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然,雲原生數據庫之外,雲服務廠商也在向企業提供傳統數據庫上雲的遷移工具。阿里新零售的尖兵銀泰百貨,也採用阿里雲 PolarDB 等產品全面替換傳統數據庫,節省下的 IT 設施開銷,僅數據庫一項就已超過千萬元人民幣。

2016 年的阿里投資者日上, 馬雲 拋出了他著名的「輪流領跑」論。

在馬雲的規劃裏面,阿里旗下業務將輪流帶頭,B2B、淘寶、天貓、支付寶、阿里雲、菜鳥物流各領三年,先後扛旗。

根據阿里巴巴集團 2019 財年財報,雲計算業務財年營收 247 億元人民幣,並且在亞太地區市場份額大幅提升,排名第一。在 2015 財年阿里首次披露雲計算營收,當年阿里雲營收爲 12.71 億元,也就是說,阿里雲的營收在四年增長了約 20 倍。

2019 財年第四季度阿里雲營收達到 77.26 億元,同比增加 76%,這一增速也超過了亞馬遜 AWS 在相同規模下的增長速度。更值得注意的是,有着高額研發投入的阿里雲,其虧損也在迅速收窄,虎嗅研究總監 Eastland 預測,阿里雲計算有望在 2020 財年的某個季度歷史性地實現扭虧爲盈。

數據來源:阿里巴巴財報

阿里雲「破風手」成色盡顯。

知名媒體人 程苓峯 在多年前就曾指出,阿里巴巴生意的全部祕密在於「順勢而爲」。電商如此,雲計算也是如此。

01 齊頭並進的細分賽道

雲計算發展十數年,已經基本改變企業的 IT 建設結構:計算、網絡、存儲等 IT 資源在實時、開放的交易平臺上隨時可取、按需付費,這種模式從底層開始向上影響了 IT 產品的商業模式,其中之一就是數據庫。

數據庫和芯片、 操作 系統,並列 IT 核心基礎設施的三大件,任 何一 家企業想要建立信息化系統,都不可能離開數據庫。這是一塊價值數百億美金的巨大蛋糕,但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國際權威研究機構 Gartner 發佈報告,鮮明指出數據庫的未來就是上雲。報告認爲,目前雲數據庫已經爲數據庫市場的增收貢獻一半以上的份額。與傳統數據庫不斷下降的營收相比,雲數據庫正在積極地快速增長,到 2022 年,預計全球將有 3/4 的數據庫天然部署或遷移到雲上。

所謂天然部署,就是指正在興起的雲原生數據庫,從「一出生」就構建在雲上,根正苗紅。比較典型的產品是阿里雲自主研發的 PolarDB 以及亞馬遜 AWS 推出的 Aurora;當然,雲原生數據庫之外,雲服務廠商也在向企業提供傳統數據庫上雲的遷移工具。

頗爲有趣的是,就在今年早些時候 Gartner 發佈的另一份報告中,所給出的「雲化四分之三」時間節點還是 2023 年,時鐘撥快,舊時代正在加速告別。

阿里雲數據庫的起勢引人矚目。

根據 Gartner 統計數據,阿里雲已經位居全球雲數據庫市場份額第三位,年增速在 115%。同期 AWS 增速爲 74%、Oracle 爲 66%。受益於此,阿里雲在全部數據庫玩家的座次迅速上升,阿里雲數據庫在 2014 年時仍然處在 25 名開外,但 2018 年已經進入前十。

傳統數據庫的巨無霸,Oracle 甲骨文從去年開始全球範圍裁撤研發部門,原因正是雲化不力。其在北美的大客戶亞馬遜已經宣佈將在 2020 年,用雲數據庫完全替代傳統數據庫,一位亞馬遜工程師不久前還在 twitter 上直播關閉商品管理系統數據庫的視頻,並獲得數千網友點贊。

而阿里巴巴按下「去 IOE」紅色按鈕的時間則要追溯到 10 年前,阿里雲成立最開始正是爲了讓阿里巴巴擺脫傳統 IT 架構的束縛。到了 2013 年,阿里就已經下線了淘寶核心系統的最後一臺 Oracle。

阿里雲入選2018 Gartner全球數據庫魔力象限,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中國科技企業

目前阿里有 60%~70% 的業務跑在阿里雲公共雲上,其目標是在未來 1~2 年實現 100% 上雲,成爲「雲上的阿里巴巴」,阿里也將是全球大型互聯網公司中,第一家業務全面上雲的公司。

02 時代更迭的背後原因

採用雲數據庫的優勢在哪裏?總結起來兩個方面,財務成本和機會成本。

一方面,傳統數據庫的價格 高昂 ,還沒投入使用就先要花數十萬成本採購設備,讓普通企業不堪重負,原廠工程師的售後維護成本還要另算,而云數據庫則能夠按需付費,用多少付多少。

另一方面,傳統數據庫擴容極慢,動輒半年的規劃時間,意味着極高的機會成本。一位雲廠商內部人士曾向 周天 財經舉過一個例子,如果廠商沒有接入雲,比如早些時候的微博,當有突發熱點話題發生的時候,面對遠遠超出負荷的流量洪峯,技術人員也無能爲力。

放在過去,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只能是做容量預測,然後臨時去採購或者租用服務器,但這樣一來很慢,二來很多業務場景是無法預測的,人算總會力有不逮。要命的是,這些流量洪峯,恰恰是用戶投入最多關注的時候。

同樣的道理,天貓雙 11,春運 12306 購票,每一秒宕機帶來的損失和波及都不可估量。

想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只有全面上雲,所以,中國企業全面拋棄物理機,轉向雲計算,本質上來說就是在擁抱創新,讓過去鐵板一塊的剛性算力,不再成爲 施展 拳腳的掣肘。

周天財經瞭解到,目前已經有約 40 萬個數據庫實例遷移到阿里雲上。囊括政務、零售、金融、電信、物流、製造等多個領域。比如說中國郵政快遞業務使用阿里雲 AnalyticDB or MySQL 實現了全國 10 多萬機構數據打通,既解決了傳統架構拓展性不足的問題,還大幅降低了雙 11 峯值時的 IT 成本。

阿里新零售的尖兵銀泰百貨,也採用阿里雲 PolarDB 等產品全面替換傳統數據庫,節省下的 IT 設施開銷,僅數據庫一項就已超過千萬元人民幣。

值得一提的是,在雲數據庫以外,阿里雲還在多條細分賽道取得領先。市場諮詢機構計世資訊在今年發佈的《2018~2019 年中國 CDN 市場發展報告》顯示,阿里雲以 30.6% 的市場份額,成爲中國 CDN(內容分發網絡)市場第一大廠商,市場佔有率近三分之一。

根據報告數據,2019 年中國 CDN 市場規模將達到 355.1 億元人民幣,並將在雲 CDN 的增量帶動下迅速發展,2022 年市場規模達 1358.6 億元,邁過千億關口前,阿里雲提前卡位。

各細分賽道齊頭並進,阿里雲的未來前景也變得越發清晰遼闊。

03 技術代差仍然是雲的核心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雲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場景化技術產品 。換言之,上雲不是去商場買臺電視,錢貨兩清然後萬事大吉。 對於不同行業、不同體量的客戶,雲計算廠商需要做大量因地制宜的非標調試,同時,雲計算本身的服務屬性,意味着廠商與客戶之間的關係將長期維繫。

這種非標可能到什麼程度?去年阿里雲與四川特驅集團、德康集團達成合作,希望對 AI 針對性的訓練與研發,最終全面實現人工智能養豬。包括阿里雲和達摩院在內的十幾名技術人員,直接駐紮在豬場進行封閉調試,時間長達數月。

這聽起來甚至有些「魔幻」,但想要將雲與產業貼合,不止需要技術,還需要態度與耐心。更重要的是,越來越豐富的場景實踐積累,將形成正向的「增強迴路」。 雲這條賽道上,贏家未必「通喫」,但強者一定恆強。

今年 3 月的阿里雲峯會上,阿里雲智能總裁 張建鋒 表示,阿里雲智能是阿里巴巴經濟體的技術底座,並將成爲阿里巴巴所有技術和產品的輸出平臺。

技術代差永遠是雲的核心所在,如果我們列出市面上所有的雲計算主要玩家,就會發現,沒有一家是因雲起家。 無論是亞馬遜、阿里還是谷歌、微軟,全部都是技術儲備深厚的科技巨頭,並且在雲之前就形成了成熟的商業模式。 張建 鋒的表態,意味着國內最早起步的阿里巴巴,還將以前所未有的投入加強研發優勢。

結語

馬雲經常在各種場合說,站在未來看今天。

在這個理念下,十年前,阿里雲在沒有人看好的情況下,被從無到有地創造出來。 今年的 9 月 10 日,既是阿里雲十年紀念日,也將是馬雲正式榮休的日子。

「破風手」阿里雲,帶頭時間絕不止三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