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業界知名新媒體《貓財經》對外發布了一篇標題爲《利源精製的“高鐵夢”:一場轉型引發的7個風險》的調研文章,引起了中訪網和各大財經媒體、社會公衆的關注。

  據《貓財經》撰文:一家市值只有40多億元的中小板上市公司,“公然”叫板市值超2300億元的高鐵巨頭中國中車。是誰給了利源精製這麼大的勇氣,梁靜茹嗎?

  據瞭解,利源精製主要從事鋁型材及深加工產品、軌道交通裝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業務。

  一場轉型引發的7個風險

  19日晚,利源精製發佈了“2018年付息風險提示性公告”稱,因公司目前資金週轉困難,預計不能按期支付“14利源債”利息。

  據瞭解,該債券於2014年9月22日發行,發行規模爲10億元,發行利率爲6.5%,每年9月22日付息,到期還本。到2017年3年期時,利源精製將票面利率由6.5%上調至7%。截至目前,該債券餘額約7.4億元,應付息金額爲5180.042萬元。

  對此,聯合信用評級公告稱,“14利源債”的付息資金籌集工作進展緩慢,按期支付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聯合評級決定將利源精製的主體長期信用等級由“BBB”下調至“BB”,維持主體評級展望爲“負面”;並將“14利源債”債項信用等級由“BBB”下調至“BB”。”

  除了付息風險外,利源精製還在公告中強調了其他風險。一是第一大股東王民及其一致行動人張永俠所持公司股份質押,並被司法凍結及輪候凍結;

  二是公司部分銀行賬戶被凍結。據瞭解,截至7月31日,利源精製及子公司共20個銀行賬戶被凍結,凍結金額約1.5億元,被凍結的原因系公司與寧夏天元等存在債務糾紛,會對公司的日常經營產生一定影響;

  三是截止9月20日,利源精製的逾期債務金額爲21.61億元,對公司生產經營產生了較大的不利影響;

  四是2018年半年報顯示,利源精製營業收入較上年大幅降低,發生虧損8901.94萬元;

  五是利源精製全部土地房產被法院查封,賬面淨值共計12億元,佔公司2017年度經審計淨資產的15.48%,佔公司2017年度經審計總資產的8.13%。被查封的主要因包括融資租賃款和民間借貸在內的借款未按時還本付息,債權人進行的訴前財產保全所致。

  其餘兩個便是前面提到的下調評級和預計不能按期支付利息的風險。

  利源精製的“高鐵夢”破碎?

  利源精製的高鐵項目是從2015年6月正式開始的,由利源精製全資子公司瀋陽利源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負責實施。

  2016年,利源精製曾爲該項目非公開發行股票募資30億元。募資方案顯示,項目佔地面積約合2629.18畝,擬鋪設軌道車輛動態調試專用線3條、存車線9條,擬配置產品所需生產工藝設備1826臺套。項目建成後,公司將具備年產客運軌道車輛1000輛(包括動車組400輛、鋁合金城軌地鐵400輛、不鏽鋼城軌地鐵200輛)、鋁合金貨車1000輛、鋁型材深加工產品6萬噸的生產能力。

  該項目總投資54.99億元,其中定增募集27億元,剩餘27.99億元由利源精製自籌。

  到賬的30億元不到一年時間便基本用盡。2017年初,利源精製的資金鍊便開始趨緊,在極其缺乏資金的情況下,實控人王明甚至自己抵押股權參與民間借貸來爲項目輸血。

  然後,對於利源精製的最終投資規模,卻一直與外界所公佈的出入巨大。沈北新區政府官網披露,利源軌道交通產業園項目計劃總投資200億元,目前一期軌道車項目已經正式投產。但利源精製的保薦機構在2017年底覈查的數據卻顯示投資接近96億元。

  不管利源精製到底投了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截至目前,一輛高鐵列車樣車都未試製出來。

  2018年8月13日晚間,利源精製回覆深交所關注函稱,整車樣車試製工作仍未完成,具體完成時間視重組和引進戰略投資的進展情況確定。

  對此,利源精製解釋稱,首件樣車試製的設計過程中,需反覆覈對各系統的接口及通信,整體進度緩慢。其次是圖紙更新和修改過程中,陸續增加進口件、定製件,但零散採購受數量少的限制,供應商不能批量生產,供貨週期過長。另外,資金困擾也使支付樣車圖紙及協作配套款滯後,影響試製進度。

  “2016年5月發改委聯合交通運輸部出臺《交通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推進103 個項目,新建城市軌道交通2,385 公里,投資金額1.66萬億。“十三五”期間,鐵路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將向車輛端有所傾斜,一是來源於既有線路車輛加密和後期維護的驅動因素,二是來源於國家將進一步推進動車組核心部件的國產化和進口替代,預計城市軌道交通年均投資完成額將超6,000億。海外市場方面,隨着中國高鐵建設取得舉世矚目優異成績,以高鐵爲代表的衆多軌道交通產品出口快速增長,東南亞以及歐洲市場軌道車輛市場需求較大。”利源精製在半年報中無不表現出對參與高鐵產業的極大渴望。

  儘管如此,利源精製還因“叫板”中國中車而備受媒體質疑。財報研究院此前就公開撰文稱,截至目前,利源精製的固定資產淨值——也就是在高鐵生產線上的廠房、設備投資,已經超過120億元,達到了中國中車的22%;而按照規劃,利源精製最終的投資規模將可能達到200億元,是中國中車固定資產淨值的35%。中國中車去年的全年的營收爲2110億元,其22%的產能規模對應的訂單銷售金額應該在400億元以上,其35%的產能規模對應的訂單銷售金額更應該達到700億元以上。按照中國中車現有的財務模型測算,如此巨大的高鐵生產線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可能需要每年大約400-700億元的鉅額訂單才能匹配。

  2017年,利源精製營收30.31億,同比上升18.50%;歸母淨利潤爲5.23億元,同比小幅下降4.93%。但到了2018年上半年,利源精製營收9.07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40.08%,虧損8,901.94萬元。

  對於業績變動,利源精製總結了兩點主要原因:一是瀋陽利源項目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且未預期達產併產生效益,致使公司流動資金不足,無法保證生產原料的採購供應,產品不能及時交貨;二是財務費用大幅增加,由於瀋陽利源項目建設投入大量資金,公司財務費用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1.5億元左右。

  與此同時,利源精製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爲-4.18億元、-6.89億元,同比下降了154.94%、49.87%。

  至此,已經很難說清楚利源精製的轉型是過於自信,還是自不量力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利源精製已經到了轉型中最艱難的階段,能否絕處逢生,是個極大的考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