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魚吉祥物的象徵寓意。總之,人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充滿了魚趣,魚給千家萬戶帶來了吉祥美好的祝願。




趣說魚崇拜


魚——生育繁衍的崇拜偶像

《屍子》中記載:“遂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漁。”其原因是魚的繁殖快,非陸地上一般動物所能比的。在遠古年代人丁稀少,魚是先民取之不盡、食之不竭的天然佳品。

在以“魚”構成的漢字中有個“媾”字,媾爲婚媾,或指男女交媾。在殷商時代,金文中的“媾”字是根據兩魚相交的狀態來造字的。“媾”字用魚構成直觀的形象,寓含合歡、生殖的象徵意義。這歷史久遠的“雙魚圖”中,還有“長宜子孫”“君宜子孫”的吉祥語,用兩條魚來表示兩性匹配、交好的意思。因爲魚腹多子,繁殖力極強,所以魚被視爲匹配、生殖的吉祥物,具有“豐盛、富饒”的意義。在封建社會,中華民族的傳統觀念是多子多福,魚產子特別多,繁殖特別快,人們把魚奉爲生育繁衍的崇拜偶像,又把魚帶上了生殖文化色彩。因此,剪紙中有雙魚圖,供人們在家裏貼用。


趣說魚崇拜


魚龍原始圖騰——原始社會精神活動的昇華表徵

管子所說:“水仍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產也。”“水者,地之血氣,如麗脈之流通也……集於草木,根得其度;華得其數,實得其量;鳥獸得之,形體肥大,羽毛豐茂,文理明著;萬物莫不盡其幾,反其常者,水之內度適也。”

不言而喻,在遠古時期曾產生的魚龍原始圖騰,正是人與溼地的依戀紐帶情結在原始社會精神活動中的昇華表徵。


趣說魚崇拜


趣說魚崇拜


魚——世界範圍內原始文化中的圖騰標記

根據考古資料和文獻記載,世界各地處在原始社會乃至文明時代的居民,往往把“魚”視作神靈,對之頂禮膜拜,十分崇奉。

蘇聯高加索地區,過去廣泛盛行崇拜魚神之風,至今仍遺留着許多高達5米左右的魚形石雕,即考古學家們所津津樂道的“魚石”。

古代印度所崇拜的恆河女神有兩種形象:南部部落的神像是美人魚;北部的是一個騎在鱔魚背上的美女,她的右手持水仙花,左手抱一琵琶。

在古代敘利亞,人們把尊崇的女神阿塔爾加季斯稱作“魚的母親”。魚被飼養在廟宇附近的池塘,只有一部分祭司和獻奉者在一定的時候,即在舉行儀式的供桌上才能喫它們。現在敘利亞的艾傑斯和特黎波里,人們還在清真寺附近的池塘裏養魚。

此外,古代祕魯人認爲魚與褐色駱馬一樣神聖不可侵犯。

南非的貝川那人和南洋啓衛島人,都曾以魚作爲氏族圖騰標記。

魚——楚族先民圖騰

我國古代夏部族,曾以魚作爲圖騰崇拜的對象,楚族先民也很可能拿魚作圖騰的。從考古學所提供的資料來看,仰韶文化和屈家嶺文化二者均以魚爲圖騰。西安半坡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紋飾中,魚紋占主導地位。在一隻彩陶盆上,繪着人面魚紋。人面作圓形,眼、耳、口、鼻等五官形象以直線、曲線或空白等簡單的線條表示,兩個嘴角銜着兩條魚。“這個畫面簡單的解釋就是寓人於魚,或者是魚生人的意思,大概表示人是由魚而來的……很可能半坡氏族就認爲他們的祖先是魚,或者是人格化了的人頭魚身的動物。”


趣說魚崇拜


趣說魚崇拜


大溪文化墓葬內用魚隨葬的現象十分普遍,四川巫山大溪M3內埋葬一位中年男子,口咬兩條大魚尾,魚分兩邊置於身上。這種奇妙的葬俗,與半坡彩陶盆上所繪之人面魚紋寓意相同,後者簡直成了前者的寫生畫,表明這兩種文化在圖騰信仰上的一致性。

無論大溪文化或是仰韶文化都是楚文化的最原始階段,因此,可以得出楚族先民圖騰爲魚的結論。

再從文獻記載上看,也能找到證據。《山海經·大荒西經》說:“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爲魚,是謂魚婦,顓頊死,即復甦。”楚國詩人屈原追溯其譜系時,在《楚辭·離騷》中說過“帝高陽之苗裔兮”,高陽即顓頊稱號。有的學者認爲顓頊族圖騰之一是魚。綜合文獻考古資料,可以認爲魚是楚族先民圖騰的崇拜對象。

魚——寄寓溫飽有餘

魚,跟餘字諧音。餘:多餘、盈餘、剩餘、裕餘、積餘、結餘、綽綽有餘、足足有餘、年年有餘。

古之人爲了不讓希望的靈感枯萎,便想出了個將希望寄寓於物象的主意。物象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希望寄寓在物象身上,便給人似乎可以把握得住的實感了。至於以何種物象寄寓何種希望,通常是取其諧音者。於是想望得福的人,選取了蝙蝠;想望得祿的人,選取了梅花鹿;既想望福又想望壽的人,選取了佛手。而不管你想什麼,首先要解決賴以生存的“溫飽”二字;還要有個棲身的場所,不能像寒鴉似的,“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因此,無論智、愚、賢、不肖,人們都不能不想望過得上有所餘的日子;已有所餘者,則想望能餘得更多一些。


趣說魚崇拜


魚——吉慶有餘/年年有餘

魚,是有所餘的想望的寄寓或化身。除夕喫年夜飯,豐儉不一,一條完整的魚,必不可缺,這象徵着“年年有餘”,或“吉慶有餘”,等等。但這魚端上桌,是不能夠馬上來喫的。有的人家怕小孩不懂事,見了魚就要喫,便由老年人將魚端着在每個面前繞一下,隨即拿下桌,放進廚櫃裏,這叫“魚打花”。請客人喫春酒,也是如此。

別的菜餚,包括炒魚片、燻魚埠、炸魚丸,因爲這不是整魚,所以客人喫得越饕餮,主人越開心,說明烹調高明,中喫對味。惟獨這道整魚,放在一個大盤子裏,魚身上還撒上了碧綠的芫荽末,看來色、香、味俱全,主人卻決不舉箸相讓。誰願意過年年無餘、飢寒交迫的生活呢?客人情願少喫這一條魚,也要祝願主人在新的一年裏日子過得更裕餘了,下一次的春席可望更加豐盛了。

魚須完整,大概也是想望餘得多一些。由於人們跟魚討吉利,魚也討得人們的寵愛。於是,罈罈罐罐上繪着魚,桌椅條凳上雕着魚,金屬器物上鏤着魚,新郎新娘的帳沿、枕頭上繡着雙雙對對的魚。

吉祥的魚類

魚類是一種吉祥物,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古人有“魚素”之稱,俗傳是用絹帛寫信裝在魚腹中傳遞信息。漢代蔡邕《飲馬長城窟行》詩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隋唐時期朝廷頒發給百姓“魚符”(又叫魚契),是用雕木或鑄銅成魚形,刻字其上,以此爲憑證。三國、南宋時的“魚燈”,佛寺中僧徒誦經時擊打器物的“魚鼓”(又叫木魚)等,還有用魚類種種異常寓言災異禍福,這些都給魚類附上了一層神祕色彩。


趣說魚崇拜


趣說魚崇拜


趣說魚崇拜


趣說魚崇拜


說到魚類吉祥物,大多是從語言的諧音而來,少數是根據魚形狀、習性而來。例如:“連年有餘”的吉祥圖案,寓意生活美好;結婚用品上的“雙魚吉慶”,寓意婚後美滿;店鋪上的“漁翁得利”出自古代諺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寓意生意發達;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五福娃之首“福娃貝貝”象徵繁榮。也有依據魚體形態、習性寓意吉祥:如體形似龍的龍魚,寓意“風水魚”“招財進寶”“逢凶化吉”;胭脂魚背鰭高大似帆,寓意“一帆風順”等;鯉魚產卵多,因而有“富貴有餘”吉祥之意。在我國3 000多種魚類中,吉祥語大多泛指某一類,特別指定某個種或某些種的不多,估計有40多種。

魚——吉祥美好的祝願

我國南方的魚俗很多。江蘇蘇州刺繡“蘇繡”流行一幅魚的圖案《魚戲蓮》,婦女爲丈夫或情人刺繡的兜肚,最愛採用這幅吉祥畫。蘇北地區的農村人家,每到農曆除夕在秤鉤上掛一條魚,當地方言“秤”“剩”“魚”“餘”諧音;“秤(剩)有魚(餘),年有魚”,也就成了人們討喜的口彩。

在上海、浙江寧波等地,農曆年初有接財神的習俗。前者,把活鯉魚穿絲繩,貼紅紙作爲祭品,號稱“元寶魚”。後者以錫盤供上兩條黃魚,象徵金子,因爲舊時當地人稱金條爲“大黃魚”“小黃魚”。有的地方還把供後的活鯉魚拿到江、河放生,寓意“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浙東一帶還有和魚相關的婚俗,新媳婦下花轎時,隨手把一些銅錢撒在地上。銅錢俗稱銅子,新媳婦撒它喚作“鯉魚撒子”,說是鯉魚產的卵子多,意味着繁殖能力強,“子孫滿堂”。

此外,明、清以來盛行《八寶圖》,八寶之一的“玉魚”因爲諧音的緣故被人宣揚爲“吉慶有魚(餘)”,象徵着年景好,豐稔昌盛。這類古文物,有漢代的銅洗,它的底部繪有雙魚,側面題有“大吉羊”字樣。古代的織錦圖案,有一種裝飾的是美麗的魚鱗花紋,人稱“魚鱗錦”。

人們喜聞樂見的魚物圖,類似魚字口彩的還有“金玉同賀”,畫的是金魚、荷花;“家家得利”,繪有許多人家買鯉魚;“年年有餘”,則用爆竹和魚表現;“連年大吉”,有鰱魚、桔子……總之,人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充滿了魚趣,魚給千家萬戶帶來了吉祥美好的祝願。

借魚來表達思念

古代傳說大雁和魚均可傳遞書信。據《漢書》載,匈奴扣留蘇武,並謊稱已死。漢使得知蘇武沒死的消息後,對匈奴單于說:“天子射獵林中,得雁,足系帛書,言蘇武在某澤中。”單于只好把蘇武送歸漢朝。另外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雲:“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就是魚雁傳書的來歷。


趣說魚崇拜


《西廂記》中有這樣的一段唱。[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裏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其中“一春魚雁無消息”,就使用了“魚雁傳書”的典故,很好表達了崔鶯鶯希望張生勤來書信、珍惜愛情、淡泊功名的感情。

魚表現了對自由的追求

在《莊子.秋水》一文中,有一段十分精彩且經典的對話。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修(‘修’字以‘黑’代‘彡’音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在這裏表現了莊子發自內心的對自由的渴望。他羨慕魚的自由,他追求人生的自由,他也的確在他的一生中切切實實地實踐了他的原則,也許他的身體不一定真的自由了,但他的心靈的確達到了一種不爲功名羈絆、不爲繁華所動的大自由。

另外,我們會注意到古代的隱士往往以樵夫和漁人的形象出現。漁人是隱士的象徵,是高士的別名,是自由自在的人。“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他們看透世態,冷眼看紅塵,得大自由、大自在。又如“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上,侶魚蝦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雖有人生苦短的感慨,但這種生活也是十分瀟灑自在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就是用漁翁的形象表達自己高潔、不隨流俗的品質。


趣說魚崇拜


趣說魚崇拜


魚與愛情和婚戀

基於遠古人類對魚的崇拜的論述,我們也就很容易理解人們用魚代表愛情這一做法了。當然,人們用魚代表愛情還因爲魚與水之間難以分開的關係,我們經常看到婚聯上有這樣的句子:魚水千年合。戀人或夫妻之間如膠似漆、難捨難分,不就是因爲夫妻關係就如魚水關係嗎?

魚,水體的主要活性動物,淨化專家。魚,從人類利用它的那一天起,就與我們朝息相處、至死不渝。人們在漁獵活動中,不斷對魚加深了認識,以致在性愛與婚戀上用其極至。

對魚的崇拜由古至今,越往後,就越是推崇。古人不單把魚刻在器物上,還刻在身體上。他們把魚形刻造成男女生殖器,作爲性用品使用,其主旨是企望多子多福、繁衍傳宗。他們早就明白,魚有增強體魄、強精滋陰的功效,更懂得妊娠與哺乳期魚對產幼的重要。如此看來,人們把魚奉爲神物,這也就不足爲奇了。

魚是明顯帶有性色彩的,它濃縮了好幾個被象徵物:一爲女友,二爲生殖器,三爲母親,四爲釣魚則是求偶,五爲喫魚類似交配。現代著名文化大師聞一多先生在他的《說魚》一文中寫道:“魚在中國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義。”因爲魚籽多,生育繁殖力強。魚的形狀尤其是雙魚的形狀,很具女性的外陰特徵,特別在母系社會裏,故常將魚紋繪製在陶土等器皿之上,作爲裝飾,這是生殖崇拜的產物。

古詩《江南》有曰:“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古人用蓮象徵女性,用魚代表男性。蓮蓬籽多高產,是生殖女神,魚兒繁殖能力強,是繁衍王子。戀人或夫妻如膠似漆,難捨難分,其關係形同魚水。所以《樂府古題要解》說:“江南古詞,蓋美芳晨麗景,嬉遊得時也。”古詩《江南》,實則是一首表現男女相戀、追逐嬉戲的纏綿歡歌。

現代文藝作品中,以魚爲題爲名的也不少,如知名越劇《追魚》、流行歌曲《我是一隻魚》等,都是以魚喻事喻物,借魚抒發情懷。古往今來,魚,已成爲人類性愛與婚戀的鵲橋。

魚吉祥物的象徵寓意

魚:金魚代表金玉滿堂,年年有餘,豐衣足食。鯉魚:登龍門仕龍者爲鯉魚,鯉魚跳龍門,有“及第”之意。魚躍龍門,生意蒸蒸日上,事業進步。

魚跟雁一樣,可作爲書信的代名詞。古人爲祕傳信息,以絹帛寫信而裝在魚腹中,這樣以魚傳信稱爲“魚傳尺素”。唐宋時,顯貴達官身皆佩以金製作的信符稱“魚符”,以明貴賤。“魚”與“餘”諧音,所以魚象徵着富貴。“如魚得水”用來描述工作和生活和諧美滿、幸福、自在。

我國民俗歲末祭祖中講究供魚,取年年有餘之吉利,則是對魚的一種圖騰崇拜。

CAJ下載 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