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宋朝靖康年間宋徽宗和宋欽宗被北方進犯的金人擄去,世人將這場災難稱作靖康之難,在災難發生後的天下大亂時期,入侵金兵與抗金軍民在國內激烈戰爭,這時無數文人借女媧補天一事來抒寫心跡,陸游在詩中痛哭“更遇天崩地陷時”,辛棄疾在詞中立誓“他年要補天西北”,汪元量在詩中感慨“東南地陷妖氣黑”,陳普在詩中堅信“地陷天傾不廢棋”,王遂在詩中豪言“扶日起東南,擎天補西北”。這些人不管是宋人還是明人,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那就是祈盼在天下大亂時期能有補天濟世的“女媧”出現,補好蒼天,拯救世界,保護文明,恢復民生。

“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文化隱喻

不管是宋人還是明人,都祈盼在天下大亂時期能有補天濟世的“女媧”出現,補好蒼天,拯救世界,保護文明,恢復民生。 (IC photo/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6月27日《南方週末》)

這些人不管是宋人還是明人,都祈盼在天下大亂時期能有補天濟世的“女媧”出現,補好蒼天,拯救世界,保護文明,恢復民生

在開始新的話題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前兩篇紅樓夢詮釋文章的主要內容。《作者應生活在明末》一文以大量原文細節闡釋了書中年代既非漢唐,也非清朝,而是明末;《棠村吳玉峯等實有其人》一文則以全然合乎情理的論述指出了書中一大堆名號對應的人物皆是明末清初存在關聯的一個文人羣體。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將談談《紅樓夢》第一回中“女媧氏煉石補天”“當日地陷東南”這類關於女媧補天的深刻內涵與文化意義,讓大家更加深入《紅樓夢》的原文世界。

根據前兩篇文字的論證,我們大致可以確定書中情節的整體年代範圍是明末,歷史上的明末是指朱明王朝的末世時期,從1572年萬曆登基到1662年永曆結束的這段時期(注意所謂的“南明”時期也是包括在內的)。

《紅樓夢》凡間故事的正文部分起首第一句便是“當日地陷東南”。這句話是爲了交代第一回裏凡間故事的所處年代,但這樣的時期表述顯得很是模糊。常人寫小說多會在小說起首用“東漢末年”“且說天寶年間”之類的話語道出年代信息,然而《紅樓夢》作者並沒有直白道出明末某年之類的年代信息,這或是爲了儘可能地保護這本奇書,避免被禁燬。

這句模糊的時間表述,便是作者的一種文化隱喻,它巧妙地利用女媧補天的神話典故,來指代一個特定時期。

女媧補天的神話裏,世上發生了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滅世災難,在天下大亂時期,女媧爲了終結災難拯救世界,便去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

“當日地陷東南”,意思是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巨大災難發生那會,是指巨大災難導致的天下大亂時期。

在朱明王朝的末世時期,出現滅世級別的巨大災難有且只有一次,就是1644年崇禎上吊明朝滅亡,那場災難被世人稱作甲申國難。這場災難導致天下大亂,隨後清軍入關,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非常血腥。讓傅山和顧炎武等等以文明傳承爲己任的明末文人作出了天下將亡的悲憤感慨。

關於女媧補天的這種文化妙用,並非僅有《紅樓夢》是如此,歷史上類似用法其實有很多。

比如宋朝靖康年間宋徽宗和宋欽宗被北方進犯的金人擄去,世人將這場災難稱作靖康之難,在災難發生後的天下大亂時期,入侵金兵與抗金軍民在國內激烈戰爭,這時無數文人借女媧補天一事來抒寫心跡,陸游在詩中痛哭“更遇天崩地陷時”,辛棄疾在詞中立誓“他年要補天西北”,汪元量在詩中感慨“東南地陷妖氣黑”,陳普在詩中堅信“地陷天傾不廢棋”,王遂在詩中豪言“扶日起東南,擎天補西北”。

又如明朝甲申國難崇禎身死隨後的天下大亂時期,清軍與抗清軍民在國內激烈戰爭,這時亦有無數文人借女媧補天一事來抒寫心跡,傅山在詩中悲嘆“尺木焉支天半傾,寸才安駕地全欹”,賈鳧西在詞中控訴“女媧氏煉石補天空費了手,到於今抬頭不見那補釘天”,陳子龍在詩中犯愁“半缺河山待女媧”,歸莊在詩中傷懷“東國無天待女媧”,夏完淳在詩中自慚“愧非補天匹”。

這些人不管是宋人還是明人,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那就是祈盼在天下大亂時期能有補天濟世的“女媧”出現,補好蒼天,拯救世界,保護文明,恢復民生。

在女媧煉石補天的災難故事裏,是北方的水神共工覬覦權力導致天下大亂。在宋朝和明朝的遭難時期,則是北方的金人與後金(清)圖謀利益入侵中土導致天下大亂。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於是出現了文人以神話災難來指代現實災難的特殊情況。

理解了女媧補天這一神話故事在宋明遭難時期的文化隱喻,也就明白了作者爲何自慚“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許多年”,他因是在慚恨自己在國家遭難時期沒有補天濟世之能,無法保護文明,無力恢復民生,只好默默記錄下末世真實,“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希望將這些真實通過自身撰寫的奇書傳向世間,堅定世人追求真實保護文明的信念,共同期待補天成功的那刻早日到來,恢復故國,恢復文明。

(作者系紅樓夢研究者)

賈寒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