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又一位巨星隕落

據東南大學官網消息,

6月29日,

我國毫米波技術領域傑出專家和教育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東南大學教授孫忠良先生,

因病醫治無效去世,

他生前的研究助力我國5G發展!

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著名毫米波技術專家離世

6月29日,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發佈訃告,我國毫米波技術領域傑出專家和教育家、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高校科技先進工作者、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孫忠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6月29日3時24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3歲。

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從東南大學人事處官網獲悉,孫忠良1936年8月26日生於上海市,原籍浙江省鄞縣。1960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無線電工程系留校任教。多年來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1993年至今擔任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電磁場理論與微波技術學科負責人,第八屆、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01年11月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據悉,孫忠良院士爲毫米波技術領域的著名專家,解決了毫米波領域中的一系列難題,爲我國毫米波技術的工程應用和國防應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近年來他着重進行亞毫米波新技術的研究,曾擔任國防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總裝科技委兼職委員,總裝某專家組專家。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省部委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共六項。

毫米波頻率爲30GHz至300GHz,對應波長分別爲10mm到1mm。在移動通信領域,通常把24GHz-100GHz稱爲5G毫米波。毫米波技術的研究對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今年我國已告別15位院士

進入2019年以來,我國共有15位兩院院士離世,其中7位爲中國科學院院士,8位爲中國工程院院士。15位去世的院士中,有2位爲女性,有6位享年超過90歲。

今年逝世的7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別是:

01

1月16日逝世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于敏(享年93歲)

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歷史的天空風雲變幻,歲月的江河奔流浩蕩。唯一不變的是,總有丹心赤子甘爲國家鞠躬盡瘁,總有殷殷志士願爲民族負重前行。

那個愛皺眉頭、喜歡思考的著名核物理學家走了。享年93歲。

于敏最後一次出現在公衆視野中還是在2015年1月9日。那天,他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了當年唯一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證書。

這樣的“拋頭露面”,于敏只經歷過兩次。上一次是1999年,在表彰爲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他被授予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並代表23位獲獎科學家發言。

對於這樣的大場合,于敏並不習慣。因爲此前幾十年裏,作爲我國核武器事業重要奠基人之一的他,一直都隱姓埋名。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這是于敏生前的一次自白。今天,當我們再次提起這個名字時,他已經成爲一座永遠矗立的豐碑。

生命無法永恆,精神卻能不朽。

02

1月19日逝世的著名物理化學家梁敬魁(享年88歲)

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打造中國工業基礎的科學家

梁敬魁長期在結構化學、材料科學和固體物理交叉前沿領域從事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研製出屬首創的核試驗測溫裝置,在多晶X射線衍射結構分析和相圖測定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創新性成果,併成功地應用於新材料探索,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的主要奠基人。曾獲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

或許這上面的文字,很難理解,那麼團團給大家解釋一下:

剛成立的新中國工業薄弱,制約我國工業產業繼續發展的學科是基礎學科,尤其是材料領域,基礎學科需要大量的科研實驗研究,尤其是對材料晶體結構的檢測和控制。

作爲中國材料晶體學科的先驅,梁敬魁院士50餘年來一直在晶體結構化學、材料科學和固體物理三個學科的交叉領域從事前沿性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工作。

梁敬魁院士不僅僅是爲科學家,更是一位優秀的教師,在人才培養上有着突出的貢獻,自1978年以來,梁敬魁院士先後招收(含合作培養)了四十多名博士生,18名碩士生和8名博士後。

除了培養研究生外還培養了一批來自高等院校的實習生和來物理所培訓的有關人員。他言傳身教,精心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

畢業的學生大多成爲所在單位的業務骨幹和相關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其中有的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有的獲得了“百人計劃”、“傑出青年”資助,以及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桃李滿天下的科學家,院士卻很低調。作爲基礎科研的院士,梁敬魁並不像很多引領大項目,創造大型工程類院士那麼出名和耀眼,但是他代表了無數在基礎科研領域,默默耕耘的科學家們,正是他們從事的科研基礎工作,纔有中國各項航天、衛星、電機等學科的發展。如果沒有基礎科研和新進材料,所有的一切重大科研成果都不可能實現。

03

1月29日逝世的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金國章(享年92歲)

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金國章先生是我國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是我國從事腦內多巴胺藥理學研究的先驅和這一領域最有成就的學者之一。

實驗室的牆上,金國章親筆書寫的“安貧樂道、志在前程、爲國爭光”十二個大字,貼切地刻畫了這位神經藥理學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足跡--數十年堅持神經遞質和多巴胺(DA)受體研究,取得多項原創性研究成果,被譽爲研究中國傳統醫藥的典範。

他對自己和學生均嚴格要求,要求學生第一次寫論文要寫上十遍,一臺用來冷藏試劑和實驗用品的冰箱用了十六年,和夫人呂寶芬相濡以沫七十一載。對妻子,金國章是感激的,他親切地稱她爲“家庭總理”,總說“軍功章也有你的一半”。

當選中科院院士後,金國章婉拒了很多高薪的兼職邀請。對唯一的兼職江漢大學武漢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他也是主動要求不拿工資,而是把經費用於科研。在金國章實驗室工作了四十餘年的技術員俞蕾平回憶,金先生修改文章時,都會利用寫過字的廢紙背面來修改。如果稿件打印後,有半頁紙沒利用上,他便用小刀將那空白半張紙裁剪後放回書桌右手邊的抽屜裏,下次再用。

04

2月22日逝世的凝聚態物理學家王業寧(女,享年93歲)

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王業寧院士長期從事固體內耗與力學譜研究工作。她最早獲得一級相變的瞬態與穩態內耗的實驗規律並提出相應機制;她在多種鐵電、鐵彈材料中發現了與疇的粗(細)化有關的具有一級相變特徵的內耗峯;將多體相互作用耦合模型推廣到金屬材料,定量解釋了Snoek-Koster弛豫內耗峯的相關實驗規律,該理論被稱爲“Wang Model”;在三種(Y、Bi、Tl)高溫超導體的正常態均發現只有晶格參數跳變而無對稱性改變的“類相變”現象;用透射電鏡觀測到鐵電體(SBT)中存在的五種電疇結構,並提出該材料“無疲勞”的可能根源。

王業寧這樣說:“我沒有留過洋,不很聰明,但很勤奮。如果說我做一樣成一樣有什麼奧祕的話,那就是對待事業全身心投入和鍥而不捨的長期積累。

王業寧忙,幾十年如一日的忙,幾乎沒有寒暑假、不休星期天,可她還是說:“時間總是不夠用。”爲了節約時間,她每晚燒好第二天的菜,養成了常年喫剩菜的習慣。

她投入在子女身上的時間也是少之又少。1959年,30歲出頭的王業寧即將臨盆,她不聽醫生和丈夫的勸告,拖着沉重的步子趕往北京參加數學物理學術會議。會議結束,王業寧回到南京便住進了產房,生下了她的第二個孩子。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一段時間,由於工作強度太大,王業寧白天在實驗室工作,經常疲乏得用濃茶強制提神。晚上回到家雖然感覺很累卻無法入睡,需服用安眠藥。如此茶藥結合、週而復始、惡性循環。她是在透支着腦力、體力做科研。

05

3月7日逝世的全國名中醫沈自尹(享年91歲)

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沈自尹是“西醫學中醫”的典範,被視爲中西醫結合專業的開拓者。中西醫結合思路和方法、髒象學說和病證關係研究的開創者之一。率先發現腎陽虛證者存在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功能低下和紊亂,並用現代科學方法證實其有特定病理基礎,在臨牀進行支氣管哮喘、腎病綜合徵激素依賴等中醫藥治療研究,開發新藥急支糖漿、補腎益壽膠囊、補腎防喘片等。

沈自尹曾發表論文100餘篇,主編學術專著6部,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30餘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20餘項。

他融貫中西醫學,89歲仍堅持出診。

06

6月3日逝世的著名固體物理學家湯定元(享年99歲)

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湯定元開創並參與研製成功10種光電器件和紅外探測器,部分用於人造衛星、軍用和民用高科技裝備中,爲我國的“兩彈一星”研製作出了突出貢獻。開創了窄禁帶半導體的系統研究,有13項創新成果被收入國際權威科學手冊中。曾榮獲院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6次和各類榮譽獎12次,並培養了一大批紅外物理專家和半導體技術專家。

氣象衛星、航天航空、遙感探測這些“上天入地”的高科技都不開紅外技術。而說起紅外技術,就一定繞不開湯定元的名字。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在繳獲的美國偵察機中發現了紅外線行掃描儀,並由此開始了自主研發機載紅外偵查設備之路。湯定元則是紅外事業的開創者與奠基人。自1958年冬天起,他帶領來自9所單位的18人小組,在國家技術全面封鎖的背景下,完成了我國紅外探測器相關基礎理論和應用前沿的研究工作。由他自主掌握、自主創新的紅外技術及器件被用在了“兩彈一星”,以及航天航空設備上,至今仍在各領域內發揮作用。

07

6月17日逝世的著名醫學家孔祥復(享年77歲)

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38年前,孔祥復參與研製出了第一個用於臨牀治療的α干擾素,30多年間,這種干擾素已經是全球範圍內公認治療艾滋病、乙肝、丙肝的關鍵藥物,每天,都在拯救着無數人的生命。

1997年,香港迴歸,孔祥復第一時間接受了香港大學的邀請,開始爲自己幾十年來的歸國夢做好準備。

遠渡重洋後的每一天,孔祥復從未忘記父母的殷殷期盼,“長大了,要報效祖國。在美國NIH擔任生物化學和生理學實驗室主任時,孔祥復接受了大量國內學者到他的實驗室學習和工作,他總是對這些年輕人說,學成回國,一定要爲祖國建設盡一份力。

1998年,謝絕了美國同行和朋友的挽留,孔祥復結束了在美國的所有工作,踏上了前往香港的航班。在孔祥復的帶動下,一批優秀的華人學者紛紛回國,加入了他在香港大學創建的實驗室。1999年,孔祥覆成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今年逝世的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別是:

01

1月1日逝世的金屬材料專家塗銘旌(享年91歲)

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塗銘旌院士是我國著名材料學家,長期從事金屬材料強度與斷裂、稀土釩鈦功能材料及納米材料等領域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數十年潛心科學、誨人不倦,爲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科技人才,在金屬材料強度潛力的理論與應用、攀西戰略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塗銘旌把60多年的科技報國總結成兩段“創業”。

第一次是1956年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從上海奔赴西安,參與構建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專業。他作爲主研人員協助周惠久院士創立金屬材料強度理論,創建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爲我國金屬材料研究作出卓越貢獻。

第二次,塗銘旌再度“西遷”,花甲之年前往成都,白手起家進行功能材料研究。在四川大學的20多年裏,他牽頭建成四川省稀土材料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納米科技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把四川大學材料學科培育成國家重點學科。

02

1月8日逝世的心血管外科學專家高長青(享年59歲)

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高長青同志一直致力於心血管外科領域的基礎與臨牀工作,在醫、教、研及保健工作中做出了卓越貢獻,尤其在微創機器人心臟外科的臨牀及相關技術領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績,2007年1月完成國內首例全機器人心臟手術,開創了我國微創機器人外科手術先河,並牽頭制定了我國機器人心臟手術技術規範和培訓規範。他還在老年冠心病、老年瓣膜病、大血管疾病的外科診治及臨牀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

03

2月3日逝世的壓力加工專家阮雪榆(享年86歲)

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是中國冷擠壓的開拓者之一,在國際上首創冷擠壓許用程度理論,在中國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屬冷擠壓,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他創建了模具技術研究所,勇於開拓創新、成果顯著、人才輩出,對工業生產和技術進步有重大貢獻。

“我從來沒想過要當院士,也沒想過能成爲院士,我一生都只想要努力工作,做出自己所有的貢獻。後來,1994年我當選了中國工程院的首批院士,我感到這是國家給我的一種責任,不僅僅是一種榮譽,而是責任更加重大了。”

2011年,阮雪榆赴廣州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做講座時曾說,“我至今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冷擠壓,就是冷鍛。五十年前,我從事冷鍛的技術研究。1959年我26歲開始從事這方面的研究,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知識的學習,於1963年出了一本24萬字的《冷鍛技術》,兵器部學校工作的一些老同志說兵器部的很多產品的快速生產都是與這本書有很大關係的。第二件事就是我建立了一個數字化製造技術的平臺,這個平臺擁有很多年輕的科技工作者。”

阮雪榆當時曾指出,要在平凡中創造不平凡就是要創新,就是要追求不同,就是不斷要有新的起點。

04

2月22日逝世的土木工程材料專家孫偉(女,享年84歲)

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孫偉1935年11月生於山東省膠州市,1958年7月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後留校任教至今。

她長期從事土木工程材料領域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她和她的團隊,攻克種種技術難題,實現了傳統混凝土在力學性能上的飛躍,三峽工程、長江二橋、南京地鐵等工程建設的背後,都有他們的重要貢獻。

孫偉院士曾感慨:“我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用混凝土更好地‘詮釋’建築之生命。這件看似枯燥的事,我琢磨了一輩子,可還是覺得意猶未盡。

05

5月11日逝世的建築結構專家容柏生(享年89歲)

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容柏生是我國建築結構專家,曾引領了中國一代高層設計潮流。2003年,74歲高齡的他毅然決定“二次創業”,創辦了廣東省第一家建築結構設計事務所。

在之後的15年裏,他仍堅持高強度工作,推動了建築工業化、建築結構抗震設計等多項在國際國內有着先進水平的創新成果落地開花,極大地提高了我國高層建築抗震設計的安全水準。

06

5月28日逝世的材料科學專家李恆德(享年98歲)

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李恆德在國際上最早進行鈹單晶塑性形變研究並闡明瞭鈹的脆性機制和本質。

他對中國核反應堆用鑄管的軋製工藝和氫化物分佈關係、核燃料微芯試製以及帶電粒子束輻射效應的早期和中國的核材料教育事業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他是國內最早開拓離子束材料改性新領域的專家之一,在國內最早領導開展離子注入金屬材料改性研究,並首先指導研製成具有特色的離子束界面混合的模擬程序。曾獲國家級或省部委級獎勵四項,發表不同研究方向上具有代表性的論文近百篇。

07

6月14日逝世的控制系統工程專家寧濱(享年60歲)

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寧濱院士學術造詣深厚,是我國軌道交通數字化、網絡化信號系統的開拓者和領軍者之一,長期從事高速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城市軌道交通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和幹線鐵路列車運行控制系統領域的研究,爲實現我國地鐵列控系統的自主可控、打造“高鐵名片”和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做出了突出貢獻。

牽頭申報建設了該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探索了“政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模式。

他帶領團隊研製國內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基於通信的城市軌道交通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全自動列車運行控制系統”等系列化成果,突破了地鐵信號系統核心技術,併產業化推廣應用,實現了“自主可控”和“走出去”;研製的“數字化通用機車信號”成果,攻克了幹線鐵路的通用式和主體化機車信號關鍵技術,研發了系列化裝備,在我國鐵路6次大提速、高速和重載列車的安全運營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08

6月29日逝世的毫米波技術專家孫忠良(享年83歲)。

一生奉獻

孫忠良院士治喪委員會表示,孫忠良院士把一生奉獻給了我國的教育、科研和人才培養事業,教書育人六十載,桃李滿天下,深受師生愛戴,爲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科技人才。曾獲“獻身國防科學事業榮譽證章”、“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高校科技先進工作者”、“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等榮譽。

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有人說

真的很遺憾

每次以這樣的方式認識這些國之脊樑

團團想說

讓我們一起

向爲了偉大事業而獻身的

同志表示深切的懷念與哀悼!

向這些爲祖國獻身的人致敬!

讓我們記住他們

並以他們爲偶像

充實自我,追求進步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本文由青年湖南綜合整理,轉載請聯繫授權

- 歡迎糰子們下方留言 點贊 轉發 -

組稿編輯|豌豆沒有眼淚

責編|豌豆沒有眼淚 初審|薔薔爸爸 終審|江湖人稱力哥

痛心!又一位巨星隕落!

向他們及無數爲國爲民的前輩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