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dimir volegov【俄】

最近播出的《我家那閨女》,Papi醬和好友焦俊豔在談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時,給出了這樣一個排序:

生命中自己排第一,伴侶其次,然後纔是孩子和父母。

Papi醬給出的理由是:人的一生,首先自己是和自己相處時間最長的人,其次是伴侶,而父母和孩子,都是陪你走人生的一段路。

此言一出,一直在演播廳裏觀察的父親們坐不住了,紛紛出來反對。

父親們的態度出奇的一致:“怎麼能把自己放第一位呢?我們都是把孩子放第一位”。

我理解父母的想法,對於他們來說,把自己放第一位,就意味着自私。人活着就是要爲別人,尤其是爲孩子,在傳統觀念裏,“先人後已”是美德,何況是自己最親的孩子,爲什麼不放第一位?

但在我看來,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排名也常常是動態的,比如,在孩子還處於嬰兒期,需要父母照顧的時候,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是無可厚非的。再比如,父母年老生病的時候,把父母放在第一位,又是必須的。

但如果把人生看作一個整體,我非常喜歡Papi醬這個排名,這非但不是自私,而是對於家庭關係,一種更清晰、更健康的認知。

把“我”放第一位,是對自我的負責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意味着“我知道我要爲自己的人生負責”,這種負責任,包括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我對自己的快樂負責。人一旦懂得“快樂”是自己給的,便不會輕易地把生命依託在別人身上。

很多姑娘幻想着可以通過婚姻獲得快樂,或者春節期間,父母常常對你說的那句“你結婚了,我們心裏就踏實了,就快樂了”。這本質上都是希望把讓自己的快樂寄託在別人身上,渴望通過別人滿足自己的期待,來讓自己快樂。

這顯然是不可行、也是不講理的。

而當一個人懂得我的快樂只能自己給予,便會自己着手探索這個世界,選擇能夠讓自己感到快樂的興趣愛好。這樣的快樂更健康、也更持久。

第二個層面是我對自己的人生選擇負責。

心理學家阿德勒把人生的任務歸爲三類,這三類任務分別是友誼、職業和愛情。

這三類任務的完成,都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需要選擇。它不像父母,是生來就註定的,也不像身高樣貌,是不可改變的。每個人對於這三大任務的選擇與完成可以千差萬別,這是一種自由。

但這種自由的享有,需要對“我”的明確,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人,想做什麼樣的工作,與什麼人共度餘生。

這聽起來簡單,但對很多人來說,因爲自我概念的模糊,所以把這三大任務的選擇權都拱手相讓,朋友是父母選好,推到自己面前的;職業是聽親戚朋友說,哪個工作賺錢草草選的;甚至愛情也僅僅是因爲符合人好、經濟穩定的社會標準,就匆匆做了決定。

在屬於自己的最重要的人生三幕劇中,很多人,作爲主角,卻事實上,從未登場。一直被別人裹挾着前行,以一個替身的狀態演出自己人生的劇本。

所以,很多人到中年、到老年,會產生一種“從未真正活過”的感受。

而能夠找準“自己”,爲自己而活,也從來不是容易的事情。因爲一旦“我”不夠堅定,就會被太多的聲音左右,這聲音中有最愛的父母、有社會標準、還有許多在你的生命中扮演各種角色的“別人”。

最近,章子怡因爲參加綜藝《妻子的浪漫旅行》被質疑,她親自發文回應:

“曾經,大家因爲各個角色認識我,也給了‘章子怡’一些符號和定義。然而2015年,我嫁了,生命中多了兩個天使一樣的寶貝!爲人妻爲人母的日子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這兩個全新的身份讓我充滿了好奇心,我努力學習和探索着,就像20年前第一次站在攝影機前的演員章子怡,這並無兩樣,需要你全部的愛,需要你說我願意!

我認識的《妻子的浪漫旅行》是一段關於愛與家的旅行,或許,不,肯定,你在這裏能看到一個真實的我,她不是玉嬌龍,不是小百合,不是宮家二小姐…這一次,是我~妻子章子怡。”

看到這段回應的時候,讚歎章子怡強大的自我認知,這份自我認知,也成就了章子怡。她從來都知道我是誰,要什麼。對於章子怡來說,“我”始終都是重要的,是要拼盡全力活出來的。

這麼看來,Papi醬把自己放在人生最重要的位置,真的沒毛病,因爲你的人生需要自己過,你的快樂只能自己給。

從來都沒有不求回報的付出,包括父母之愛

當Papi醬說出,人生最重要的是自己時,我看到,觀察室裏四位父親的臉上,有錯愕亦有失望。

這四位父母,每一個都很愛很愛自己的女兒,所以願意畫好妝、陪女兒一起,把自己的生活展現給觀衆。所以,在女兒大齡未婚時,表現出最多的焦慮。

他們的愛,很真實。我相信他們主觀上,從來沒想過要女兒回報什麼。

但是,當發現,現在的孩子,只把父母放在自己人生的最後時。失望,想必也是真實的,不可阻擋的。

“原來,我把她當心頭肉,可以爲她做所有,她只把我排第四位”。這種有點酸酸的感覺,大概是父親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事實上,每一份愛,都默默地期待回報。

就像我們曾經不顧一切地愛過一個人,希望他能以“長相廝守”作爲回報。

就像我們認真地準備過的每一場考試,希望能有漂亮的分數收場。

父母的愛,並不是特例。但這絲毫不影響父母之愛的偉大。付出要求回報,不過是最樸素的“公平”原則,不過是人之本能。

父母之愛,所要求的回報,也從來不是金錢,不是等量的愛,而是,“你要聽話”,“你要知道,我是爲你好”。把孩子放第一位,當然意味着更多的愛與無私的付出,但同時也意味着更多的參與和控制。

還記得《我家那小子》裏,朱雨辰的母親對於兒子的付出。

每天凌晨四五點起來給兒子熬梨水,一熬就是幾個小時,這種事堅持了十年!

朱雨辰發微博,她就一條一條工工整整的抄下來,還標上日期。

爲了支持兒子,給兒子投票,一投就是幾個小時。

……

71歲的母親說:我現在還能做,還能奉獻,在家裏的位置就是頂兩個菲傭。

不知道朱雨辰聽到母親這樣說,會是何等的心酸和壓力。而這份深沉的愛背後,母親所要求的,是兒子足夠聽話,包括在伴侶的選擇上。

本着給兒子找一個讓自己滿意兒媳的原則,朱雨辰的媽媽干預了朱雨辰的每一段戀情。

在她的內心,朱雨辰的伴侶,最重要的標準就是,能夠像自己一樣照顧好兒子。

也就是說,她想給兒子找的,根本不是伴侶,而是兒子的另一個媽。這顯然不是兒子的期許,如果真的按照母親的標準,而不是自己的喜歡來選擇伴侶,可想而知,朱雨辰的婚姻很難幸福。

所以,父母完全喪失自我,把孩子放第一位,不僅不可取,有時候,甚至是危險的。

母親在孩子的生命中,究竟該扮演什麼角色?

每個人與世界的關係,本質上都是一種合作關係。一個人與他人合作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幸福指數。

我們出生以後,第一個與之合作的人是母親,緊接着是父親,然後是同學、朋友、伴侶、同事……

在孩子出生以後最初的幾個月裏,母親必然孩子最重要的人,因爲孩子是完全依賴在母親身上的。母親對孩子照顧的質量越高,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興趣越多,並且能感受到這個世界是安全的、甚至是有趣的。

在這個階段,母親給孩子的愛,再多都不爲過。

但緊接着,母親要學會的一件事,便是放手。

她需要把孩子與自己之間建立的安全、美好的關係,帶入到孩子與父親的關係中來,讓孩子對父親發生興趣,建立起一個家庭之間的信任關係。

再然後,父母都需要更多的放手,把孩子帶入到更大的世界,這個世界中,有親戚、有朋友、有老師、有喜歡的事情。

阿德勒在談到母親工作的重要性時,曾經說道:

母親的工作是雙重的,她自己必須給予孩子一個可信賴人物的最初經驗,然後她必須準備將這種信任和友誼擴展開,直到它包括整個人類社會爲止。

寫到這裏,再次忍不住感慨,母愛,真的世界上最偉大的感情,所有的愛,都以關係更進一步爲目標,只有母愛,以退場爲目標。

所以,最好的母愛,是給他足夠的安全感,讓他飛翔,而不是緊緊攥着他,讓他成爲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

而朱雨辰的母親,便是隻學會了愛,但沒有學會放手。

因此,Papi醬把自己排在第一位,與其說是自私,不如說是找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最合適的定位,努力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對自己負責。

如果這算是一種自私,希望每個人都自私一點。

The end

作者簡介

若杉

心理諮詢師,專欄作者

微信預約:fangxue0216

(備註:諮詢預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