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这次毛主席在勤政殿接受国书时,在殿内旁侧的几个小房里,藏有新中国一批将军,经周恩来总理同意,他们透过窗户纸的小窟窿观看外国大使递交国书的全过程。毛主席还幽默地说,“我讲将军当大使好,好在哪里。

1950年3月10日下午,毛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接受罗马尼亚首任驻华大使鲁登科递交国书。

这一天,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

因为这次毛主席在勤政殿接受国书时,在殿内旁侧的几个小房里,藏有新中国一批将军,经周恩来总理同意,他们透过窗户纸的小窟窿观看外国大使递交国书的全过程。

将军大使们不懂外语怕搞不好工作,毛主席提到两古人后大家都笑了

仪式开始前,周总理前来检查,不让这些将军大使将纸窟窿捅得太大,说在外面殿堂里看见这儿有一排大窟窿不雅观,只准每人使用铅笔戳个小洞洞。

周总理还意味深长地说“以小见大”嘛。

这些将军中黄镇胆子比较大,他走出小屋,索性躲在红木屏风后看了全过程。

将军大使们不懂外语怕搞不好工作,毛主席提到两古人后大家都笑了

新中国首批驻外大使

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规划新中国蓝图时,毛主席就提出新中国外交要“另起炉灶”。开国大典之前,中央决策组建新外交部,要选派一批将军出使国外,为新中国外交挑大梁。这就是史上所称的“将军外交家”。

经过周总理精选点将,将军们奉命带着家眷到外交部报到。周总理让办公厅物色了前门煤市街的新华饭店,让大家集中住下,开始举办培训班。

培训大使就从“住饭店”开始了!据耿飚在回忆录里说:房间里的卫生设备、弹簧床、地毯,使我们这些刚从军营里出来的人感到不习惯,甚至不自在。特别是睡在弹簧床上,整个身体好像陷在“坑”里,翻个身要花很大的力气,还上下颤动,害得人睡也睡不着,坐也坐不稳。

培训班在北京市外交部街31号的老礼堂上课,请了学者、专家讲国际法、中国的对外政策、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概况、风俗习惯乃至外交工作经验和外交礼仪。举行了外交文书展览,为他们展出了照会、国书、会议纪要、备忘录、双边协议等各式各样的外交文书格式样品。集中学习穿西装、打领带、跳交谊舞;还去北京饭店学摆刀弄叉吃西餐,学怎么摆台,怎么安排主人客人的位置。

培训时,还发生了外交史上有名的“夫人风波”——当被要求夫人们穿上旗袍或者连衣裙,烫波浪卷发、搽口红、抹一点粉,这些习惯于朴素生活的将军大使的夫人们不干了!有的还为此吵着要离婚,回部队。周总理安排邓颖超出面耐心说服,才做通了这些夫人们的思想工作。

将军们从头到尾地观看了罗马尼亚首任驻华大使鲁登科向毛主席递交国书的全过程。仪式刚结束,有人就提议何不趁热打铁,当场就演练演练。于是,他们就在勤政殿里的小屋中,你当元首、我呈国书地轮流预演起来。

周总理过来说:“毛主席听说你们在这里观礼,很高兴,要接见你们。”

将军们喜出望外。毛主席很高兴地跟大家逐一握手寒暄,听周总理在旁边介绍每位将军的情况。

毛主席说:“我们新中国的外交是‘另起炉灶’,需要新的外交干部。解放军是我们历来培养干部的地方,所以中央决定从部队挑选你们出来。”

毛主席还幽默地说,“我讲将军当大使好,好在哪里?首先,你们出去我们放心,因为你们不会跑掉。”当时海外新闻刚有某国驻外使节叛逃的报道。

这时周总理也笑着插话:革命军人嘛,政治觉悟高,立场坚定,纪律性强。

一些将军担忧地说,我们不懂外语,怕搞不好外交工作。

毛主席说:“汉代的班超、张骞不是也不懂外语吗?但他们出使西域,不仅能够不辱使命,而且功绩卓著。”

大家都笑了。

在接见中,毛主席还说:“你们这些将军出国当大使,不算转业,可以保留军籍。”

毛主席接见之后,这批将军们先后偕夫人走马上任。截至1951年6月底,新中国所派出首批驻外特命全权大使15人中,将军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当中有伍修权、姬鹏飞、韩念龙、罗贵波、袁仲贤、耿飚、黄镇、王幼平、倪志亮、曹祥仁、谭希林、彭明治。

其中,倪志亮、谭希林、彭明治都是开国中将。

将军大使们不懂外语怕搞不好工作,毛主席提到两古人后大家都笑了

历史证明,没人敢小瞧新中国的这一批从屏风后“毕业”的将军大使们,他们的外交工作干得都非常出色。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这些“将军大使”中,有6位先后担任了外交部副部长职务,他们是姬鹏飞、袁仲贤、耿飚、黄镇、王幼平、韩念龙。(刘继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