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正文

说起金华的书院,我们立刻会想到丽泽书院

这座由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吕祖谦创始的丽泽书院是金华最早的正式书院,对后世书院制度影响深远。南宋时期,金华丽泽书院与岳麓、白鹿洞、象山书院并称“南宋四大书院”,声名远播,造就众多英才。

丽泽书院不仅是金华学派的发祥地,人才培养的基地,而且还有许多丽泽弟子把丽泽之学广为传播,促进了新旧学派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南宋两浙学术文化的繁荣。此外,丽泽书院的讲会、供祀、藏书、刻书等活动之活跃,也堪称中国古代书院之楷模。

金华文脉源远流长,璀璨婺学独树一帜,“小邹鲁”美誉实至名归。

然而,婺学何以能构成浙东学术的核心?金华何以能成为浙学的中心?除了刘孝标、范浚、吕祖谦、唐仲友、陈亮、北山四先生等绵延不绝的前辈先贤卓越的学术成就之外,从东汉到南朝、唐宋,尤其自南宋以来,以金华丽泽书院、永康五峰书院、东阳石洞书院、兰溪仁山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教育功莫大焉。

金华的书院教育历史悠久,早在东汉就有名士龙丘苌在九峰山讲学,南朝梁代有学者刘孝标在金华山讲堂洞讲学,唐代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土徐安贞在汤溪九峰山建安正堂讲学,这些学堂均有私家书院的雏形。

宋室南渡,建都临安。古婺州(金华)凭借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和山水宜居的自然环境,引来许多南迁后的文人士官聚居,书院建设也随之蔚然成风。分散在古婺城乡的金华书院不仅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为奉行“耕读传家”的古婺子弟跨越阶层、跻身庙堂实力助推,对婺文化的繁荣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譬如,丽泽书院与婺学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还影响了整个南宋浙东学派,直至清代黄宗羲等所倡立的“浙东史学”。丽泽书院让主张“经世致用”的婺学代代相传,使得金华一邑登理学之门者自宋至清达150人之多,因可匹敌孔、孟之故乡鲁、邹,而有“小邹鲁”之美誉。

古婺书院:赓续千年文脉 润泽代代学子

(五峰书院)

1

丽泽书院,金华学派的发祥地

丽泽书院原为吕祖谦家中的讲学会友之所,“其地在光孝观侧(清金华县学后一览亭一带,非清波巷光孝观址),四方学者皆受业于此”(宋·楼钥《东莱吕太史祠堂记》)。因屋前临二湖,故取堂名为“丽泽”,后人称“丽泽书院”。

“丽泽”之名取于《周易》“兑卦”象义:“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丽泽”意为两泽相连,其水交流犹如君子朋友通过讲会而交流知识、学说。

乾道三年(1167),吕祖谦因母丧离官守墓于武义明招山,附近学者都慕名前来求教。宋孝宗乾道淳熙时,吕祖谦与朱熹、张栻齐名,被称为“东南三贤”

乾道四年(1168)九月,吕祖谦从武义县明招山母亲曾氏墓地守墓讲学回到金华曹家巷的丽泽堂,这年冬天在丽泽堂授业讲学,并制定了第一个丽泽规约,它是中国书院史上最早的学规之一。吕祖谦还制订过《乾道五年规约》《乾道六年规约》等学规,以约束学生,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吕祖谦把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强调孝悌忠信为本,注重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在21世纪的教育实践中,这种道德教育观依然具有活力

吕祖谦是金华学派的奠基人,并开南宋浙东学派之先声,而丽泽书院(丽泽堂)则是他从事学术活动的主要场所。除在丽泽书院教授生徒、著书立说外,吕祖谦还经常邀请当时的著名学者前来讲学,探讨学术、交流思想。如永嘉学派代表人物薛季宣、陈傅良、叶适,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等常来丽泽书院讲学、研讨,一住就是十天半月。同样,吕祖谦也经常到一些著名的书院去讲学传道。

吕祖谦为书院编著了《东莱左氏博议》(二十五卷)、《近思录》(十四卷)等教材。《东莱左氏博议》用议论文的形式叙述了自己的哲学观、伦理观和政治观,曾作为书院生徒习作时的范文而广为流传。《近思录》是吕祖谦与朱熹合编,内容取材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著作共622条,分14门,作为初学者学习道学的入门教材。

吕祖谦在金华丽泽书院及武义明招山、东阳友成书院等处有教育、学术活动,为婺学(“金华学派”“东莱学派”“吕学”)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吕祖谦的嫡传弟子有吕祖俭、叶邽、楼昉、乔行简、王瀚等89人,而“士人相过聚学者近三百人”。

吕祖谦学说以关洛为宗,旁稽载籍,兼总众说,自成一派。在当时,吕学也是显学,丽泽书院是吕学的发祥地和传播源。因为丽泽书院的所在,金华成为当时学人心目中的圣地,“一时士人倾心向往,道统学派灿然昌明,名儒蔚兴,踵武相接,天下称为小邹鲁”(光绪《金华县志》)。丽泽书院在当时影响之大,鲜有匹敌。

淳熙八年(1181)八月,吕祖谦去世,丽泽书院由他的弟弟吕祖俭主持。吕祖俭继续授徒讲学,弘扬金华学派。此后,丽泽书院除讲学活动仍然繁盛外,作为书院主要活动的供祀藏书、刻书等活动也很活跃。到宋理宗时,丽泽书院的藏书已相当丰富。随着印刷业的发展,丽泽书院还开始刻印图书,其中绍定三年(1230)刻印的司马光《切韵指掌图》(二卷)至今尚存,成为宋版“书院本”中的珍本。

至端平年间(1234-1236),吕氏门人又将丽泽书院内的吕祖谦祀室改建为“吕成公祠”,主祀成公吕祖谦,配祀忠公吕祖俭。金华一批士代大夫和吕氏门人向郡里呈词,建议将吕祖谦祖父吕中租住过的位于金华城的公屋划出一半,为吕祖谦建祠纪念。知郡李大异拨巨款并派得力官员主持修建,专藏吕氏著述,并设一书院,匾悬“丽泽书院”,旨存“丽泽堂”旧名。淳祐年间(1241—1252),婺州知州许应龙对丽泽书院进行重建,迁至双溪之畔,还奏请宋理宗赵昀御赐匾额。

宝祐年间(1253—1258),吕祖谦门人时少章(金华人)任丽泽书院山长。景定五年(1264),又请著名学者何基任丽泽书院山长,学者王柏担任丽泽书院讲席,当时金华城乡许多耆老硕德者也来书院执弟子之礼。宋末咸淳年间(1265—1274),丽泽书院迁至旌孝门外印光寺故址,此后院址未变。

古婺书院:赓续千年文脉 润泽代代学子

(东明书院)

2

南宋时期:金华书院数量居浙江之冠

南宋时期,除丽泽书院外,宝惠书院、说斋精舍、龙川书院、五峰书院、石洞书院、月泉书院、道一书院、北山书院、山桥书堂等都是金华著名的书院。婺州下辖各县书院很多,仅东阳境内,至今可考的就有友成书院、南园书院、石洞书院、西园书院、南湖书院、青溪书院、屏山书院、籯金书院、洛阳书院、高塘书院等。据雍正《浙江通志》、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及有关地方志资料,宋代浙江地区被史志记载的书院约有174所,其中金华最多,达40座;宁波第二,30座。其中几座主要书院如下:

宝惠书院宋香溪先生范浚于绍兴九年(1139)建,地址在宝惠寺(今兰溪市香溪镇保卫村),授徒至数百人。朱熹三次登门拜师问道,可惜未遇。朱熹尊称范浚为“范子”,礼遇极高。

说斋精舍位于金华城唐婆颠(儒宗岭)东,是金华著名学者唐仲友晚年家居开席授徒讲学时所设,以唐仲友之号“说斋”为名。可谓学者云集,弟子中知名的有傅寅、吴葵、叶秀发、朱质、张瑞义、金式等。

龙川书院南宋时建,在永康县东五十里龙窟南的小崆峒。陈亮曾在此讲学,系永康学派发祥地之一。陈亮去世后,书院沦为废墟。明成化年间,朱彦孙、朱彦霖建屋三楹,重建书院。

五峰书院位于永康县方岩寿山石洞。南宋淳熙元年至八年(1174—1181),朱熹、陈亮、吕祖谦等在此一起谈经讲学,人称“三贤”。摩崖上,有陈亮亲书的“陈龙川、朱晦翁、吕子约尝同游”的石刻,朱熹书题“兜率台”三字至今尚依稀可辨。庆元四年(1198),朱熹在此完成了《大学章句集注》。明清时期,每年秋季四方学者云集五峰讲学,现今五峰书院的梁架结构未变,建筑遗制犹存。

石洞书院位于东阳城东南五十里之郭宅石洞,约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郭钦止倡建。叶适曾主师席,朱熹、吕祖谦、魏了翁、陈傅良等先后来此讲学。朱熹先后四次到石洞书院,在此修订《大学章句集注》《诚意章句集注》。

月泉书院位于浦江城西北1公里,因“其泉随月为消长,自朔至望则盈,自望至晦则退”而得名。北宋政和三年(1113),知县孙潮主持将月泉疏浚为曲池,在池北修筑月泉亭,后渐具规模。南宋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来这里开设讲坛,朱熹、陆九渊、陈亮等相继赶来相会。咸淳三年(1267),知县王霖龙主持扩建,并在月泉亭西北筑月泉书室。元代至元初年,月泉书室扩建为月泉书院。至元二十三年(1286),吴渭在此创月泉吟社,请遗民诗人方凤、谢翱、吴思齐等主持并出题征诗,以《月泉吟社诗》为名刊行,在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道一书院盛朗西《中国书院制度》、陈元珲等《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内有载,但没说是何人所创。

北山书院位于何基故乡后溪河之盘溪畔,《续文献通考》说宋末为何基立,实际上是元代吴师道请立。

山桥书堂位于金华县北山桥,宋代金华学者王埜所建。王埜,朱熹弟子,嘉定十二年(1219)进士。

仁山书院位于兰溪黄店镇桐山后金村,宋末元初著名理学家金履祥于宋景定五年(1264)建,北山何基题“仁山书堂”匾。金履祥传承朱子学说,在此培养了一大批理学人才。清代重新修葺,保存至今。

季原堂金华学者倪允才晚年在家乡龙门筑堂讲学,人称季原先生。他弟弟倪璃、儿子倪子俊、侄倪公度、倪公武、倪公晦,侄孙倪普均系理学名士

古婺书院:赓续千年文脉 润泽代代学子

(仁山书院)

3

元明时期:金华书院日趋官学化

元、明时期,金华私家书院发展缓慢,且日趋官学化,当时的官方书院主要有丽泽书院、崇正书院等。

丽泽书院元初,丽泽书院由著名学者金履祥主讲。金履祥是何基弟子,为金华学派之中坚,元代著名学者许谦、柳贯都是他的门生。之后,丽泽书院名师越来越少,讲会之风日趋冷落,且逐渐无异于一些考课式书院及郡学、县学。至元三十一年(1294),官府对丽泽书院进行了大修。明代成化三年(1467),浙江都指挥使司佥事辛访又命金华知府李嗣负责重修丽泽书院。嘉靖十四年(1535),巡按御史张景又命金华府通判汪昉负责重修丽泽书院,并由丽泽书院供祀同创道学于婺州的朱熹、张栻、吕祖谦三位理学大师。到明末,丽泽书院终因遭兵火而日渐荒废。

崇正书院初为正学书院。始建于元朝后期,是江浙行中书省奏立,位于旌孝门外。因书院祠内供祀“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又称“四贤书院”。到万历元年(1573),御史谢廷杰提议正学祠增祀章懋,所以正学祠又称“五贤祠”。万历十七年(1589),金华知府张朝瑞对正学祠和书院进行了扩建,改称“崇正书院”。崇正书院是当时金华士人的重要游学之所,不仅规模宏大,还置有数百亩学田、300亩山、2所庄屋,以产出滋养书院。明末崇祯十六年(1643)年,崇正书院毁于战火。

元明时期,金华的私家书院主要有东明书院、八华书院、枫山书院等。

东明书院位于浦江县东郑宅镇东明山麓,元初郑氏家族族长郑德璋创建。原名东明精舍,吴莱主讲师席,后宋濂续讲40多年。清乾隆年间移建于郑宅口村,改名东明书院。

八华书院位于东阳市八华山,元朝延佑元年(1314)许洪彦创建,为东阳三大书院之一。元朝许谦曾在此传道授业40余年,亲撰《八华讲义》《学规》。他的弟子“远而幽冀齐鲁,近而荆扬吴越”,见于著录者千余人,各有成就。

枫山书院位于兰溪市纯孝乡渡渎枫木山,明成化十九年(1483)建。章懋曾在此讲学,培养兰溪籍进士七名。

古婺书院:赓续千年文脉 润泽代代学子

(石洞书院)

4

清代:金华书院数量众多,清末依令改为中小学堂

清室入关后,金华书院在数量上有所发展。从顺治年间至光绪年间,金华主要有桐荫(蓉峰)、滋兰、丽正、长山、鹿田等书院。

桐荫书院前身为明代的桐荫书屋,清顺治年间(1644—1661)为桐荫书院,位置在八咏门东遗爱祠旧址。遗爱祠是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为供祀知府张朝瑞而建(清顺治年间增祀知府张安豫),桐荫书院因此地原为子城桐树门而得名。因桐荫书院临近宝婺观,又称“宝婺书院”。康熙五十七年(1718),桐荫书院又被改建为“遗爱祠”。乾隆七年(1742),金华知府郑远在遗爱祠旁重建书院,并命名为蓉峰书院,因金华城北有芙蓉峰(俗称尖峰山)而得名。光绪十一年(1885),经金华知县曹砺成请示金华知府陈文𫘧,蓉峰书院被并入新建的长山书院。

滋兰书院位于吕成公祠东,金华知县赵泰甡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书院之名得于屈原《离骚》中之“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大约30年以后,滋兰书院趋于荒废。

丽正书院位于原滋兰书院旧址。康熙六十年(1721),金华知府张坦让建,是当时金华府内最高学府。丽正书院建筑规模较大,前后共分五进,后堂为七贤祠,主祀朱熹、张栻、吕祖谦、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7人。丽正书院之名是合丽泽、崇正两名于一而得。历代地方官员曾经多次修葺、扩建,并置学田、拨官银贴补书院用度。光绪二十八年(1902),金华知府继良按照清廷废书院、兴学堂之谕令,改丽正书院为金华中学堂,由廪贡生入堂肄业。次年,金华知府海福又改金华中学堂为金华府立中学堂,并选取学子20人入学,分甲乙两班授课,学生中有何炳松等。金华府立中学堂,就是现在的金华一中。

长山书院位于市区西市街,建于光绪十一年(1885),是金华知县曹砺成由无相寺改建而成,有蓉峰书院并入。长山书院因金华境内有长山县而得名,是当时名闻八婺的学府之一。

鹿田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北山鹿田,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是金华府属八县名士之论学胜地。书院后设有乡贤祠,内祀“七贤”,金华知府继良题有“八婺儒宗”匾额。鹿田书院主要建筑至今尚存,是金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峰书院原为汤溪县义学,清雍正元年(1723)知县宋绍业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县陈钟炅改为九峰书院,咸丰末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光绪九年,知县朱荣璪又在县学东文昌阁故址重建九峰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书院改为汤溪县官立高等小学堂。

此外,清代金华还有许多规模比书院略小的书塾,著名的有诚正书塾、尊道书塾等。清代金华府下各县也建有众多书院。兰溪有云山书院,浦江有浦阳、白石、广学书院,义乌有绣湖、紫阳和延陵书院,武义有壶山、慕韦书院,永康有来学、绿野、西园、昌明等书院,东阳有东白、白云、养正、宏文等书院。

古婺书院:赓续千年文脉 润泽代代学子

(鹿田书院)

5

金华书院的特质

金华的书院在组织管理形式和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官学相比,有自己的显著特色。

如:书院组织机构精干,师生关系密切,山长既是总管又是主讲,师生融洽如同父子。同时,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学术气氛活跃。此外,教学方式也较新颖,师生自由辩答,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自学能力强,成才者众多。

流光似水,金华的很多书院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现存书院有五峰书院、鹿田书院、石洞书院、仁山书院、东明书院等。回望漫漫书院文化史,金华的书院在婺州大地的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对学术文化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婺书院:赓续千年文脉 润泽代代学子

(八华书院)

■[书院小考]

书院: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是私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为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的高等学府。书院可供人读书、讲学、研究、习艺、游憩等。作为书院文化的物化载体,书院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以教学、祭祀、藏书三大职能为主,平面布局有强烈的“礼制”特征,并在选址和景观的经营中,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是中国传统园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书院始于唐代,兴于两宋,式微于清末,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近千年。唐宋时期,书院以私人创办、私人讲学为主;宋代,由于官学的衰落,科举制度的腐败,理学的发展,印刷事业的发达,佛道思想的繁荣,书院数量上大大增加,在教学机制上也取得巨大进步;元代,书院受官方控制甚严,与官学无大区别,这是书院官学化的开端;延至明朝,书院讲学论辩之风又兴盛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书院“讲会”制度;清朝统治者对书院监管严密,书院数量甚大,除少数书院仍保留着讲学传统之外,多数同官学无大差别。

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的书院大省。从宋代开始,浙江书院数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二,清代进入全盛时期,书院数量跃居全国第一,清末总量多达712座。光绪二十七年(1901)谕令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于是,书院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丧失其主要功能。加之受到战争影响,书院大量被毁,如今我省剩下的书院只有30多座,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杭州万松书院、永康五峰书院、淳安赢山书院、金华鹿田书院等。


A.影响书院发展的因素

自然禀赋奠定书院价值;政治环境影响书院建设;经济条件保障书院发展;教育背景刺激书院繁荣;学术思想决定书院兴盛;宗教发展提升书院文化。


B.书院的官学、私学

官学: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私学:指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新的发展,扩大了教育对象。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特别感谢:慈波、周国良先生对此文的勘正

参考资料:龚剑锋、金晓刚《婺学纵横》

张夏菲《浙江书院现状调查及景观营造研究》

郑金瑶《南宋书院地理分布研究》

《宋元学案·丽泽诸儒学案》、光绪《金华县志》

“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独特

为充分挖掘、梳理、展现金华人文脉络,本报与金华市政协文史委、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同推出系列文化报道“古婺芳踪”

用心整理和记录这座城市的历史,寻找婺州大地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

欢迎社会各界关心金华文化事业的人士撰文、投稿、提供线索

投稿邮箱 / 125059335@qq.com

来源:金华晚报

作者:徐莹

编辑:徐健勇 董宏程 商务合作微信:dhc91414

爆料、吐槽、分享,请在微信后台留言

-82374110

商务合作:0579-8318612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