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正文

說起金華的書院,我們立刻會想到麗澤書院

這座由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呂祖謙創始的麗澤書院是金華最早的正式書院,對後世書院制度影響深遠。南宋時期,金華麗澤書院與嶽麓、白鹿洞、象山書院並稱“南宋四大書院”,聲名遠播,造就衆多英才。

麗澤書院不僅是金華學派的發祥地,人才培養的基地,而且還有許多麗澤弟子把麗澤之學廣爲傳播,促進了新舊學派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南宋兩浙學術文化的繁榮。此外,麗澤書院的講會、供祀、藏書、刻書等活動之活躍,也堪稱中國古代書院之楷模。

金華文脈源遠流長,璀璨婺學獨樹一幟,“小鄒魯”美譽實至名歸。

然而,婺學何以能構成浙東學術的核心?金華何以能成爲浙學的中心?除了劉孝標、範浚、呂祖謙、唐仲友、陳亮、北山四先生等綿延不絕的前輩先賢卓越的學術成就之外,從東漢到南朝、唐宋,尤其自南宋以來,以金華麗澤書院、永康五峯書院、東陽石洞書院、蘭溪仁山書院爲代表的書院教育功莫大焉。

金華的書院教育歷史悠久,早在東漢就有名士龍丘萇在九峯山講學,南朝梁代有學者劉孝標在金華山講堂洞講學,唐代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土徐安貞在湯溪九峯山建安正堂講學,這些學堂均有私家書院的雛形。

宋室南渡,建都臨安。古婺州(金華)憑藉交通樞紐的地理優勢和山水宜居的自然環境,引來許多南遷後的文人士官聚居,書院建設也隨之蔚然成風。分散在古婺城鄉的金華書院不僅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更爲奉行“耕讀傳家”的古婺子弟跨越階層、躋身廟堂實力助推,對婺文化的繁榮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譬如,麗澤書院與婺學的形成、發展密切相關,還影響了整個南宋浙東學派,直至清代黃宗羲等所倡立的“浙東史學”。麗澤書院讓主張“經世致用”的婺學代代相傳,使得金華一邑登理學之門者自宋至清達150人之多,因可匹敵孔、孟之故鄉魯、鄒,而有“小鄒魯”之美譽。

古婺書院:賡續千年文脈 潤澤代代學子

(五峯書院)

1

麗澤書院,金華學派的發祥地

麗澤書院原爲呂祖謙家中的講學會友之所,“其地在光孝觀側(清金華縣學後一覽亭一帶,非清波巷光孝觀址),四方學者皆受業於此”(宋·樓鑰《東萊呂太史祠堂記》)。因屋前臨二湖,故取堂名爲“麗澤”,後人稱“麗澤書院”。

“麗澤”之名取於《周易》“兌卦”象義:“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麗澤”意爲兩澤相連,其水交流猶如君子朋友通過講會而交流知識、學說。

乾道三年(1167),呂祖謙因母喪離官守墓於武義明招山,附近學者都慕名前來求教。宋孝宗乾道淳熙時,呂祖謙與朱熹、張栻齊名,被稱爲“東南三賢”

乾道四年(1168)九月,呂祖謙從武義縣明招山母親曾氏墓地守墓講學回到金華曹家巷的麗澤堂,這年冬天在麗澤堂授業講學,並制定了第一個麗澤規約,它是中國書院史上最早的學規之一。呂祖謙還制訂過《乾道五年規約》《乾道六年規約》等學規,以約束學生,指導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呂祖謙把良好的道德品質作爲人才培養的首要目標,強調孝悌忠信爲本,注重對理想人格的塑造。在21世紀的教育實踐中,這種道德教育觀依然具有活力

呂祖謙是金華學派的奠基人,並開南宋浙東學派之先聲,而麗澤書院(麗澤堂)則是他從事學術活動的主要場所。除在麗澤書院教授生徒、著書立說外,呂祖謙還經常邀請當時的著名學者前來講學,探討學術、交流思想。如永嘉學派代表人物薛季宣、陳傅良、葉適,永康學派代表人物陳亮等常來麗澤書院講學、研討,一住就是十天半月。同樣,呂祖謙也經常到一些著名的書院去講學傳道。

呂祖謙爲書院編著了《東萊左氏博議》(二十五卷)、《近思錄》(十四卷)等教材。《東萊左氏博議》用議論文的形式敘述了自己的哲學觀、倫理觀和政治觀,曾作爲書院生徒習作時的範文而廣爲流傳。《近思錄》是呂祖謙與朱熹合編,內容取材於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的著作共622條,分14門,作爲初學者學習道學的入門教材。

呂祖謙在金華麗澤書院及武義明招山、東陽友成書院等處有教育、學術活動,爲婺學(“金華學派”“東萊學派”“呂學”)的形成、發展奠定了基礎呂祖謙的嫡傳弟子有呂祖儉、葉邽、樓昉、喬行簡、王瀚等89人,而“士人相過聚學者近三百人”。

呂祖謙學說以關洛爲宗,旁稽載籍,兼總衆說,自成一派。在當時,呂學也是顯學,麗澤書院是呂學的發祥地和傳播源。因爲麗澤書院的所在,金華成爲當時學人心目中的聖地,“一時士人傾心向往,道統學派燦然昌明,名儒蔚興,踵武相接,天下稱爲小鄒魯”(光緒《金華縣誌》)。麗澤書院在當時影響之大,鮮有匹敵。

淳熙八年(1181)八月,呂祖謙去世,麗澤書院由他的弟弟呂祖儉主持。呂祖儉繼續授徒講學,弘揚金華學派。此後,麗澤書院除講學活動仍然繁盛外,作爲書院主要活動的供祀藏書、刻書等活動也很活躍。到宋理宗時,麗澤書院的藏書已相當豐富。隨着印刷業的發展,麗澤書院還開始刻印圖書,其中紹定三年(1230)刻印的司馬光《切韻指掌圖》(二卷)至今尚存,成爲宋版“書院本”中的珍本。

至端平年間(1234-1236),呂氏門人又將麗澤書院內的呂祖謙祀室改建爲“呂成公祠”,主祀成公呂祖謙,配祀忠公呂祖儉。金華一批士代大夫和呂氏門人向郡裏呈詞,建議將呂祖謙祖父呂中租住過的位於金華城的公屋劃出一半,爲呂祖謙建祠紀念。知郡李大異撥鉅款並派得力官員主持修建,專藏呂氏著述,並設一書院,匾懸“麗澤書院”,旨存“麗澤堂”舊名。淳祐年間(1241—1252),婺州知州許應龍對麗澤書院進行重建,遷至雙溪之畔,還奏請宋理宗趙昀御賜匾額。

寶祐年間(1253—1258),呂祖謙門人時少章(金華人)任麗澤書院山長。景定五年(1264),又請著名學者何基任麗澤書院山長,學者王柏擔任麗澤書院講席,當時金華城鄉許多耆老碩德者也來書院執弟子之禮。宋末鹹淳年間(1265—1274),麗澤書院遷至旌孝門外印光寺故址,此後院址未變。

古婺書院:賡續千年文脈 潤澤代代學子

(東明書院)

2

南宋時期:金華書院數量居浙江之冠

南宋時期,除麗澤書院外,寶惠書院、說齋精舍、龍川書院、五峯書院、石洞書院、月泉書院、道一書院、北山書院、山橋書堂等都是金華著名的書院。婺州下轄各縣書院很多,僅東陽境內,至今可考的就有友成書院、南園書院、石洞書院、西園書院、南湖書院、青溪書院、屏山書院、籯金書院、洛陽書院、高塘書院等。據雍正《浙江通志》、民國《重修浙江通志稿》及有關地方誌資料,宋代浙江地區被史志記載的書院約有174所,其中金華最多,達40座;寧波第二,30座。其中幾座主要書院如下:

寶惠書院宋香溪先生範浚於紹興九年(1139)建,地址在寶惠寺(今蘭溪市香溪鎮保衛村),授徒至數百人。朱熹三次登門拜師問道,可惜未遇。朱熹尊稱範浚爲“範子”,禮遇極高。

說齋精舍位於金華城唐婆顛(儒宗嶺)東,是金華著名學者唐仲友晚年家居開席授徒講學時所設,以唐仲友之號“說齋”爲名。可謂學者雲集,弟子中知名的有傅寅、吳葵、葉秀髮、朱質、張瑞義、金式等。

龍川書院南宋時建,在永康縣東五十里龍窟南的小崆峒。陳亮曾在此講學,系永康學派發祥地之一。陳亮去世後,書院淪爲廢墟。明成化年間,朱彥孫、朱彥霖建屋三楹,重建書院。

五峯書院位於永康縣方巖壽山石洞。南宋淳熙元年至八年(1174—1181),朱熹、陳亮、呂祖謙等在此一起談經講學,人稱“三賢”。摩崖上,有陳亮親書的“陳龍川、朱晦翁、呂子約嘗同遊”的石刻,朱熹書題“兜率臺”三字至今尚依稀可辨。慶元四年(1198),朱熹在此完成了《大學章句集註》。明清時期,每年秋季四方學者雲集五峯講學,現今五峯書院的樑架結構未變,建築遺制猶存。

石洞書院位於東陽城東南五十里之郭宅石洞,約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郭欽止倡建。葉適曾主師席,朱熹、呂祖謙、魏了翁、陳傅良等先後來此講學。朱熹先後四次到石洞書院,在此修訂《大學章句集註》《誠意章句集註》。

月泉書院位於浦江城西北1公里,因“其泉隨月爲消長,自朔至望則盈,自望至晦則退”而得名。北宋政和三年(1113),知縣孫潮主持將月泉疏浚爲曲池,在池北修築月泉亭,後漸具規模。南宋淳熙二年(1175),呂祖謙來這裏開設講壇,朱熹、陸九淵、陳亮等相繼趕來相會。鹹淳三年(1267),知縣王霖龍主持擴建,並在月泉亭西北築月泉書室。元代至元初年,月泉書室擴建爲月泉書院。至元二十三年(1286),吳渭在此創月泉吟社,請遺民詩人方鳳、謝翱、吳思齊等主持並出題徵詩,以《月泉吟社詩》爲名刊行,在當時及後世影響深遠。

道一書院盛朗西《中國書院制度》、陳元琿等《中國古代的書院制度》內有載,但沒說是何人所創。

北山書院位於何基故鄉後溪河之盤溪畔,《續文獻通考》說宋末爲何基立,實際上是元代吳師道請立。

山橋書堂位於金華縣北山橋,宋代金華學者王埜所建。王埜,朱熹弟子,嘉定十二年(1219)進士。

仁山書院位於蘭溪黃店鎮桐山後金村,宋末元初著名理學家金履祥於宋景定五年(1264)建,北山何基題“仁山書堂”匾。金履祥傳承朱子學說,在此培養了一大批理學人才。清代重新修葺,保存至今。

季原堂金華學者倪允才晚年在家鄉龍門築堂講學,人稱季原先生。他弟弟倪璃、兒子倪子俊、侄倪公度、倪公武、倪公晦,侄孫倪普均系理學名士

古婺書院:賡續千年文脈 潤澤代代學子

(仁山書院)

3

元明時期:金華書院日趨官學化

元、明時期,金華私家書院發展緩慢,且日趨官學化,當時的官方書院主要有麗澤書院、崇正書院等。

麗澤書院元初,麗澤書院由著名學者金履祥主講。金履祥是何基弟子,爲金華學派之中堅,元代著名學者許謙、柳貫都是他的門生。之後,麗澤書院名師越來越少,講會之風日趨冷落,且逐漸無異於一些考課式書院及郡學、縣學。至元三十一年(1294),官府對麗澤書院進行了大修。明代成化三年(1467),浙江都指揮使司僉事辛訪又命金華知府李嗣負責重修麗澤書院。嘉靖十四年(1535),巡按御史張景又命金華府通判汪昉負責重修麗澤書院,並由麗澤書院供祀同創道學於婺州的朱熹、張栻、呂祖謙三位理學大師。到明末,麗澤書院終因遭兵火而日漸荒廢。

崇正書院初爲正學書院。始建於元朝後期,是江浙行中書省奏立,位於旌孝門外。因書院祠內供祀“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又稱“四賢書院”。到萬曆元年(1573),御史謝廷傑提議正學祠增祀章懋,所以正學祠又稱“五賢祠”。萬曆十七年(1589),金華知府張朝瑞對正學祠和書院進行了擴建,改稱“崇正書院”。崇正書院是當時金華士人的重要遊學之所,不僅規模宏大,還置有數百畝學田、300畝山、2所莊屋,以產出滋養書院。明末崇禎十六年(1643)年,崇正書院毀於戰火。

元明時期,金華的私家書院主要有東明書院、八華書院、楓山書院等。

東明書院位於浦江縣東鄭宅鎮東明山麓,元初鄭氏家族族長鄭德璋創建。原名東明精舍,吳萊主講師席,後宋濂續講40多年。清乾隆年間移建於鄭宅口村,改名東明書院。

八華書院位於東陽市八華山,元朝延佑元年(1314)許洪彥創建,爲東陽三大書院之一。元朝許謙曾在此傳道授業40餘年,親撰《八華講義》《學規》。他的弟子“遠而幽冀齊魯,近而荊揚吳越”,見於著錄者千餘人,各有成就。

楓山書院位於蘭溪市純孝鄉渡瀆楓木山,明成化十九年(1483)建。章懋曾在此講學,培養蘭溪籍進士七名。

古婺書院:賡續千年文脈 潤澤代代學子

(石洞書院)

4

清代:金華書院數量衆多,清末依令改爲中小學堂

清室入關後,金華書院在數量上有所發展。從順治年間至光緒年間,金華主要有桐蔭(蓉峯)、滋蘭、麗正、長山、鹿田等書院。

桐蔭書院前身爲明代的桐蔭書屋,清順治年間(1644—1661)爲桐蔭書院,位置在八詠門東遺愛祠舊址。遺愛祠是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爲供祀知府張朝瑞而建(清順治年間增祀知府張安豫),桐蔭書院因此地原爲子城桐樹門而得名。因桐蔭書院臨近寶婺觀,又稱“寶婺書院”。康熙五十七年(1718),桐蔭書院又被改建爲“遺愛祠”。乾隆七年(1742),金華知府鄭遠在遺愛祠旁重建書院,並命名爲蓉峯書院,因金華城北有芙蓉峯(俗稱尖峯山)而得名。光緒十一年(1885),經金華知縣曹礪成請示金華知府陳文騄,蓉峯書院被併入新建的長山書院。

滋蘭書院位於呂成公祠東,金華知縣趙泰甡建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書院之名得於屈原《離騷》中之“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大約30年以後,滋蘭書院趨於荒廢。

麗正書院位於原滋蘭書院舊址。康熙六十年(1721),金華知府張坦讓建,是當時金華府內最高學府。麗正書院建築規模較大,前後共分五進,後堂爲七賢祠,主祀朱熹、張栻、呂祖謙、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7人。麗正書院之名是合麗澤、崇正兩名於一而得。歷代地方官員曾經多次修葺、擴建,並置學田、撥官銀貼補書院用度。光緒二十八年(1902),金華知府繼良按照清廷廢書院、興學堂之諭令,改麗正書院爲金華中學堂,由廩貢生入堂肄業。次年,金華知府海福又改金華中學堂爲金華府立中學堂,並選取學子20人入學,分甲乙兩班授課,學生中有何炳松等。金華府立中學堂,就是現在的金華一中。

長山書院位於市區西市街,建於光緒十一年(1885),是金華知縣曹礪成由無相寺改建而成,有蓉峯書院併入。長山書院因金華境內有長山縣而得名,是當時名聞八婺的學府之一。

鹿田書院位於風景秀麗的北山鹿田,建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是金華府屬八縣名士之論學勝地。書院後設有鄉賢祠,內祀“七賢”,金華知府繼良題有“八婺儒宗”匾額。鹿田書院主要建築至今尚存,是金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九峯書院原爲湯溪縣義學,清雍正元年(1723)知縣宋紹業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縣陳鍾炅改爲九峯書院,咸豐末年毀於太平天國戰火。光緒九年,知縣朱榮璪又在縣學東文昌閣故址重建九峯書院。光緒三十二年(1906),書院改爲湯溪縣官立高等小學堂。

此外,清代金華還有許多規模比書院略小的書塾,著名的有誠正書塾、尊道書塾等。清代金華府下各縣也建有衆多書院。蘭溪有云山書院,浦江有浦陽、白石、廣學書院,義烏有繡湖、紫陽和延陵書院,武義有壺山、慕韋書院,永康有來學、綠野、西園、昌明等書院,東陽有東白、白雲、養正、宏文等書院。

古婺書院:賡續千年文脈 潤澤代代學子

(鹿田書院)

5

金華書院的特質

金華的書院在組織管理形式和教育制度、教學方法等方面與官學相比,有自己的顯著特色。

如:書院組織機構精幹,師生關係密切,山長既是總管又是主講,師生融洽如同父子。同時,書院盛行講會制度,教學活動和學術研究緊密結合,學術氣氛活躍。此外,教學方式也較新穎,師生自由辯答,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自學能力強,成才者衆多。

流光似水,金華的很多書院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中,現存書院有五峯書院、鹿田書院、石洞書院、仁山書院、東明書院等。回望漫漫書院文化史,金華的書院在婺州大地的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不僅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更對學術文化的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古婺書院:賡續千年文脈 潤澤代代學子

(八華書院)

■[書院小考]

書院: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是私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一般爲著名學者私人創建或主持的高等學府。書院可供人讀書、講學、研究、習藝、遊憩等。作爲書院文化的物化載體,書院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以教學、祭祀、藏書三大職能爲主,平面佈局有強烈的“禮制”特徵,並在選址和景觀的經營中,突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是中國傳統園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書院始於唐代,興於兩宋,式微於清末,在中國歷史上存在近千年。唐宋時期,書院以私人創辦、私人講學爲主;宋代,由於官學的衰落,科舉制度的腐敗,理學的發展,印刷事業的發達,佛道思想的繁榮,書院數量上大大增加,在教學機制上也取得巨大進步;元代,書院受官方控制甚嚴,與官學無大區別,這是書院官學化的開端;延至明朝,書院講學論辯之風又興盛起來,形成獨具特色的書院“講會”制度;清朝統治者對書院監管嚴密,書院數量甚大,除少數書院仍保留着講學傳統之外,多數同官學無大差別。

浙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我國的書院大省。從宋代開始,浙江書院數量一直位居全國第二,清代進入全盛時期,書院數量躍居全國第一,清末總量多達712座。光緒二十七年(1901)諭令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於是,書院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喪失其主要功能。加之受到戰爭影響,書院大量被毀,如今我省剩下的書院只有30多座,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杭州萬松書院、永康五峯書院、淳安贏山書院、金華鹿田書院等。


A.影響書院發展的因素

自然稟賦奠定書院價值;政治環境影響書院建設;經濟條件保障書院發展;教育背景刺激書院繁榮;學術思想決定書院興盛;宗教發展提升書院文化。


B.書院的官學、私學

官學:指中國封建朝廷直接舉辦和管轄的,歷代官府按照行政區劃在地方所辦的學校系統,包括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

私學:指中國古代私人辦理的學校,與官學相對而言。衝破了西周以來“學在官府”、學校教育爲官府壟斷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師合一的舊官學教育體制,使教育成爲一種獨立的活動。私學使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得到新的發展,擴大了教育對象。私學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促進了先秦教育理論的發展,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特別感謝:慈波、周國良先生對此文的勘正

參考資料:龔劍鋒、金曉剛《婺學縱橫》

張夏菲《浙江書院現狀調查及景觀營造研究》

鄭金瑤《南宋書院地理分佈研究》

《宋元學案·麗澤諸儒學案》、光緒《金華縣誌》

“小鄒魯”金華,文化資源豐富,地理位置獨特

爲充分挖掘、梳理、展現金華人文脈絡,本報與金華市政協文史委、金華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共同推出系列文化報道“古婺芳蹤”

用心整理和記錄這座城市的歷史,尋找婺州大地共建共融共享共贏的文化力量

歡迎社會各界關心金華文化事業的人士撰文、投稿、提供線索

投稿郵箱 / 125059335@qq.com

來源:金華晚報

作者:徐瑩

編輯:徐健勇 董宏程 商務合作微信:dhc91414

爆料、吐槽、分享,請在微信後臺留言

-82374110

商務合作:0579-8318612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