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在魏文侯時期,從魯至魏,在魏與秦爭奪河西的戰鬥中,立下赫赫戰功,並被任命爲西河郡守。在魏武侯時期,終因與魏武侯關係不和而離開魏國,到了楚國,幫助楚悼王進行變法,使楚國強大起來,但由於楚悼王在變法開始沒幾年就去世了,吳起遭到楚國舊貴族的進攻而被殺,他是爬在楚悼王的屍體上被殺死的,利用這個辦法他殺死了殺他的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也就是說,有七十餘家人因爲他們家人殺吳起的時候射中了悼王而被連坐滅族。那麼吳起爲什麼要離開魏國而到楚國呢?《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這樣記載的:“田文既死,公叔爲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公叔之僕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僕曰:‘吳起爲人節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與武侯言曰,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強秦壤界,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謂武侯曰: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吳起而與歸,即令公主怒而輕君。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則必辭。’於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這段話的意思表面上很好懂,但有兩個字的意思不好理解。“尚魏公主”中的“尚”,“試延以公主”中的“延”,這兩個字的意思在現在能查到的關於這段話的翻譯當中,意思是公叔“娶”魏公主爲妻,讓吳起“再娶”魏公主爲妻。這樣的翻譯實在讓人不敢相信,難道公叔爲了逼走吳起,願意把自已的老婆嫁給吳起?還是魏武侯要把公叔的老婆、魏國的公主、自已的女兒改嫁給吳起?這樣的事做出來不怕人笑話嗎?筆者認爲這樣的翻譯是不合理的,“尚”應該是“尊敬、崇尚”的意思,具體的看,應該是公叔很尊敬魏公主,與魏公主關係很近,所以魏公主是願意配合公叔演這場戲的。而“延以公主”應該就是讓吳起娶魏公主的意思了。因爲吳起以前有“殺妻求將”的經歷,所以魏武侯讓吳起“再娶個老婆”,並且“續絃”的是魏公主,用這個辦法來考驗吳起對魏國是否忠心,可謂“用心良苦”。以前吳起爲了在魯國當將軍而殺死了他的齊國老婆,因爲魯國與齊國是敵對的國家,現在如若吳起不娶這個魏國的公主,那麼說明吳起已經不留戀魏國了,不想爲魏國服務了,這是看似多麼合理的邏輯。這個邏輯放在別人身上,魏武侯也許是不會相信的,但是放在吳起身上,魏武侯是相信的,因爲吳起曾有殺妻求將的經歷。在那個年代,夫妻關係是多麼的經不起考驗!另外筆者認爲,魏武侯要下嫁給吳起的不是自已的女兒,因爲吳起應該比魏武侯的年齡大。吳起生於公元前440年,這個應該是有確切記載的,從他的師承關係和在魯活動時間也能推出他在公元前412年時年紀當已不小,他師承曾申,也就是曾參的兒子,他在魯國當將軍伐齊應該是公元前412年之前的事,他曾在之前在外活動多年而沒有成就被人笑話,於是他殺死在衛國老家笑話他的人,又到了齊國娶了個齊國老婆,齊國也不用他,他又到了魯國,於是有了殺妻求將的事,這麼多的經歷,想也年紀不小(在公元前412年)。公元前412年他到了魏國,開始幫魏攻秦河西,此時他已28歲,在古代這個年紀可不小了。而到魏武侯初年,也就是公元前386年,吳起已經54歲了,吳起死於公元前381,也就是說魏武侯讓吳起娶魏公主只能是在公元前386年至公元前381年之間,吳起54歲到59歲之間。魏武侯會把女兒嫁給這樣的一個老人嗎?而魏武侯在《史記》上第一次出現是在魏文侯十三年,“公子擊圍繁龐,出其民”,這一年也是公元前412年,下個記載是公元前408年,讓魏武侯擊守中山。再往下,就是公元前400年,魏武侯的兒子,魏惠王瑩出生。我們從這幾個記載能看出,魏武侯在公元前412年應該是在20歲左右,不可能再小了,再小如何作爲主將出徵秦國。而從公元前400年,魏武侯的兒子魏瑩出生來看,魏武侯的年齡又不會太大,因爲魏瑩後來繼位爲魏惠王。魏武侯死於公元前370年,這個所有的書記載一樣,史學界也有定論,魏武侯又不是被殺死亡,從這個來推斷,魏武侯死時有可能60歲左右。《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吳起與田文爭相:“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從這句看,魏武侯在即位時,年齡不是很大,最起碼是小於吳起的。如若按史學界,魏武侯在公元前396年繼位的說法,魏武侯即位時至少也應已經32歲了,這是按公元前412年,魏武侯15歲即已爲主將出徵計算。32歲不能說是“主少國疑”的,所以筆者懷疑此處《史記》記載不確,只能理解爲魏武侯是小於吳起的。不管怎麼算,吳起不可能小於魏武侯,而魏武侯可能爲了考驗一個大臣,把自已的女作嫁給一個比自已大的老人嗎?筆者懷疑,這個魏公主可能是秦獻公在魏國的老婆。秦獻公在魏流亡29年,39歲的時候(前385年)從魏國回到秦國,搶君位,並且回國的時候是沒有帶他在魏國的老婆的。秦獻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381年,秦獻公的嫡長子嬴渠梁出生,也就是後來的秦孝公出生,說明秦獻公回秦國之後,又娶了一個老婆,而庶長子嬴虔,有可能是他是魏國生的,因爲嬴虔大於嬴渠梁,就只能是在魏國生的,當時秦獻公還在魏。秦獻公在魏時,是受魏國禮遇的,魏國一直想把他送回去當秦國國君,所以極有可能把公主嫁給秦獻公,而秦獻公在回秦國的時候是去搶君位,沒有帶老婆回去,搶君位成功後,由於秦魏是敵對關係,就沒有把魏國老婆接回去,而又娶了一個,四年之後生秦孝公。秦孝公被立爲繼承人,而長子嬴虔沒有,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魏武侯

新大秦帝國中秦獻公

新大秦帝國中秦孝公

新大秦帝國中公子虔

上邊講述了魏武侯逼走吳起的方法,那麼魏武侯爲什麼要逼走公子虔呢?《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了幾件事。第一件是吳起與魏武王討論關於守西河依靠什麼的事。《史記》載:“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爲敵國也。’武侯曰:‘善’。”從這件事能看出來,魏武侯對人才是不太重視的。他認爲黃河之天險是魏國最好的天然屏嶂,而吳起認爲防守固家在德不在險,還得君主有德,有德國家才能強盛,國家才能守住。第二件事,吳起與田文爭國相,吳起自認爲功勞、才能都比田文大,但田文說:“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於子乎?屬之於我乎?”吳起默然良久,曰:“屬之於子矣”。意思是現在魏文侯還沒有樹立起威信,老百姓懷疑新國君能不能管得住大臣,能不能治理好國家,這個時候魏武侯需要的是聽話的大臣,而不是資格老有才能功勞大但不聽話的大臣。《史記》用一個“默然良久”寫出了吳起對當不了相的理解和惆悵,真可謂英雄的無奈躍然紙上,讓人嘆息。而最後一件事就是本文上一段寫的,新相國公叔對吳起的排擠了。吳起本來是想在魏國待下去的,可惜小人嫉妒英雄之才,正人君子往往難防小人之暗箭傷人,昏君佞臣逼走了大將能臣,吳起走的又是多麼的不甘心,他爲魏國戰鬥了近三十年,可惜知遇之主已撒手人寰,既無知遇之主,還不如離開,吳起毅然決然的離開了魏國,終於在楚國展開了他夢寐以求的變法,治國之才盡顯無遺,於是有了我們今天所傳頌的吳起變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