蒐集”、編造圖哈切夫斯基所謂的反蘇“證據”。

海德里希在不長的時間裏, 便炮製了大量“證據”。其中, 有僞造的圖哈切夫斯基和他的同事們與德國法西斯高級將領之間制定政變計劃的密信;圖哈切夫斯基向德國法西斯出賣情報所獲鉅款的收據;德國蓋世太保給圖哈切夫斯基覆信的抄本等等。接着, 海德里希指示手下情報人員, 把這些情報暗示給蘇聯諜報人員。不久, 蘇聯統帥部以300萬盧布的代價, 通過諜報人員買下了這份假情報。

蘇聯最高當局雖然對這份假情報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但最終還是沒能識破希特勒的陰謀, 很快將圖哈切夫斯基及涉嫌“謀叛”的8名高級將領逮捕。在軍事法庭上, 圖哈切夫斯基等人在大量的“證據”面前, 有口難辯, 只得聽憑法庭的指控。整個審訊過程只用了十幾分鍾, 圖哈切夫斯基等人即被以“裏通外國的反叛罪”判處了死刑, 並在12小時內全部被槍決。

無論是作爲一種政治權術, 還是作爲一種軍事或外交方面的謀略, 借刀殺人之計都曾被廣泛運用。應該指出的是, 將這一計謀運用到對敵鬥爭中, 無可厚非。但是, 如果將其泛化爲一種政治權術而運用於其他領域, 那麼, 借刀殺人之計不僅不應該提倡, 甚至應該堅決摒棄。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話說齊景公手下有三位勇士, 分別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居功自傲, 不把卿相晏嬰放在眼裏。晏嬰懷恨在心, 千方百計要除掉這三個人。他設計讓景公給他們送去兩個桃子, 然後讓他們排定功勞的大小, 功勞大者才能喫桃。三人因此爭執不下, 最後以性命相賭比拼誰最勇敢。爲了證明自己最爲勇敢, 公孫接、田開疆相繼拔劍自殺。古冶子一看兩個好友自殺, 羞愧難當, 也自殺身亡。三人死後, 齊景公悲傷異常, 爲他們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兵法三十六計之三 借刀殺人


後人有詩嘆道:“步出齊城門, 遙望蕩陰裏。裏中有三墳, 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冢, 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 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 二桃殺三士。誰能爲此謀, 國相齊晏子。”

這首詩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諸葛亮本人稱得上是位計謀大師, 他讚頌了三位勇士, 斥責了晏嬰之借刀殺人。的確, 僅僅因爲一些小的矛盾或衝突而使用這種毒辣的計謀, 置自己的同僚、同事於死地,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 都是不應該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