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章友直歿後,太常少卿元居中,他在知安徽宿州時,將自己收藏的章友直許多書法作品,請工摹刻於石碑上,供人傳摩。章友直剛應召到京城時,翰林院書畫待詔們,心中都很不服氣,他們一起來求見章友直,說:想請教先生筆法,以供楷模。

文/盧秀輝 書法網簽約作家:盧秀輝,江蘇興化人。職業書法家、畫家、篆刻家、文藝評論家。

章友直出生於1006年,正是景德三年,真是北宋四海太平時。西邊是夏王的封地,夏王是李元昊的父親趙德明。李元昊先祖因唐朝所賜姓,才得國姓爲李,趙德明的父親趙保吉是入宋以後所賜名姓,李元昊爲與趙宋劃清界限,複姓李。趙德明即位後,向宋請和,“依遼和宋”,同時向遼、宋兩國稱臣,接受兩國封號,景德三年(1006)十月一日,宋封趙德明爲定難節度使,西平王,並錄其向宋稱臣的誓表,曉諭諸蕃,轉告甘(今甘肅張掖)、沙 (今甘肅敦煌)首領。趙德明抓住機會,伺機向西發展,爲李元昊建立西夏國,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時,遼國亦與宋國講和。

宋仁宗時的一位全能型才子,其篆書冠絕當時

宋人講仁孝禮義,南平王黎桓卒,諸王子紛紛爭奪王位,相互之間攻戰數月,有臣子上疏,請發兵平之。真宗以不宜伐喪爲理由,不許征伐,改派郡曄爲緣海安撫使,告訴南平王子,命令他們好好辦喪事。

他自幼好學,而且表現出了卓爾不羣,探索真理的可貴品質。他的不拘小節的性格,對仕途科舉採取了消極對待的態度。前人說他年輕時在著名書家徐鉉門下學玉箸篆書,這個講法是不實的。章友直生於1006年,而徐鉉死於991年,兩人根本無從交集。可見徐鉉門下是不可能的,也許是跟從徐鉉門人學習吧。自李斯篆法之後,篆法日見式微,幾無名家大作,至唐代出了個李陽冰,力挽大廈於不倒。而陽冰之後,只有一個徐鉉,略作微聲。章友直既出於徐鉉一派,爲篆學自是功不可沒。他對書法本身造化和叩問徐鉉外,還上溯秦漢,尋求前人痕跡。友直還精於音樂,其音樂才能爲世仰慕;他還善弈棋,人或以國手尊之;他於繪事一道,也極爲深入研究。對他的多才多藝,世人非常認可他。

章友直的同族前輩章得象在朝爲宰相,非常看重這位同族的晚輩,想找個機會提攜他。正巧,朝廷祭天大典推恩,章得象有機會奏請爲章友直補個官職出身,但是,被他拒絕了。可見,他是真不屑爲官,不是嘴上說說,心裏惦着,而是給予拒絕,他沒有一般文人的兩面派。章友直遊歷的足跡遍佈嶺南及沿海各地,也曾在江淮之間留下了他的人文情懷。他的交往對象比較複雜,從權貴、豪傑到街巷平民,他都樂與相往還。他對人生很看透,但從不說破。他本着看破不說破,看透不點透,他的讀書只求通達真理。

宋仁宗時的一位全能型才子,其篆書冠絕當時

皇祐年間(1049~1053年),宋仁宗聽朝中近臣奏聞章友直文章好,書法好,善作篆書,宋仁宗有心想要召見他,試試他的真正的才華,但是,章友直稱病不應召。太學準備樹石刻五經碑,又有朝臣推薦章友直,仁宗下詔,召其進京寫經。石經既成,摩拓者衆,太學一時爲塞。章友直爲太學書寫好石經後,仁宗欲授予將作監主簿,他推辭不肯就。改賜銀100兩,絹100匹。於是,他又飄然而去。

章友直剛應召到京城時,翰林院書畫待詔們,心中都很不服氣,他們一起來求見章友直,說:想請教先生筆法,以供楷模。章友直粘兩紙於壁,用毛筆畫橫豎各十幾道直線,交叉成圍棋局;又在另一張紙上,從裏到外畫十層圓圈,類似箭靶。所有筆劃都一筆寫成,筆劃粗細、疏密,都分毫不差。書畫待召們無不歎服,羞愧拜揖而退。

宋仁宗時的一位全能型才子,其篆書冠絕當時

李覯,北宋時期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專門的寫了一首詩送給章友直。

寄章友直

人生何中貴,貴在天資秀。

譬如沙石間,金玉豈常有。

有才不善用,多爲淫邪誘。

嗟哉棟樑材,往往厄樵手。

章子吾不識,美在衆人口。

如何材藝多,四十無所守。

所守者何爲,非貴亦非富。

古今聖與賢,歷歷垂星斗。

景行苟有成,進退無一繆。

不能功夫下,尚可名身後。

百年隨飄風,白髮勇未鬥。

良時且不反,飲恨唯屍柩。

無謂學已足,大海難掬潄。

無謂過可文,希珍尚磨垢。

智者當自知,既往誠何咎。

西子蒙不潔,見者掩鼻走。

惡人幸齋戒,上帝必孚佑。

相如竊妻逃。犢鼻從沽酒。

一朝賦上林,在漢爲稱首。

努力念前哲,吾方非子詬

李覯在思想方面,反對不許談"利""欲"的說教,他認爲"人非利不生"(《原文》),"治國之實,必本於財用"(《富國策》),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發展經濟的辦法,他的這些主張,對王安石的變法有直接影響。

宋仁宗時的一位全能型才子,其篆書冠絕當時

章友直和曾鞏及任過御史要職的鄧潤甫等人友善,曾鞏也有詩送他:

和章友直城東春日

東流抱孤城,雨洗見春色。

風吹百草根,道路千里碧。

莫盡溪漫漫,波瀾散無跡。

遙林缺見山,冉冉蒼藹積。

沙禽有遺蹤,文字不可識。

青松對桃李,桃紅李花白。

紅白勢方競,青青守巖側。

君意無不諧,研談欲俱得。

賦詩多所陳,炳若觀龜坼。

城東不待到,衆物已歷歷。

章友直歿後,太常少卿元居中,他在知安徽宿州時,將自己收藏的章友直許多書法作品,請工摹刻於石碑上,供人傳摩。從此,章友直的篆書手跡,流傳於江南江北,名聲響於九州之間。

章友直有草蟲書九種,筆勢飛動,極盡造化之力,其後有孔毅甫、周元翁、米元章諸公題識:“客有謂伯益以篆名世,何焉?善畫復如此,而不多見也。予觀修水集有題伯益飛政圖,亦嘉其遊藝之精,則伯益之墨戲,當亦有藏之者矣”。據傳,他一家妻兒女子,莫不善書。

宋仁宗時的一位全能型才子,其篆書冠絕當時

本文作者盧秀輝先生作品

嘉祐七年(1062年),章友直逝世於汴京。

一代名相,臨川王安石爲之作《墓誌銘》,王安石說他:“音樂書畫奕棋皆以知名於一時”。


本文爲書法網簽約作家盧秀輝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