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適區”對多數人來說是件很難的事,深圳女孩羅易就是這樣一位“非典型海歸”,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碩士畢業後,她沒有按照“常規路線”去從事“高大上”的行業或高薪的工作,而是毅然選擇回到祖國農村的田間地頭和大山深處,在截然不同的環境中開啓了社會公益企業的創業之路。

  在深圳這座以敢闖敢拼的精神而爲人稱道的城市,有許許多多青年人以極大的勇氣和堅定的追求走出舒適區,義無反顧地去追尋夢想,共同造就了這座“創新之城”。2018年深圳十大好青年之一的羅易,就是這樣一個鮮明的例子。

  羅易獲得“2018深圳十大好青年”

  這個在特區長大的25歲女孩,從小就對自然和鄉土有着特殊的情結。在美國求學5年之後,從芝加哥大學碩士畢業。她沒有按照人們想象中優秀“海歸”學子的“常規路線”、去從事“高大上”的行業或高薪的工作,而是毅然選擇回到祖國農村的田間地頭和大山深處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9月中旬,當記者見到羅易時,她剛剛去北京領取了聯合國環境署頒發的榮譽——地球衛士青年獎中國區選拔賽青年環保人。然而,風塵僕僕的她只是用隻言片語帶過了獲獎的事,而是興奮地向記者講述她即將趕赴湖北恩施利川進行龍船調原生態音樂再創作的計劃。這個夏天,羅易還去了成都、凱里等地的山區,雖然曬得皮膚黝黑,神情也略顯疲憊,但一講起自己路途中的經歷與收穫就立即變得神采奕奕。

  這個“海歸”女孩的創業領域其實有點“另類”,說是創業,更多的其實是創新——羅易引入了“社會企業”這個概念,希望能結合中國農村的實際,創新探索出以公益爲目的、能夠實現自我造血、可持續發展的公益之路,爲中國農村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獨特的鄉土文化注入長久而持續的生命力。

  一個在大城市長大的女孩,爲什麼會對農村懷有特殊的情結和抱負,願意走出“舒適區”,常年奔走在山區和田間地頭?除了對兒時鹽田海濱漁村自然和諧、風土淳樸的深刻記憶和懷念,2012年去臥龍拍攝紀錄片的經歷直接影響到她後來的決定。

  就是在這次臥龍之旅中,羅易發現,汶川地震之後臥龍的自然和鄉土文化環境都受到了重創,然而在災後重建工作中,人們更多地將目光投向當地的自然環境,卻沒有重視鄉土文化環境的重建。在她看來,人文環境的發展對於生態來說同樣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只有平衡人與自然的關係,讓對抗轉變爲共生的狀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羅易和她的創業團隊小夥伴們

  “我國有6億左右的農村人口,鄉村承載着中華文明的獨特基因,我們的祖輩來自於鄉村,很多的城市建設者也來自於鄉村,我們這些在城市裏長大的新一代青年人更有責任爲鄉村的積極改變帶來一些新貢獻。”羅易說。

  懷着對鄉土環境這樣強烈的初心與責任感,羅易爲她創辦的社會企業取名叫“老土”。創業兩年多,她將近一半的時間都奔波在雲、貴、川、藏、晉等十多個省份的山村和田野間,爲了保護當地的自然和鄉土文化環境,不斷在教育、文化、農產品等各個領域嘗試與農村公益結合。

  羅易帶孩子們參觀梅沙村2017深港城市建築雙年展

  “我國農村有自己的發展邏輯和特色,沒法照搬國外的模式和樣本。”羅易說,她現在做的,是講述中國農村的故事。爲了喚起下一代對鄉村的關注,“老土”開設了“大山裏的公開課”,通過帶領青少年到鄉村體驗成長中所缺失的拼圖;爲了保護正在消失的多元鄉土文化,“老土”通過田野調查對這些文化進行挖掘和再創作,包括紀錄片拍攝和口述歷史工作坊;同時,“老土”還幫農村鏈接社會資源進行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農業、垃圾處理、留守兒童教育等。

  然而,這種教育、文化、農產品、環保公益多領域“跨界融合”的嘗試,在運行初期並不被人看好。按照當前普遍的創業邏輯,無論是公益還是商業,都應該往細分領域發展,這種跨領域的模式可能在商業上很難獲得成功。可是羅易卻依然選擇堅持,“陪伴農村發展不是一兩年可以做完的,但這個發展節點必須有人做這樣的事。”

  

  帶領孩子們在山西永濟蒲韓社區體驗城鄉融合

  對於成功的定義,這個“90後”女孩顯然有着自己的看法:“創業不能急於眼前一兩年的利益,特別是懷着這種公益初心,我們必須有更長遠、整體的考慮,包括人們認知的提升和觀念、生活方式的轉變。”對羅易來說,成功是讓人們未來不再一味羨慕國外的生活,能夠發現國內原汁原味、獨一無二的體驗,重新拾起對鄉村的感情。

  而深圳這座城市包容的環境和創新拼搏的社會氛圍,顯然也爲羅易的選擇增添了底氣:“深圳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城市,氛圍和美國的加州很像。我的創業想法在兩年前其實挺小衆的,但是這裏的人們不會簡單地去評判,從政府到市場,都給了我相對寬鬆、包容的發展空間。”在“老土”辦公室的所在地——深圳市羅湖區社會創新空間,還有其他十餘家社會公益企業和組織正在孵化和成長。

  將目標設立在五年、十年之後,這條公益企業的創業路,宛如一場馬拉松,雖然艱辛又漫長,卻由於人文關懷的灌注而充滿了溫度,註定不會是一場孤獨的長跑。

  兩年時間裏,與羅易志同道合的“同路人”逐漸多了起來——從剛開始獨自一人,發展到40多人,有從志願者變爲全職工作人員的,也有同她一樣,在澳大利亞留學期間參與實習,畢業後選擇加入團隊的“海歸”學子。奮鬥路上,他們都有着同樣的目標,不僅是爲了自我價值的實現,更是爲了讓中國農村變得更好,讓祖國更加美好。

  採訪即將結束時,羅易給記者看了她滿滿當當的日程表,短暫的歇腳過後,她即將再次啓程去臥龍,參與當地轉經樓村的生態農業項目。大膽走出“舒適區”,勇敢踏上新徵程,身負使命與責任感青年“羅易們”,正在用汗水照亮現實,用奮鬥書寫青春。(本報深圳9月19日電)

  出品:光明日報深圳記者站、深圳大學黨委宣傳部

  製片人:嚴聖禾 陳家喜 李吉辰

  導演:黨文婷 廖楷狄

  拍攝:陳瑞生 李鍇濱 彭希釗

  錄音:李吉辰

  剪輯:陳芝琳 李吉辰

  調色、音效:李鍇濱

  字幕:彭希釗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記者:嚴聖禾、黨文婷、陳家喜、李吉辰

  本期編輯:邢妍妍 孫小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