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內外專家學者聚焦氣候變化經濟學

新聞網訊(通訊員張振源)9月20日,“第二屆氣候變化經濟學學術研討會”在我校召開。校黨委副書記沈壯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及來自海內外百餘所高校的200餘位專家學者與博士生與會。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已經開始引導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併成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爲確保中國更好地扮演全球氣候治理、乃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新角色,提高中國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相關理論研究與技術支撐亟待加強。在此背景下,本次學術研討會的召開正當其時。

沈壯海在致辭中表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正在與時間賽跑,中國日益發揮出領跑的作用。作爲經濟學的新興領域,氣候變化經濟學方興未艾,構建有中國特色、有世界影響的氣候變化經濟學,我們還任重道遠。

氣候變化經濟學是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的優勢學科,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重要新興領域,潘家華在致辭表示,希望經濟學界同仁在此領域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教材體系和話語體系。

會議包括主旨演講、大會報告、圓桌論壇、優秀論文論壇以及學術體系教材體系專題研討等環節。

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做了題爲“氣候變化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的主旨演講。他從科學原理、主要事實、相關影響以及形成原因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指出氣候變化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等各個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而碳排放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他表示,只有通過學科交叉融合的方式才能認清形勢,看準方向,抓住機遇,發展大地理科學。

潘家華以“轉型進程中的氣候變化經濟學研究”爲主旨演講,展示了低碳轉型發展的歷史進程和演化規律。他通過減緩與適應要素的靜態分析以及氣候經濟的動態特徵分析,從消費、技術、制度等各方面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加以研究,同時提出,目標導向、目標約束促使了技術的創新。

在大會報告環節,中國外交部條法司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辦公室主任周倩、IPCC第一工作組主席翟盤茂、中國氣象局幹部培訓學院副院長王志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氣候變化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博峯分別就全球環境治理、氣候變化評估、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做了大會報告。

會議還分3個分會場進行圓桌論壇和優秀論文平行論壇。與會專家分別就對氣候變化經濟學前沿和進展、氣候變化與經濟、氣候變化與城市、氣候變化與政策等方面進行了交流,並進行了學術體系、教材體系專題研討。

據悉,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經濟研究》編輯部、《城市與環境研究》編輯部主辦,武漢大學氣候變化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世界經濟系、《環境經濟研究》編輯部、《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部、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承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