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共享經濟的風口逐漸蕭條下去,許多披着“共享”外衣的各種新業態也在慢慢變涼。許多面向B端的“共享廚房”平臺,也都開始迴歸本質及理性,並向餐飲服務商轉型。

拎包入住的共享廚房問題多,黃小遞適時轉型,能避免成爲炮灰嗎?

以近兩日傳出去年年末完成了數千萬元 pre-A 輪融資消息的黃小遞爲例,如今它的定位也從共享廚房轉型爲新餐飲運營服務商。起初與其他共享廚房平臺一樣,爲商戶提供的鋪位和裝修、統一辦證、共享後廚、食材統一採購等服務也在模式上大爲弱化,主要強調外賣業務。即便融到了錢,也不再對各種服務大包大攬。

無獨有偶,就在今年的1月份,國內規模最大的共享廚房品牌熊貓星廚也宣佈,2019年將向餐飲綜合運營服務商轉型,爲商戶持續提供全方位賦能服務。曾經風靡一時,讓無數資本砸錢的的共享廚房,爲什麼這麼快就不行了呢?

拎包入住的共享廚房問題多,黃小遞適時轉型,能避免成爲炮灰嗎?

首先,共享廚房爲B端商家賦能的理念是好的,但近兩年卻頻頻出現消防、證照缺失、食品安檢不過關、污水油煙排放不達標等管理硬傷。由於軟硬件的缺失,許多共享廚房平臺不僅因此失去了業內外的口碑,甚至還面臨着罰款、關店的問題。

其次就是選址的問題。一次性聚合十幾個乃至幾十個商家,過大的體量在選址上有這很大的侷限。選在地理位置優越的商圈,價格自然水漲船高;但服務於3公里以內的居民的限制,又註定了不能離商圈、社區太遠;另外也不能開在社區裏面,不然過於靠近會帶來敏感的環保維護、食安硬件設施等問題,因此光是選址就沒那麼容易。

最後就是涉及的業務太多,而模式又很不成熟,很容易一味燒錢,盈利遙遙無期。除了我們剛剛提到的選址問題外,大部分共享廚房缺乏集約化供應鏈採購、食材成本並未降低,訂單主要來源於第三方外賣平臺,並未根據自身特點提高流量獲取效率,降低商戶的獲客成本效果收效甚微。

拎包入住的共享廚房問題多,黃小遞適時轉型,能避免成爲炮灰嗎?

共享廚房的目標用戶主要爲缺少經營和管理經驗資源的小白商家和某些成熟品牌,通過聚合商家共享空間,降低開店成本、簡化開店流程,類似於一個企業孵化器。由於國內外賣市場的巨大,對於很多小型餐飲商有着很強的吸引力,但在落地的過程中卻遭遇了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對於整個行業來說,誰能做到精細化、規範化的運營,誰就拿到了最先破局的鑰匙。

仍然以黃小遞爲例,它在此時轉型新餐飲運營服務商,無疑也預示着跑馬圈地的時代進入尾聲,“拼內功”的時代已經到來,而將業務重點放在外賣業務上,也更能集中精力完成對之前簡單粗暴模式的升級,在採購、生產、訂單等更多環節給入駐的品牌賦能,也算是以退爲進。

不過,就像我們前面說的,共享廚房的問題多多,對於任何一個還存活於市場上的企業來說都不容樂觀。再加上共享廚房的行業門檻本就不高,一旦美團、餓了麼等外賣平臺也參與進來,挾數據以令商家,對黃小遞這樣的企業來說無異於降維打擊。因此,各大共享廚房平臺什麼時候能建立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核心優勢,才能真正擺脫如履薄冰的危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