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86億“漂泊族”注意!發改委、公安部相繼表態,你們離“就地落戶”越來越近了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老闆,我得向您請假兩天,回老家申請辦理護照……”

這樣的尷尬事,相信不少小夥伴都曾遇到過。由於我國相關戶籍制度的規定,初次申領護照一般都需要在自己的戶口所在地辦理,由此一來,很多在外地就業的人員,就不得不爲一件看似細微的小事趕回老家折騰一趟。

“要是我能把戶口落在本地,該有多好!”相信這已經成爲許多大都市裏“外來人口”共同的心聲。

事實上,這種人戶分離狀態所影響的層面絕不僅僅是辦理護照這麼簡單,而是給“外來戶”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無論是醫療、住房、還是子女教育,這一羣體都難以享受到和本地戶籍人口一樣的待遇。

根據國家統計局此前發佈的數字,2018年末全國人戶分離人口(即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個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數量高達2.86億人,相當於每5箇中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處在這種人戶分離的狀態。

這樣的狀況什麼時候才能得到徹底改變?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留意到,近幾天來,國家多個部委密集披露政策信息,明確將解決絕大部分城市落戶問題,從而緩解人戶分離現象。

可以預見的是,除去北上廣深等特殊情形,未來在大多數情況下,居住地有望成爲每個人的戶口所在地。無論你在哪裏落腳,都能真正享受到當地戶籍居民所能享受的待遇。

“戶口隨人走”成戶籍制度改革重要目標

2月21日,國家發改委網站正式公佈了《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在這份文件中,出現了“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即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

目前,我國僅有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大關。因此,這一部分內容的提出,被全社會普遍認爲是我國戶籍制度將出現根本改革的標誌,意味着國內99%以上的城市將放開放寬落戶限制。

而第二天公安部發布的一則消息,讓戶籍制度改革的方向變得更加具體。

消息稱,公安部2月21日召開全國治安管理工作座談會,公安部副部長孫力軍在會上講話時表示,要全面深化以戶籍制度爲重點的治安管理改革,加快建立新型戶籍制度。除落戶超大、特大城市和跨省遷移戶口實行審批制外,積極探索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

記者注意到,根據我國現行戶口登記條例的規定,目前居民遷移戶口,需要向遷出地派出所和遷入地派出所提交申請,在獲得雙方的許可後纔可以完成戶口遷移手續。實行的是事前遷移政策和審批制。

而這裏提到的“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是與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的落戶“審批制”完全不同的概念,通俗地說就是“戶口隨人走”——居民的常住地在哪裏,就把戶口設在當地,並且享受當地戶籍所享有的待遇。

目前,這種戶籍事後遷移制度已被全世界許多國家採用。以我國的近鄰日本爲例,該國實行的就是“戶口隨人走”的制度。

日本最常用的戶籍文本稱爲“住民票”,它以每個人的居住地爲基礎設立,標有此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別、與戶主的關係等。它是完全隨着住址移動的。國民在哪裏居住和工作由自己選擇,選擇哪裏就自然成了哪裏的常住居民,只要在遷徙後一個月內到當地行政部門去登記即可。

事實上,從資料來看,在一定範圍內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的制度,也是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2013年12月,當時的公安部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強調:“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以合法穩定住所和合法穩定職業爲戶口遷移基本條件、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爲基本形式,城鄉統一、以人爲本、科學高效、規範有序的新型戶籍制度。”

不少城市落戶政策已趨向寬鬆

從以前的全面實行戶口遷移審批制,到在一定範圍內實行“戶口隨人走”的制度,無疑將是我國戶籍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對此,我們準備好了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特別留意到,目前,國內不少城市的落戶條件已非常寬鬆,這無疑爲日後過渡到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的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比如在江西省省會南昌市,根據當地2019年的最新落戶政策,在南昌市大中專、職業技工院校就讀學生,可憑新生入學通知書或在校學習證明辦理落戶;全國其他院校就讀學生需將戶口遷入南昌市的,可按在南昌市就讀學生同等條件辦理。

也就是說,哪怕有意將戶口遷入南昌者還未在當地有穩定工作或住所,只要在當地就讀,就可以辦理落戶手續。對落戶者的學歷要求也不高,只要中專以上即可。

而在山東省省會濟南市,當地早已開始探索“租房落戶”政策,不買房也能成爲“濟南人”。自2017年起,濟南就規定,對市內五區以外常住戶口人員,在該區域內同時具備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合法穩定就業且按規定參加該市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滿2年,本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可在居住地申請落戶。

不過,對於國內一些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來說,由於長期以來飽受“大城市病”的困擾,再加上近年來這些城市已陸續出臺了控制常住人口的系列政策。因此在這些地方全面落實“戶口隨人走”的政策,難度就比較大了。

以北京爲例,長期以來,這座城市以年均不足21億立方米的水資源,維持着36億立方米的用水需求。北京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107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僅爲國際極度缺水線的1/5。目前,基於多種考慮,北京已提出要將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

而在深圳,2016年數據顯示,當時深圳建成區面積已達到900平方公里,這與全市面積(1990平方公里)減去基本生態控制線內面積(974.5平方公里)後的差額基本相當,這也意味着深圳可供開發的土地空間已經基本飽和。深圳也明確,到2020年,全市人口發展預期目標爲1480萬人。

在資源嚴重短缺的背景下,這些城市已不可能在其管轄範圍內再無限制地容納更多人口。因此,在公安部的有關表態中,還是保留了“落戶超大、特大城市和跨省遷移戶口實行審批制”的內容。

此外,如果要將現行的戶籍遷移制度逐漸過渡到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的制度,還需要對以“審批制”爲基礎的現行戶口管理條例作出修改。記者也注意到,此次全國治安管理工作座談會對此特別強調,要積極推進《戶口登記條例》修訂,開展相應立法調研和研究起草工作,把戶籍制度改革成果固定下來,爲構建新型戶籍制度奠定法治基礎。

都市圈範圍內戶籍准入年限有望獲得互認

當前,我國人口流動日益頻繁,不少人往往在不同的城市間頻繁更換工作和常住地。不過,由於各城市之間的戶籍積分年限或居住證多數不能互相承認,給他們的落戶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對此,在近期發佈的多條有關戶籍遷移制度改革的消息中,特別提及在一定範圍內實施戶籍准入年限或居住證互認的可能性。

例如,《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就明確,在具備條件的都市圈率先實現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積互認,加快消除城鄉區域間戶籍壁壘,統籌推進本地人口和外來人口市民化,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合理分佈和社會融合。

而全國治安管理工作座談會也指出,要結合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探索實行城市羣內戶口通遷、居住證互認制度,努力實現城市羣戶籍政策的一體化調整。

事實上,目前國內一些地區已開始試行戶籍積分或居住證互認政策,並取得了一定效果。例如,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四市自2014年起實行戶口准入年限跨市累積。經濟區外來人口在四市範圍內工作、居住及參加社會保險等連續年限可以跨市累積計算和接續,並對應享受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