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宋朝靖康年间宋徽宗和宋钦宗被北方进犯的金人掳去,世人将这场灾难称作靖康之难,在灾难发生后的天下大乱时期,入侵金兵与抗金军民在国内激烈战争,这时无数文人借女娲补天一事来抒写心迹,陆游在诗中痛哭“更遇天崩地陷时”,辛弃疾在词中立誓“他年要补天西北”,汪元量在诗中感慨“东南地陷妖气黑”,陈普在诗中坚信“地陷天倾不废棋”,王遂在诗中豪言“扶日起东南,擎天补西北”。这些人不管是宋人还是明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祈盼在天下大乱时期能有补天济世的“女娲”出现,补好苍天,拯救世界,保护文明,恢复民生。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文化隐喻

不管是宋人还是明人,都祈盼在天下大乱时期能有补天济世的“女娲”出现,补好苍天,拯救世界,保护文明,恢复民生。 (IC photo/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6月27日《南方周末》)

这些人不管是宋人还是明人,都祈盼在天下大乱时期能有补天济世的“女娲”出现,补好苍天,拯救世界,保护文明,恢复民生

在开始新的话题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前两篇红楼梦诠释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应生活在明末》一文以大量原文细节阐释了书中年代既非汉唐,也非清朝,而是明末;《棠村吴玉峰等实有其人》一文则以全然合乎情理的论述指出了书中一大堆名号对应的人物皆是明末清初存在关联的一个文人群体。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将谈谈《红楼梦》第一回中“女娲氏炼石补天”“当日地陷东南”这类关于女娲补天的深刻内涵与文化意义,让大家更加深入《红楼梦》的原文世界。

根据前两篇文字的论证,我们大致可以确定书中情节的整体年代范围是明末,历史上的明末是指朱明王朝的末世时期,从1572年万历登基到1662年永历结束的这段时期(注意所谓的“南明”时期也是包括在内的)。

《红楼梦》凡间故事的正文部分起首第一句便是“当日地陷东南”。这句话是为了交代第一回里凡间故事的所处年代,但这样的时期表述显得很是模糊。常人写小说多会在小说起首用“东汉末年”“且说天宝年间”之类的话语道出年代信息,然而《红楼梦》作者并没有直白道出明末某年之类的年代信息,这或是为了尽可能地保护这本奇书,避免被禁毁。

这句模糊的时间表述,便是作者的一种文化隐喻,它巧妙地利用女娲补天的神话典故,来指代一个特定时期。

女娲补天的神话里,世上发生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灭世灾难,在天下大乱时期,女娲为了终结灾难拯救世界,便去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

“当日地陷东南”,意思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巨大灾难发生那会,是指巨大灾难导致的天下大乱时期。

在朱明王朝的末世时期,出现灭世级别的巨大灾难有且只有一次,就是1644年崇祯上吊明朝灭亡,那场灾难被世人称作甲申国难。这场灾难导致天下大乱,随后清军入关,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非常血腥。让傅山和顾炎武等等以文明传承为己任的明末文人作出了天下将亡的悲愤感慨。

关于女娲补天的这种文化妙用,并非仅有《红楼梦》是如此,历史上类似用法其实有很多。

比如宋朝靖康年间宋徽宗和宋钦宗被北方进犯的金人掳去,世人将这场灾难称作靖康之难,在灾难发生后的天下大乱时期,入侵金兵与抗金军民在国内激烈战争,这时无数文人借女娲补天一事来抒写心迹,陆游在诗中痛哭“更遇天崩地陷时”,辛弃疾在词中立誓“他年要补天西北”,汪元量在诗中感慨“东南地陷妖气黑”,陈普在诗中坚信“地陷天倾不废棋”,王遂在诗中豪言“扶日起东南,擎天补西北”。

又如明朝甲申国难崇祯身死随后的天下大乱时期,清军与抗清军民在国内激烈战争,这时亦有无数文人借女娲补天一事来抒写心迹,傅山在诗中悲叹“尺木焉支天半倾,寸才安驾地全欹”,贾凫西在词中控诉“女娲氏炼石补天空费了手,到于今抬头不见那补钉天”,陈子龙在诗中犯愁“半缺河山待女娲”,归庄在诗中伤怀“东国无天待女娲”,夏完淳在诗中自惭“愧非补天匹”。

这些人不管是宋人还是明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祈盼在天下大乱时期能有补天济世的“女娲”出现,补好苍天,拯救世界,保护文明,恢复民生。

在女娲炼石补天的灾难故事里,是北方的水神共工觊觎权力导致天下大乱。在宋朝和明朝的遭难时期,则是北方的金人与后金(清)图谋利益入侵中土导致天下大乱。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于是出现了文人以神话灾难来指代现实灾难的特殊情况。

理解了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在宋明遭难时期的文化隐喻,也就明白了作者为何自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许多年”,他因是在惭恨自己在国家遭难时期没有补天济世之能,无法保护文明,无力恢复民生,只好默默记录下末世真实,“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希望将这些真实通过自身撰写的奇书传向世间,坚定世人追求真实保护文明的信念,共同期待补天成功的那刻早日到来,恢复故国,恢复文明。

(作者系红楼梦研究者)

贾寒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