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雙宋”婚變,後有范冰冰、李晨“我們不再是我們”,這個夏天,娛樂圈的“瓜”實在太多了。不過今天我們說的“喫瓜”可不是這個“瓜”哦,而是夏天消暑至寶——西瓜。

民間有句諺語:“春喫芽、夏喫瓜、秋喫果、冬喫根”。小暑馬上就要到了,溫度一天比一天高,稍不注意就容易中暑。西瓜清甜可口,水分充足,而且解熱潤肺,正是夏季降溫防暑的好食物。

李時珍就在《本草綱目》中把喫西瓜的好處講述得非常詳盡:西瓜甘寒無毒,不僅“消煩止渴,解暑熱”,而且“寬中下氣,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治口瘡”。

中國古代的第一位喫瓜羣衆應該是五代時期的胡嶠。

胡嶠原本是宣武軍節度使蕭翰的書記,跟隨蕭翰進入契丹,後來蕭翰被殺,胡嶠無法歸國,成爲俘虜,在契丹呆了七年纔回到中原。

953年,胡嶠回到中原,根據在契丹的見聞寫成《陷虜記》一書。書中這樣記載:“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雲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

不過,雖然胡嶠在契丹嚐鮮喫到了西瓜,但是西瓜真正傳入中原地區,被大規模種植,還是南宋時期,那時距離第一個喫瓜羣衆胡嶠已近兩百年。

宋代以後,甘甜多汁的西瓜成了人們消暑解渴的首選食品。在古代盛夏酷暑時節,官宦富貴人家可以買冰塊解暑,味美價廉的西瓜就成爲了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到的天然“冰漿仙液”。

“下嚥頓有煙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連文天祥都成了鐵桿“喫瓜羣衆”,作詩誇讚西瓜消暑代涼。種西瓜更成了非常普及的事情,“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女兒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詩人們更是紛紛作“喫瓜”詩,“香浮笑語牙生水,涼入衣襟骨有風”(元·方夔《西瓜行》)、“蘊雪令冰心齒涼,兩團綠玉許分嘗”(清·丘逢甲《詠西瓜》),感覺這詩比西瓜還消暑引涼,吟完只覺涼風習習,口齒生津。

最熱的天

喫下最清涼最甜美的

那塊西瓜

做一枚快樂的“喫瓜”羣衆

這便是人間最幸福的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