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发《今日辽宁》杂志2018年第1期,

原标题《风箱的记忆》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架风箱,又名风匣,它是农村人做饭时必不可少的一种鼓风装置。想当年,风箱对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可谓功不可没。

风箱是放在灶台旁的一个长方形箱子,灶台与风箱连接处有一个通风道,它就像一个横倒的“酉”字,内有木板和鸡毛做成的“活塞”,正面有个拉杆,不管向前推还是向后拉,都会有两个风门打开,两个风门关闭,一推一拉“活塞”将空气挤压进送风口,风和空气在推拉中会源源不断地通过出风口向炉灶的底部,鼓吹灶膛以助火势,火苗便欢快地跳跃着,开始烧热铁锅里的凉水,或者加热做熟铁锅里的饭菜。

(图片来自网络)

小时候,我最爱吃铁锅贴饼子。

揭开锅盖,香喷喷、带有一层硬嘎渣儿的玉米面饼子就会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咬上一口咀嚼起来更是回味无穷。

拉风箱是个体力活,也是我经常干的活,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还是苦力活。每天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后,我就跑到厨房,搬个小凳子守在锅灶旁帮母亲拉风箱。干柴遇烈火,那一闪一闪的火苗,随着“呱嗒呱嗒……”的声音,火苗很快在灶膛内随着有节奏的气流迅速燃烧起来,噼里啪啦地响。火苗随风而动,不时发出“嚯嚯嚯”的欢快声音,就像一个灵动的舞者在灶膛中尽情摇摆身姿,忽而轻飘,忽而火辣,紧贴着锅底从灶膛口飘出。不一会儿,锅盖周边便有热气四散开来,锅里的地瓜、高粱米、玉米饼子或者黏豆包等食物,就会散发出阵阵香气,溢满厨房,飘散开来,直冲鼻翼。虽然不是山珍海味,但是那种特有的农家饭香也会让人垂涎欲滴。这种饭香和着缭绕的炊烟就像施了什么魔法,呼唤着、提醒着在外面疯玩的孩子们,该回家吃饭了。

等火苗慢慢落下去的时候,我便把早已准备好的红薯或土豆扔进灶膛里,用烧火棍把红薯或土豆推到灶膛的正中央,用火灰小心翼翼地把红薯或土豆覆盖好。做完这一切,饥肠辘辘的我总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跑到胡同口,望眼欲穿地等着下地干活的父亲回家吃饭。

当父亲的身影出现,我边跑边喊叫着:“爹回来啦,爹回来啦!”这时母亲就会笑盈盈地走进厨房,吆喝一声:“洗手吃饭啦!”哥哥给父亲倒好洗脸水,我摆好筷子板凳,进厨房帮着端菜端饭。然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说着、笑着、吃着……场面温馨而又甜蜜。等饭吃得差不多的时候,我跑到厨房把烤好的红薯或土豆拿出来,它们闻起来喷香喷香的,咬上一口绵甜绵甜的,还有那起沙的土豆真好吃,至今回味仍是那么舒爽、惬意。

漫画:曹宇

拉风箱是个技术活儿,看似简单,实则想要拉好可是大有奥妙!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和小伙伴们约好去邻村看电影。那天我帮母亲推着风箱,因为着急,心里一直想着看电影的事,就狠命地推拉风箱,不到几分钟,两手酸麻,柴草烧掉不少,却没有让火旺起来,还弄得满屋灰尘。母亲在一边说:“我说小祖宗,你慢点拉,使那么大劲儿这是要把风箱杆拉断啊!”母亲边说边重新点燃了火,慢慢地推着风箱,语重心长地说:“拉风箱不能使蛮劲,要慢慢地匀速地推拉,才不觉得累,才能烧得更旺。”我还是琢磨不透,“妈,我觉得只有推拉得快,火烧得才会更旺呀?”母亲笑着说:“那也得掌握火候,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很多事欲速则不达……”

小时候一直不明白话中的深意,后来慢慢长大了,经历了很多事,对生活也有了自己的体会,才慢慢领会了母亲对拉风箱门道的那番诠释:想想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在拉风箱呢?看似简单的生活和工作,并不是做了、努力了就能成功,而是考验你能坚持多久,是否用心。只有心静了,一丝不苟地去做每一件平凡的小事,用心拉好人生中的每一架风箱,人生的火苗才会越烧越旺。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