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用一毛不拔來形容吝嗇,這個成語來自一位道家大師——楊朱。他是繼老子之後道家的首位大師,比莊子要早,可以說道家的發展他功不可沒,但很多人不知道有這麼位道 家大師。楊朱“一毛不拔”的本來意思不是說吝嗇,而是爲了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原文是這樣的,《列子楊朱篇》:“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這是墨子的弟子禽滑離問楊朱時,楊朱的回答。其實包含了非常深的哲學思想。與墨家的兼愛正好相反,但目的是相同的,就是達到天下大治。手段是相反的,一個是愛別人,一個只愛自己。其實想想也有道理,每個人都把自已保護好了,天下也就大治了。每個人把自已治理好了,天下就大治了。並且保護自己的正當利益不等於要損害別人的正當利益,天下人都能做到這點,天下就大治了,所以說我們對楊朱的一毛不拔很多人是誤解了。楊朱的意思是要通過這個達到天下大治。

道家揚朱

楊朱是一位非常出名的人物,在當時的影響非常之大,有這麼一名話能看出來:天下之言,非楊即墨。意思是說在當時,人們口口相傳的一些至理名言,不是楊朱的,就是墨子的,可見楊朱的影響有多大。墨家是天下顯學,而楊朱能與之並稱,可見對道家地位的提升作用之大。楊朱(約公元前450--約公元前370 ),字子居,魏國人,中國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主張"貴己" "重生" "人人不損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弟子有孟孫陽、心都子,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告子、子華子、詹何、它囂、魏牟等。這一學派對老子的無爲思想、順應自然思想加以發展,目的是通過對個體的自我完善進而達到社會的整體和諧。他"貴生"、"全生"的觀點,被稍後的莊周所繼承。

山東滕州墨子故里

墨子名言

楊朱的政治主張是建立一個"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的社會。自稱是"得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的賢人,韓非說楊朱與墨翟一樣有治世之才。楊朱主張建立人人爲自己而又不侵犯別人的社會。但是,這種社會在階級社會里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它只不過是小私有者的美好幻想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