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片推介:《人類之子》

任何時候拍的科幻片,除非有像《太空漫遊2001》這樣的獨特意義,一般很快就沒人看了。爲啥呢,主要還是因爲人類的想象力是建立在自己理解的東西上的,科幻作家如此,編劇和導演也如此,所以難免電影的構架是現實物品的延伸。比如《飛俠哥頓》,這個電影雖然預算是《星戰》的兩倍,但是這配色,這服裝,完全是迪廳裏出來的。

《人類之子》算是科幻片裏的異類了。這一部阿方索·卡隆指導的反烏托邦電影把場景設在2027年,正好是10年後,上映的時間正好是10年前。大部分科幻片放映10年,我們再翻出來看,立面的各個設定會顯得比較尷尬,而且所有的預言都會和現實偏差好多。《人類之子》的特異之處在於,阿方索·卡隆似乎在10年前就設定好了人類的走向。

雖然《人類之子》沒有《星戰》、《星際迷航》這麼大的場景和觀衆羣,卻能被BBC評爲目前21世紀最佳電影第13位。阿方索的拍攝技巧自然是影片的看點之一,長鏡頭加手持跟蹤,不大的場景細節滿滿,演員們動作語言自然。不過更值得看的,則是《人類之子》的設定,在2007年非常真實,現在看來更真實。

《人類之子》大體上是改編於1992年,犯罪小說大師PD·詹姆斯的小說。劇透一下,本片講的是一個政府工作人員提奧,因爲個人原因身心受傷,擺脫不了酗酒的毛病。他的老相好,朱利安是個反政府的組織首領,找到(綁架)他,要求他用自己的通行證帶着一個小女孩逃出英格蘭的地界兒。一路上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勾結警察,調戲難民。提奧最後在這一路上思考人類和世界的意義,最終指引他完成自己,也是全人類的使命。

好片推介:《人類之子》

相比《星戰》或者其他科幻電影,喜歡用開篇字幕告訴這個世界的設定,阿方索則用片面的舊報紙,新聞報道和視覺效果,告訴觀衆這個電影設定在經歷氣候變遷,全球污染,核輻射,社會分裂和恐怖襲擊等等事情之後,人類這個物種出現極大危機。着眼於倫敦的蕭條,體現曾經的英國已經分崩離析。在影片裏,英國政府爲了分散矛盾,把本國出現的問題都歸咎在難民身上。他們千辛萬苦來到英國,結果被政府從社會里揪出,像發瘟疫的動物咿呀,集中安置在無人看管的海邊一隅,自生自滅。

如果說這一點看起來很熟悉,那是自然。大規模難民遷徙出現在2006年,2007年的電影自然會借用當時的事情。不過當時誰也不知道,10年後的今天,敘利亞難民潮會以如此的程度席捲歐洲;法國加來,難民營沿海邊排開;歐洲各國邊境,難民像電影裏一樣攀爬鐵絲網;英國因爲德國分攤難民的決議而脫離歐盟;在大西洋的這邊,新上任的川普總統一直宣稱要實行穆斯林註冊法案,並在美墨邊境修高牆。雖然發生的順序和國家與《人類之子》不大一樣,其他設定基本相似。

好片推介:《人類之子》

除了世界設定,電影裏良心慢慢的細節也和現在的情況如出一轍。電視裏播放着“穆斯林羣體要求軍隊結束對清真寺的佔領”,報紙頭條寫着“《國土防禦法》生效。8年後,英國關閉邊境,難民需驅逐”。2007年看電影的時候,覺得世界在亂不會這麼反目,現在看來一切皆有可能。

除此之外,本片打在政客臉上最大的一巴掌是那個懷孕的難民Kee。這也是幾乎所有影評討論的焦點:Kee的身孕究竟能不能對全人類的地緣政治產生任何的改變?或者她只是衆人們製造出來的一個心理安慰?就像現在媒體渲染的個別難民,比如敘利亞那個坐救護車上的小男孩,和土耳其海邊淹死的紅衣小孩等等。他們究竟能對政治產生多大的影響?或者就是想Kee一樣,給在場的雙方一個繼續打下去的理由,給難民們一個充滿希望的幻想,或者是身居溫室裏的人們一個感受人性的機會?

好片推介:《人類之子》

政治的相似性放一邊,《人類之子》還有一個相似的地方是場景的建設。阿方索·卡隆層說過,電影要好看,代入感很重要。因此,儘管這部電影是一個科幻片,阿方索則想着怎麼逆着一般科幻片的場景設定走。所以,沒有像《銀翼殺手》裏飛來飛去的無人機,沒有大面積的LED屏幕,沒有高級的武器等等。唯一能看出設定是未來的,只有一些全息視頻播放界面。其他的,比如城市的造型,交通工具等等,爲了體現反烏托邦的蕭條,都和2007年的世界差不多。特別是汽車,雖然看起來有點未來的意思,其實拍攝的時候就是拿當時有的車改的,發動機還是內燃機,車燈依舊偏黃。

反烏托邦的設定裏,人物的衣服和10年前相比沒有啥區別,和現在比也不顯得未來,更像是從2006年的貧民窟裏找來的靈感。爲了增加代入感,主人公提奧前半段穿着一件“倫敦2012”奧運會的衛衣,這在2007年的電影裏還是很好玩的,也暗中說明2012年之後人類社會就沒發展了。現在回去看這個衛衣,覺得電影裏的會徽比現實中那個不知所云的會徽要好看多了。

好片推介:《人類之子》

可能眼尖的觀衆發現,阿方索·卡隆爲了增加反烏托邦的氛圍,在一個方面有些操之過急。那就是,整部電影裏,除了開始的幾幕,沒有人用手機或者網絡。這其實是一個明智之舉。你啥時候看過去科幻片裏的手機,覺得像人用的?除了70年代《星際迷航》裏的翻蓋通話器,其他科幻片裏的手機要麼用晶體管,要麼還連着線。2007年ihpone上市時電影已經拍完了。爲了減少這頭疼的一點,阿方索·卡隆乾脆把所有角色的手機都沒收了,電腦也不聯網了。這反倒增加了未來感。

好片推介:《人類之子》

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倫敦人,我看這部電影帶入感就非常深,主要還是因爲整個場景就是在倫敦拍攝的,沒有大範圍的改擴建,除了加入一些塗鴉,丟一些垃圾等等。現在想來,如果晚10年在這裏拍,塗鴉啊垃圾呀這些修改,還真都犯不着了。特別是開篇那一個爆炸的場景,就是在倫敦中區Fleet街拍的,遠處還能看到聖保羅大教堂。當時拍這一幕,封路都封了好幾天,今天再拍類似的,可能都只會用CG製作了。不過再好的CG,隔幾年在看也是很假的。這就是爲啥,《人類之子》這一段,現在看依舊驚心動魄,因爲所有場景都是真實的。

好片推介:《人類之子》

爲了防止有觀衆看完這個影片自殺啥的,本片整體建立在一個不論何時都不可能的假設上:人類整體不孕不育。在影片裏,最後一個人類生於2009年,還在2027年的時候吸毒吸死了。然後不知怎麼回事,一個非洲難民Kee意外懷孕,成了整個人類的希望,然後提奧受前妻之託,blahblah。目前看來,人類未來幾十年最大的問題,不是不孕不育,而是人口過多和資源分佈不均造成的社會問題。如果人類基因真導致不孕不育,說不定克隆人的道義壁壘就自動破除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