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0-21日,由投中信息、投中資本主辦、投中網協辦的第12屆中國投資年會有限合夥人峯會在深圳召開。本次峯會以“投資轉折” 爲主題, 按照GP/LP參會1:1的比例,廣邀知名母基金、政府引導基金、銀行資管、險資、上市公司、家族基金等優秀LP,以及國內頭部GP代表,齊聚一堂,深度分析當下行業市場新變化、新趨勢,洞悉資本未來發展方向,構建GP/LP雙方對接實效、溝通高效、募資成效的頂級平臺。

分享投資管理合夥人杜濤在主題爲“醫藥行業的新趨勢和新未來”的演講中,結合全球醫藥和中國醫藥工業的現狀,對全球及國內醫藥的投資趨勢、機遇和挑戰做了分享。他表示:一、未來數年,在研藥和中小藥企的併購會更加活躍。二、中國醫藥工業獲得持續增長,藥審政策的變化加速中國醫藥與國際接軌。三、醫藥投資VC規模擴大,投資趨向理性、標準更加嚴格,歐美資金湧入亞洲。四、中國在醫藥技術、信息經營上與先進國家存在巨大差距,科技全球化和技術資本化將加速中國醫藥的高速發展。

以下爲杜濤演講實錄,由投中網編輯整理:

大家知道在過去12個月,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和整個形勢都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這些形勢變化宏觀的也好,微觀的也好,是不是影響到醫藥的投資,爲此我所在的分享投資做了一些研究,我們發現研究的結果和預想的結果不同,但是也是蠻高興的。

先介紹全球醫藥和中國醫藥工業的現狀,再講全球和國內醫藥的投資趨勢,大家做投資的總想知道什麼樣的投資是最有價值的投資領域,再講講機遇和挑戰。

在研藥和中小藥企的併購活躍

在過去的十年和未來的五年,從預測來講,醫藥工業會呈現持續的增長,年複合增長率是6%左右,主要來自於創新醫藥,其中生物藥增長最快,高達40%,孤兒藥更快,每年以80%的速度增長。仿製藥各個國家,中國、印度都在鼓勵仿製藥,但是仿製藥未來不會超過50%。可以看到全球的十大暢銷藥,其中八個是生物藥,只有兩個是化學藥,多數集中在腫瘤,研發領域充滿着生機,醫藥的研發始終非常活躍,在研藥物數量持續攀升,雖然從2017到2018年的增速並不快,但是生物藥品依然是在這個領域是最活躍的,在整個的醫藥板塊裏面,研發最活躍的是腫瘤藥,未來抗癌藥仍然是主要藥物,傳統的我們關注的抗感染藥是呈現下降的。從研發藥上可以看到,前十個熱門研發領域,七個是腫瘤,只有三個是非腫瘤。全球的十大藥企研發管線裏面,在研藥品在持續下降,過去數年持續下降,而且中小企業的在研數量始終是平穩的向上增長,這意味着未來數年在研藥的併購和中小藥企的併購會更加活躍,所以只要你有好藥,不愁沒人要。

醫藥AI是未來發展趨勢

FDA的變化是全球醫藥變化的風向標,其實這位局長在剛當局長的時候我心存懷疑,因爲總統有點非主流,這個局長是不是也有點非主流,但是他已經當了差不多一年局長,他是最具有創新的一位局長,到8月份,今年突破40幾個新藥是一點問題沒有,有兩個藥很值得說一說,有大麻衍生物,預防偏頭疼,這個過去比較難提取。而且臨牀開發上,局長做了大幅度改變,把很多連續做的實驗放在一塊可以加速開發,另外提出滾動性的審評,會進一步深入到各個治療領域。AI是他很喜歡也很鼓勵的領域,這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中國醫藥工業方面,大家也看到過去多年也是在持續增長,這裏有三個主要的推動力,第一個是國家藥審政策變化,第二個是人才的聚集,第三是民間資本。從藥審政策來講,有各種各樣創新的政策,中國加入ICH,對於醫藥不亞於加入WTO,意味着我們全部接受了全球的開發標準和審評標準,這些國家也得認咱們的,另外是優化審評,所以各種各樣的審評政策出臺,大量的海歸回國,這些都是助推力。在2017年,中國有700個新研發藥,但是有多少成的還有待觀察。藥審政策也出了很多變化,比如2017年之前,中國新藥審評速度比先進國家之後4-11年,現在基本接受ICH的指導研究,爲什麼過去外國藥企不在乎中國藥企,是因爲規模偏小,現在很多新藥進入醫保,銷售規模會上來,過去很多藥品的獲批量也不大,但是未來如果按照藥監局的新證,會有一些400多個國外新藥在未來幾年獲批上市。在2017年有180在研藥品獲得優先審評資格,所以中國在迅速跟國際接軌,也在迅速加速。

藥審政策的變化加速中國醫藥與國際接軌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中國的醫保覆蓋了12億人口,爲了進一步提高覆蓋率,2017年100多種的進口藥,被醫保所覆蓋,我覺得中國這點做得不錯,藥價換市場的模式漸漸的普及起來,如果在北美大家會看到,加拿大的藥品價明顯低於美國,主要就是政府買單的時候,要求把價格降下來,你可以用降下來的價格換來市場規模,你可以不降,在中國的承受能力可能使你在市場上處於弱勢。這是2010年的現狀,最大的覆蓋量是仿製藥和中國特色藥,這個詞我不大喜歡,但是可以說是中藥或者一些相關藥,佔的基本上超過70%,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到2030年,全新的創新藥會趨向主流,metoo better藥是中間,但是未來會小於創新藥,至於中國特色藥、仿製藥漸漸的會空間低於20%。

投資趨向理性,歐美資金湧入亞洲

在過去的三個季度,醫藥投資規模依然是巨大的,總規模超過40億,投資公司數量在下降。這標誌着什麼?第一,VC投資規模在加大,投資趨向理性,投資標準更加嚴格。所以在早期,幾年以前的多VC,少PE的局面可能會趨向變化。2018上半年融資規模在全球範圍內,其實有19家公司的融資一次就超過1億美金,這裏面有三個是中國公司,基石、天境、騰盛,這裏有個趨向,美元基金不像人民幣那麼緊張,因爲美國的很多風險投資走向海外,特別是歐美資金湧入亞洲。

IPO規模也在上升,這裏面的原因是很多新的技術給投資者帶來的希望,比如十幾年前,有人在會議上直接說基因治療這玩意兒沒希望,在十年以前,當時有一種大家困惑的東西,就是從70年代生物學出現造成的靶點向藥物的瓶頸,新的藥物出來很少,現在基因療法出來,大家覺得未來幾年會有爆發式的新藥進入市場。

IPO上半年有17個企業IPO融資過億,要看2018年全年最高的不過18個,今年肯定是比2014年高,整個的總規模超過過去的六年的任何一年。

2017年的下半年應該是併購低谷,但是2018年上半年併購開始趨向活躍,前六個月的併購規模超過1100億美元,比2017年總年還高,但是併購數量並不多。這裏主要的原因是一家公司,Takeda收購Shire,併購價格還是會貴,主要原因是有好藥的特別是好產品線的公司不急於賣,所以形成了對峙的局面。

醫藥市場傾向於需要有好藥、新藥

國內醫藥投資也很活躍,大健康有將近300家完成融資,融資規模在增加,倍投公司數量在減少。有一個變化很有意思,天使和種子輪投資數量在下降,後端的C輪、B輪融資在增加,2018年上半年達到10%,這個標誌着國內的醫藥投資規模在加大,各個投資公司的風險承受能力在增加,而被投公司的資本運作能力也在提高。

這裏是大健康領域的全部投資,其實仔細看,這裏面最集中、最熱點的無論是2017年的上半年,還是2018年的上半年,最集中的投資熱點還是藥,像基層醫療、生物技術以及其他大健康領域的投資規模。

我們都是做投資的,什麼值得投?2017年的時候有很多東西在過去都是提前猜,有23Car-T細胞治療問世,腫瘤和其他領域也有一些進展,有一個GSK帶狀皰疹藥會成爲幾十億規模的藥,羅氏九個月銷售額達到了10億美金,所以醫藥市場傾向於需要有好藥、新藥。

活躍的投資領域第一是腫瘤,第二是各種各樣治藥平臺,第三是罕見病,這個領域是國外的投資熱,在中國一般不投小病,這個領域已經看到了有不少的投資在湧現進來。腫瘤領域事太多,咱們不講。罕見病的領域叫孤兒藥,這個是1982年FDA出了第一個,鼓勵孤兒藥的開發,隨之以後美國、歐洲、日本都出臺了相應了孤兒藥政策。首先如果做孤兒藥有七年到十年的市場獨佔,美國七年,歐洲、日本都是十年,無論你有無專利,都給你一個獨佔,研發經費縮短70%,開發週期縮短50%,成功率25%,對比普通藥的成功率是9.2%,25%對9.2%,四個藥成功一個,這在醫藥工業算是很高的成功率。

另外就是生物標記物,這在腫瘤領域現在是非常普及的技術,如果有這種標記物,你的臨牀成功率是25%,如果沒有的話是8.4%,所以這個構成了現在精準醫學的核心。由於精準醫學的使用,開發的週期大幅度縮短,我們早年在美國做臨牀,有人摸着石頭過河,現在你可以一下子把這個病原縮短20%,療效更加精準。

基因治療在中國沒有一個,美國批了一個,歐洲批了一個,這是未來幾年的投資熱點,大家要關注一下。

另外溶瘤病毒,2015年,FDA批准了首個溶瘤病毒,中性的溶瘤病毒公司未來幾年會成爲併購目標。這裏有各種各樣的基因工程技術,而且溶瘤病毒大家發現與T細胞的合用效果更好。

雙特異抗體就是雙靶點抗體,也就是一個抗體同時又兩個B,一側抓着腫瘤細胞,一側抓着T細胞,T細胞直接攻擊腫瘤細胞,中國這個領域做得比較少。

AI進入藥物研發,從早期的化學分子設計一直到後期的臨牀實驗設計,都會看到AI的影子。

市場的發展、資本和人才的迴歸爲行業發展帶來上升空間

我們作爲投資工業的同仁,醫藥工業面臨的機遇是什麼?中國與先進國家在醫藥技術、信息經營上仍然有巨大差距,這種差距給我們帶來了一種上升和套利空間。巨大的中國醫藥市場也給了我們發展空間,國內外資本現在對醫藥工業都非常重視,國家對醫藥的直接間接投入也是十分巨大,人才的迴歸,早期常見的是基礎科學、藥品研發,現在後端的人才開始往回湧,雖然未來缺人才,但也並不是沒有人才。

可以看到香港的股市對創新醫藥企業開放,現在歌禮、華領已經上市,後面有11個藥企排隊上市,這給中國創新性藥企一個融資平臺。按過去國內很多資本市場的慣例,這是不可想象的。

什麼是挑戰?第一個是各種項目的估值偏高,高於美國差不多三倍,這是潛在問題,我並不完全負面看這個問題,主要原因是好項目偏少,所以錢都湧上去,估值就高了。技術上倒是一個問題,可以看到投資集中在某一個熟悉的領域,比如說PD1、PDL1,那麼多公司,有多少能成功?我非常懷疑。人才結構也是個問題,技術領軍型人才偏多,綜合人才、綜合團隊偏少,我個人覺得一個團隊有一個大咖不見得能成事,有幾個中咖或者小咖反而能成。還有一個是思路,投資的時候跟創始人聊,你下一個呢?下一個呢?下來下去都是圍着那個圈轉,所以你是準備不斷搞高估值還是被併購還是走向上市,取決於你的能力。我這個人雄心勃勃,所以我走向資本運作。政策落實性在中國永遠是問題,局長換了,政策有了,能不能落實。宏觀經濟對醫藥工業的影響都是潛在的問題。

但是我們要看到,醫藥工業是一個不朽的常青工業,人類對於優質藥有着持續的共同需求,無論你是黑人白人黃種人都一樣,中國醫藥工業的發展給中國資本帶來巨大機會。科技的全球化和技術資本化將加速中國醫藥的高速發展。謝謝大家。

(編輯:冉一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