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爲“李雲龍式”幹部撐腰鼓勁要具體實在

孫愛東 

新年伊始,山東省委提出要大膽使用“李雲龍式”幹部,併爲這類幹部畫像:政治可靠、對黨忠誠、能打勝仗,但不見得受個別領導“待見”;敢抓敢管、敢於碰硬,但容易得罪人;直來直去、個性鮮明,可能會被認爲不靈活、不成熟。同時還指出,“這類幹部推薦時,即使‘得票’不是最高,也要爲他們撐腰鼓勁,放到重要崗位,讓他們脫穎而出,爲山東多造就一些攻堅克難的闖將、干將。”

“爲政之要,惟在得人。”山東的這一做法引發各界熱議。因電視劇《亮劍》而走紅的“李雲龍”再次走入輿論視野,成爲大家關注的熱點話題,凸顯出各地改革發展對“闖將、干將”的急切需要。

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期,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期。在改革的深水區,急需要更多的幹部站出來,頂上去,打開一片新天地。與此同時,從嚴治黨從嚴治吏新政風,降低了權力的舒適度。一些幹部開始選擇自保心態,“現在工作要求高,少幹活就少出錯,就少被問責的風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寧願不幹事以求自保的心態,讓“腦子不裝事、心裏不想事、手裏不幹事,不犯事也不頂事”的現象時有所見。這種情況的出現,阻礙了改革大計,掣肘了發展進程,影響了事業發展。

風雲起乃期猛士,鼙鼓動而思良將。讓更多“李雲龍式幹部”湧現出來,是時代的呼喚,是發展的需要,更是人民的期待!

如何讓更多“李雲龍式幹部”湧現出來?這就需要給幹事創業的幹部創造具體可感知的寬容環境,實實在在爲他們“撐腰鼓勁”。

要把幹部從無效的事務中解放出來。一段時間以來,“痕跡管理”比較普遍,但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檢查考覈名目繁多、頻率過高、多頭重複。這些頻繁填表報數、迎評迎檢、陪會參會等無效事務耗費了幹部的大量時間與精力,幹部的本職工作反而只能在業餘時間來做。主次顛倒,豈不怪哉?一些地方陷入文牘主義 ,不管大會小會,事情輕重緩急,都要通宵達旦地準備“漂亮”的文字材料,爲了幾個毫無意義的詞句折騰來折騰去,搞“語不驚人死不休”。即使“李雲龍”再現,讓他陷入這些無謂的事務之中,他也難有大的成就。

在厚愛上要出真招。隨着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問責已成爲從嚴管黨治吏的利器。然而,一些地方問責卻走了樣,變了形,存在層層加碼,泛化濫用的現象。有的簡單以問責數量衡量整治效果、爲了湊數而問責,有的問責過多過濫,導致問責效果不佳。有記者走訪一個縣,發現幾乎所有鄉鎮、村一級負責人都被問責過,有一名村支書已被處分過好幾次。

對待基層幹部,我們不能只有嚴管缺乏厚愛,不能只加“高壓”,忽略“關懷”。目前,不少地方出臺了鼓勵幹部擔當作爲的實施意見,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寬容幹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錯誤。但不少政策過於虛化,操作性不強,一旦出現失誤錯誤,具體的問責制度立即生效,寬容失誤的制度卻難見蹤影。基層幹部“流汗又流淚”“傷神又傷心”的事情還是不斷髮生。因此,對於大膽創新、積極進取的黨員幹部,要切實建立起一套公平精準、具體可行的容錯糾錯機制,能夠打消他們不必要的顧慮和擔憂,爲他們幹事創業提供必要的激勵空間。

要把“李雲龍式”幹部選好用好。用人是“風向標”,也是“度量衡”。對一個地方和單位來說,用什麼人,不用什麼人,是關乎事業成敗的關鍵問題。用對一個人可以提振整個單位士氣,用錯一個人可能會萬馬齊喑,用對一個“李雲龍式”幹部就會產生一批“李雲龍式”幹部。但 “李雲龍式”幹部個性鮮明、直言不諱、較真碰硬,“毛病較多”,如何大膽使用,對組織部門也是一道難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有明確的要求,要在選人用人上體現講擔當、重擔當的鮮明導向,把敢不敢扛事、願不願做事、能不能幹事作爲識別幹部、評判優劣、獎懲升降的重要標準,把幹部幹了什麼事、幹了多少事、乾的事組織和羣衆認不認可作爲選拔幹部的根本依據,選拔任用敢於負責、勇於擔當、善於作爲、實績突出的幹部。

電視劇《亮劍》中,主人公李雲龍曾以狹路相逢勇者勝來解釋“亮劍精神”。面對艱難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我們必須下大決心,拿出各種真招實招,才能切實扭轉幹部不作爲的狀態,才能讓領導幹部摒棄畏手畏腳、左右搖擺,顯現出敢抓敢管、積極作爲的精氣神,以適應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