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牛膝分懷川,補消兼長


牛膝,因其形狀象牛之膝,又善治腰膝部疾病,故謂其名牛膝。牛膝首載於《神農本草經》,其性平,其味甘、苦、酸,臨牀用途甚廣。《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寒溼痹痿,四肢拘攣,膝痛不可曲伸,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現代藥理研究已知其對子宮和腸胃有收縮作用,並能擴張心腦血管、降壓、利尿等。此藥性平,無寒熱燥膩之弊,補消兼長,臨牀常用。

牛膝有川牛膝、懷牛膝之分,補消之力各有擅長。

  • 川牛膝擅長用治頭腦部、心胸部瘀阻及下焦、肝腎衝任等處瘀滯之證,故認爲其有引血、引熱、引水下行之力,其通滯化瘀之力強於懷牛膝;
  • 懷牛膝補肝腎、強筋骨之力稍強,善治腰膝痠軟之疾,但多以通爲補取效。


活血祛瘀,引血下行


善治頭部諸疾

牛膝之功,驗之臨牀,消多於補,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實屬其主要功能。考“引血下行”之語,自《本草衍義補遺》提出以後,遂爲後世所重視。

《本草經疏》曰其“走而能補,性善下行”。尤其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說:“牛膝善引上部之血下行,爲治腦充血證之好品”,所以其鎮肝熄風湯、建瓴湯中均重用此品至30克,臨牀收效頗佳。《名醫別錄》有牛膝“填骨髓,除腦中痛及腰脊痛”之語,張學文根據多年臨牀體會,認識到牛膝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尤善治腦部諸疾。

肝陽上亢:患者常有血壓高,或不穩定頭痛,頭麻木,四肢睏乏等症者,以川牛膝爲主,配合菊花、磁石、天麻、川芎、豨薟草、地龍等,取其既可補益肝腎,又可引血下行之功,常用川牛膝15克左右,療效較好。

中風證屬中經絡:常表現爲肢體麻木,偏癱,言語謇澀,手足痿廢不用等,可用川牛膝配合丹蔘、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兼氣虛者可加炙黃芪等,具有較好的活血化瘀止痛及引瘀血下行之功。

美尼爾氏綜合徵:以眩暈不能站立,甚則嘔惡等症爲主,用川牛膝配合二陳湯,加磁石、丹蔘、桑寄生、鉤藤、天麻等,治療多例,甚爲效驗。

老年性癡呆症:表現爲反應遲鈍、記憶力明顯減退等,若屬腎虛血瘀者,可用懷牛膝配合熟地、山萸肉、菟絲子、巴戟天、菖蒲、川芎等品。

頭痛:牛膝性平微苦,凡實火或虛火上衝之頭痛、瘀血頭痛均可以其爲主藥,引瘀熱下行,而頭痛可愈。實火頭痛用川牛膝配黃連、石膏、龍膽草、梔子、菊花、川芎等;虛火頭痛配生地、玄蔘、知母、黃柏、蔓荊子等;瘀血頭痛可配川芎、白芷、丹蔘、桃仁、當歸、赤芍等。

其他 心絞痛、心肌炎、牙痛齦腫、口舌生瘡、吐衄、咽腫者,亦可在辨證方中酌加牛膝以引血引熱下行。

總之,牛膝之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之功,在頭部及胸部等瘀熱所致疑難病證中應用甚廣,其證以實證或虛實夾雜證較多。

活血引血,引藥達病所


善治婦產科疑難病證

牛膝也常用於肝腎、衝任、胞宮等下部瘀阻之證,具有引血下行、引藥直達病所、化瘀止痛等多種作用。

經閉、痛經 牛膝配伍當歸、丹蔘、桃仁、紅花、延胡索等,可治婦女經閉、痛經屬瘀血阻滯者,有很好的化瘀止痛調經作用。

產後惡露不行,瘀阻疼痛或倒經吐衄 李時珍曰:“牛膝所主之病,大抵得酒則能補肝腎,生用則能去惡血。”其“祛惡血”之語,即包括牛膝可治產後惡漏不行,瘀阻腹痛在內。張錫純亦謂:“重用牛膝,佐以涼瀉之品,化血室之瘀血以下應月事,此一舉兩得之法也。”臨牀若以牛膝配伍生地、當歸、白芍、梔子、白茅根之屬,治經行衄屬血熱妄行者,用後多有顯效。

癥瘕積聚 牛膝藥性較平和,雖化瘀而不太傷正氣,故可久服。《日華子本草》及《本草備要》皆記載其“破癥結”。臨牀常以牛膝配丹蔘、三棱、莪術等品,可治癥瘕積聚,有緩化慢消之功。

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


善治腰膝痠軟無力、水腫

牛膝補肝腎,強筋骨之功,臨牀應用甚廣,但對其補益之功強與弱,後人知之甚少。《本草正義》明確指出:“其所謂補中續絕、填骨髓、益精、利陰氣諸說,皆壅滯既疏,正氣自旺,萬不可誤認牛膝爲填補之品。”由此看來,牛膝之補肝腎並非填精補髓,結合李時珍“得酒則能補肝腎”之語,知其補多爲以通爲補,通滯爲主,補爲次。

腰膝痠軟無力屬肝腎不足者 可用懷牛膝,但須配杜仲、桑寄生、續斷、木瓜等品;若治痿證可配伍熟地、龜甲、鎖陽、白芍、豹骨等。

風溼痹者 常用於腰膝以下之風溼痹痛,此品有較好的通利血脈,破瘀導滯之功,如獨活寄生湯中用之即屬此意。在此當用懷牛膝。

腎炎水腫 川牛膝活血化瘀暢行血脈而利水。《本草綱目》載其可治“五淋尿血,莖中痛”。《中藥學》也記載其“能利尿、行瘀以通淋”。臨牀除用於淋證外,張學文常用於慢性腎炎水腫。

頸椎病 常配葛根、當歸、赤芍、川芎、桑寄生、路路通等品。


本文作者:周永學 王永剛 陝西中醫學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