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二,因此諸葛亮死前要求四人抬棺往南走繩斷便下葬,最終的目的就是讓世人要不到自己的墓地。傳說諸葛亮死後,劉禪按照諸葛亮的吩咐,命四名關西壯漢抬棺往南走,從五丈原開始,四名壯漢走了一天一夜,廢了九牛二虎之力,走到定軍山下,但由於繩子十分的粗壯,絲毫沒有斷裂的跡象,但四人都已經疲倦不堪,飢渴難耐,四人於是私底下商議,在按照如此走法,四人都會一命嗚呼,他們一致同意,停下來稍作休息,於是就放棄了原來的約定。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亮一生戎馬,只爲匡扶漢室,拯救百姓於水火,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事必躬親,無論大事小事,可以說爲蜀漢操碎了心。前後《出師表》展現北伐的決心,六出祁山表現出諸葛亮不折不撓的意志,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心願就是克復中原,然而由於蜀國連年內戰積貧積弱,人才凋零,國庫虧空,諸葛亮北伐並沒有取得進展。公元234年,長期操勞的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一生恪盡職守,爲後人留下了忠臣的典範。

諸葛亮死前曾留下遺命:因山爲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並且要求四名壯漢抬棺往南走,繩斷便下葬。也有傳言說諸葛亮下葬山崩地裂,墳墓渾然天成,不知所蹤,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諸葛亮爲何要求四人抬棺往南走繩斷便下葬。

其一諸葛亮生前聲名遠揚,威震海內,死後只想做一個默默無聞的諸葛亮。三國時期,諸葛亮可謂是神一樣的存在,從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到草船借箭,巧借東風,巧奪荊州,都爲世人留下千古佳話,讓人頂禮膜拜、望塵莫及。劉備死後,諸葛亮先後六伐中原,堅持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爲蜀漢盡職盡責,直到病逝在戰場上,諸葛亮忠臣良將的形象已深入人心。

但諸葛亮生前就是一個不慕名利的人,從他躬耕於南陽,出道前吩咐門童看好家業,待功成名就再歸隱山林,都可以看出諸葛亮灑脫不計較功名的形象。諸葛亮死前給劉禪的上書中也提到,自己家中還有良田少許,茅屋數間,足以供給子孫享用。由此可知諸葛亮是何等的高風亮節。如此不慕名利的諸葛亮死後只想清淨,不想再受世人的打擾,更不想受世人的朝拜,不想再與時間的恩怨糾纏。

其二,因此諸葛亮死前要求四人抬棺往南走繩斷便下葬,最終的目的就是讓世人要不到自己的墓地。因爲繩斷才下葬,世人並不能知道繩子是在哪裏斷的。這也有一個寓意,諸葛亮一生征戰,冤死的孤魂野鬼自然無數,繩子斷了,這些冤魂也就無法找到諸葛亮了,死後也就和時間的恩怨一筆勾銷。也正是諸葛亮這一個明智的決定讓他安靜的躺了一千多年。

其次分析諸葛亮墳墓爲何是渾然天成,不知所蹤。

傳說諸葛亮死後,劉禪按照諸葛亮的吩咐,命四名關西壯漢抬棺往南走,從五丈原開始,四名壯漢走了一天一夜,廢了九牛二虎之力,走到定軍山下,但由於繩子十分的粗壯,絲毫沒有斷裂的跡象,但四人都已經疲倦不堪,飢渴難耐,四人於是私底下商議,在按照如此走法,四人都會一命嗚呼,他們一致同意,停下來稍作休息,於是就放棄了原來的約定。當棺材落地的一剎那,繩子突然就炸裂開來,地動山搖,滾石如雨,就連腳下的定軍山也裂開了一個大口子,連人帶棺材一起落入萬丈深淵,不知所蹤,後來滾石又把裂開的口子填平,這樣世人就再也不可能找到諸葛亮的墓地了。

有這樣的說法,因此世人就傳言,諸葛亮墳墓渾然天成,是上天給孔明做了一個完美無缺的墳墓。讓他在裏面享受清淨,不受時間的任何紛紛擾擾。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