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聖地普救寺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吟誦着這首千古絕唱的寄情詩,我們一行五人前往元代王實甫《西廂記》中“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故事發生地——普救寺遊覽。

普救寺,原名西永清院,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永濟市境內蒲州鎮西廂村的峨眉塬頭,始建於唐朝,後漢時改現名,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寺院坐北向南,依塬而建,殿宇亭臺,樓閣塔坊,逐級升高。整座寺廟,藏匿在一片蒼松翠柏之中。

普救寺的建築由寺院和園林兩部分組成,寺院在前,園林在後。寺內的寺院建築,以三條線爲軸:西軸線上建有大鐘樓、塔院迴廊、鶯鶯塔、大雄寶殿;中軸線上布有天王殿、菩薩洞、彌陀殿、十王堂、藏經閣;東軸線上築有前門、僧舍、正法堂、香積廚等。後面的園林建築,巧奪天工,風景怡人,鶯鶯亭、拜月臺,掩映其中。

隨着如織的人流,我們從寺前廣場拾級而上,直奔令人心旌搖盪的鶯鶯塔。

迴廊圍繞的“鶯鶯塔”,原名“舍利塔”,全塔十三層,高約四十米。因《西廂記》裏張生與崔鶯鶯的故事發生在塔下,故俗稱“鶯鶯塔”,是重修於明代嘉靖年間的密檐式磚塔,遺有唐代風韻。該塔依特殊的地形地貌,另加獨特的建築構造和精湛的工藝,使其具有特殊的迴音效應——“普救蟾聲”,即遊人在塔西以石叩擊,可聽到從塔上傳來的“咯哇!咯哇!”蛙鳴。鶯鶯塔迴廊西側外有一個擊蛙臺,這是擊石的最佳位置;臺下不遠處有一座蛙鳴亭,是聽蛙鳴迴音的最好去處。這座塔同北京天壇的迴音壁、河南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內的“石琴”,並稱爲中國現存的四大回音建築;和緬甸撣邦的搖頭塔、匈牙利索爾諾克的音樂塔、摩洛哥馬拉克斯的香塔、法國巴黎的鐘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並稱爲世界六大奇塔。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除了“鶯鶯塔”,寺內最吸引遊客的當屬“梨花深院”了。此處爲鶯鶯和她母親、侍女紅娘借居之地。東廂南側有一段矮牆,牆下是一塊太湖石,牆外挺着一株繁茂的杏樹,這正是當年張生“踩杏樹,逾紅牆,夜半巧會崔鶯鶯”的“道具”。來此遊客,摩肩擦踵,競相拍照。

《西廂記》中描述,當年,張生赴京趕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遊玩,在寺內邂逅了因故滯留於此的崔鶯鶯,兩人一見鍾情,郎情妾意。以大雄寶殿爲準,西側爲張生當年的讀書處“西軒”;東側則是崔鶯鶯母子和紅娘居住的“梨花深院”。在此,演繹了一段才子佳人的曠世奇緣。

我們一路在迴廊亭榭裏穿梭,靜心感受普救寺的神祕,潛心尋覓這對鴛鴦的足跡。從寺門出來,寺前廣場的一把同心大鎖格外醒目,一面書“願有情人終成眷屬”,一面書“永結同心”,象徵着現代人對於美好愛情的嚮往。

一千年滄桑看北京,五千年文明看河東!長期以來,河東普救寺被視作愛情聖地,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會,一對苦命鴛鴦情投意合,衝破禮教,在此成就一段姻緣,又折射出當時政通人和,政治清明的生態環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