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三國小說中,我們十分熟悉的一個橋段是劉備行軍卻不捨百姓,這在小說中被用來塑造劉備的仁義形象。劉備有了自己的地盤,軍隊也慢慢壯大了起來,自然不能全靠別人的資助養活自己的軍隊了,這種時刻他遇到了和曹操一樣缺乏糧餉的問題,然而他的手段卻比曹操簡單粗暴得多,那就是搶。

東漢末年,羣雄並起,這些人割據一方,爲了地盤打了很多年,後來曹操逐漸發家,統一了北方,但是打仗是需要花錢的,而且要花很多錢,爲了維持軍隊的開銷,曹操做了一件非常缺德的事,那就是盜墓。

墓是人死後靈魂的棲息地,在尤其迷信的古代,盜墓者是不得好死的,而曹操則是開了盜墓維持軍隊的先例。甚至他手下有一支摸金隊伍,專門爲曹操盜墓維持軍隊。摸金校尉的說法在野史和小說中也是常常被提及。

曹操盜墓的這段經歷是他最難以啓齒的一段過往,而歷史也以其爲恥,不過,比起人人唾罵的曹操盜墓,劉備籌集軍費的手段其實更加卑劣。

劉備在一開始不過是個織蓆販履之輩,家底跟曹操都沒有辦法相比,劉關張三兄弟中唯一有點家底的就是張飛了,在他們三人桃園結義之後,張飛就變賣了自己全部的家底來投靠劉備,但是張飛的家底顯然也並不是非常雄厚,劉備拿着這些錢招募了一些兵馬。

好在後來劉備娶了糜夫人,而糜夫人的哥哥是一個大地主,劉備靠着自己的大舅子的家底還有自己老婆的嫁妝又擴充了一些兵力。後來劉備自己養不起兵了,於是開始到處寄人籬下,先後給袁紹、曹操、劉表都打過工,給別人打工的好處就是不需要擔心喫飯的問題,因爲老闆會給他解決喫飯的問題。

​但是打工對劉備來說顯然不是長久之計,更何況劉備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劉備有了自己的地盤,軍隊也慢慢壯大了起來,自然不能全靠別人的資助養活自己的軍隊了,這種時刻他遇到了和曹操一樣缺乏糧餉的問題,然而他的手段卻比曹操簡單粗暴得多,那就是搶。

劉備擁有了自己的地盤之後先是將離他最近的一些小的軍閥頭目都給消滅掉,然後將他們的錢財糧草都搶奪過來。除了搶奪這些軍閥的錢糧之外,劉備還搶奪百姓。在三國小說中,我們十分熟悉的一個橋段是劉備行軍卻不捨百姓,這在小說中被用來塑造劉備的仁義形象。但是,這真的是仁義之舉嗎?劉備攜百姓行軍似乎帶了些陰謀。首先,他是爲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如果曹操攻來,爲了不讓自己名聲徹底敗壞,曹操不可能殺光百姓,劉備也可以趁亂逃走。其次,劉備可以在糧錢不足時收繳百姓的糧草。

不但如此,爲了快速獲取糧草,劉備聽取劉巴的毒計,發行貨幣以此換取錢財。劉備曾經發行過一種貨幣名叫"直五百銖",重量不過八克,卻可以換取100枚五銖錢(重量爲3克)。古代貨幣的生效方式都是稱重,重量是多少就該多少,可是劉備略施手段,卻是輕易以低成本獲取了大量的糧草。用一塊錢換百姓手中的五百塊,讓百姓生活變得越來越貧困。

光是從籌措軍費的手段上來看,曹操的行爲雖然非常爲人所不齒,但是卻能夠善待百姓,不取百姓分毫;而劉備雖然號稱是仁義之君,但是做出來的事情卻是顯得更爲惡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