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过险栈出褒斜,出尽平川似到家。万里客愁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这首唐诗里的米囊花,指的就是罂粟花。前两年一波又一波的事实告诉我们,关于明星吸毒,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吸毒好像已经成了圈内的一种时尚。

  回头看看历史,有两个时期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一个是在魏晋时期,也就是很多文艺青年崇尚的魏晋风流,清俊脱俗、烟云水气、高洁雅致,轻裘、缓带、宽衣,是真名士自风流,多让人向往……

  其实他们那种宽衣大袖的潇洒穿衣风格,是迫不得已的,因为他们服用了——五石散。五石散原本是张仲景发明用来治疗伤寒的,结果被玄学家何晏改了配方,用来美容养颜、使精神保持酸爽。

  其实也就是嗑药,因为五石散含有剧毒,服用后毒性发作,会产生内热,所以需要一套极其细微繁琐的程序,将内热散掉。所以魏晋名士喜欢散步,美其名“行散”,其实刚磕完药得散热。

  何晏在当时属于名士,于是服用五石散也成了时尚,魏晋名士,吟诗清谈,都得服药饮酒,高雅是高雅了,可据考证,从魏晋到唐朝天宝五百年间,因服用五石散丧生的人,至少几十万。

  第二个时期就是清末,有学者考证,20世纪初,中国吸食鸦片并且成瘾的人,高达1300万人。别忘了那时候总共才多少人口?鸦片肆虐,原因都多种,但其中一点不能忽视,社会名流起到了非常坏的带头作用。

  晚晴社会名流标榜身份和品味的象征是什么?漂亮的姨太太、精致的烟枪和昂贵的烟土。以前讲究“红袖添香”,人家晚清推崇“姨太太点大烟”。不仅慈禧太后、咸丰帝、皇亲国戚和各路官僚抽大烟,梨园名角也抽。

  京剧大师谭鑫培甚至还有“奉旨吸大烟”的故事,一班名角要进宫给慈禧唱戏,结果谭鑫培说:哎呀不行啦,不让抽大烟我一点劲都没有,唱不出来啊。

  老佛爷大手一挥:放开吸,让你一次吸个够!谭鑫培、马连良、杨小楼等等这些梨园名家,都有抽大烟的习惯。上流阶层的风尚,逐渐蔓延到了整个晚清社会。

  不过也有一点好处,他们下了舞台,要么没精神,要么就是躺床上抽大烟,没精神头出去乱搞了。

  想想现在的明星也挺不容易的,乱搞吧,被人骂,不乱搞自己偷偷吸毒吧,被抓又被骂,两难啊,对此我只想说:活该!

  ——四条眉毛船长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