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然,奖励并非完全不能用,奖励的方式方法对了,也会促进孩子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他对孩子们说:“你们在这里踢球,我特别高兴,以后你们来的时候,每人可以领到一块钱作为奖励。

1

前两天,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小男孩拿着英语书在背单词,妈妈在一旁催促说:

“快抓紧时间,好好复习,还有几天就要考试了,你要是这次能考进班级前三名,暑假就带你去迪士尼玩啊。”

期末考试马上就要来临了,为了激励孩子考出好成绩,父母们在孩子的学习上加紧了督促,并费尽心思用各种奖励激发孩子认真学习。

奖励孩子这件事,很多家长可能都做错了

奖励究竟有没有效果呢?

恰当的奖励,可以给孩子带来被肯定、被赏识的感觉,促进孩子行为的改善,但不当的奖励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问题。

2

不当的奖励会削弱学习的内部动机

将3个儿子送进斯坦福大学,被誉为斯坦福妈妈的陈美龄在接受采访时说,家长有10件事绝对不能做,其中一件就是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

奖励孩子这件事,很多家长可能都做错了

她说,对于礼品,孩子有需要的时候就买,不必以考试考好为由才送,因为这样容易养成孩子的功利心。

在短期内,物质奖励可能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物质奖励容易使孩子所有的努力都只以获得奖励为目的,而忘记自己的兴趣与初衷。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

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老人,他家门前有一个大院。老人很喜欢独处,享受安静。可是,有一天,一群踢球的孩子发现了这个院子,于是院子就变成了孩子们的足球场。老人很生气,想把这群孩子赶走,但无济于事,过一阵子孩子们还是会来这里踢球。终于有一天,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对孩子们说:“你们在这里踢球,我特别高兴,以后你们来的时候,每人可以领到一块钱作为奖励。”孩子们听了都很高兴,既能在这里踢球还能拿钱,真是好事啊,于是孩子们就天天来。几天后,老人对孩子们说:“我手头紧张啊,以后就每个人给五毛钱吧!”孩子们听了,有些不高兴,来踢球的兴致有些降低。又过了几天,老人对孩子们说:“实在不好意思啊,我没什么收入了,以后你们来踢球,我不能给你们钱了。”孩子们生气地说:“不给钱,谁还给你踢球啊?”于是,这群孩子再也不来老人的院子里踢球了,老人又重新过上了安静、不受打扰的日子。

这个故事表明,外部的物质奖励会削弱一个人做事的内在动机。一开始让孩子们感到快乐的是踢球这件事本身,他们愿意踢球纯粹是由于内心喜欢所驱使。

但当老人把“踢球”与“金钱”联系在一起后,孩子们做这件事的动机就由“单纯喜欢”变成了“受金钱所驱使”,内部动机就转变成了外部动机。

而一旦物质奖励停止,外部动机消失,孩子们就丧失了对踢球这一行为的最初兴趣,不愿意再继续踢球了。

心理学家李雪说:外驱力,也能驱动一个人,但它带来的感觉的是较劲、痛苦和内耗。靠外驱力支撑的人,能量难以持久,早晚会遭遇反噬。

孩子天生都是热爱学习的,对世界保持着一份纯真的好奇心,这就是学习的宝贵的内部动力,而当内部动力被外部动机替换,孩子“为了奖励”而学习,势必会最终降低孩子对学习本身的热情和主动性。

3

过于看重结果的奖励,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常常听到有些家长对孩子说:“等你期末考试得了双百,爸爸就奖励你一辆自行车。”

或者“你考试进了年级前50名,就给你500块钱。”

奖励孩子这件事,很多家长可能都做错了

如果奖励对孩子特别有诱惑力,他心里非常想得到,那么他可能会为了这个奖励而努力学习,但同时他也可能患得患失,无法全心投入学习,总担心万一自己失利怎么办,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考试结果。

心理学上将这种患得患失的状态称之为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钢索表演艺术家,以精彩而稳健的高超演技闻名。他从来没有出过事故,因此,当一次演技团要为重要的客人献技时,决定派他上场。瓦伦达知道这一次上场的重要性:全场都是美国知名的人物,这一次成功不仅仅将奠定自己在演技界的地位,还会给演技团带来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利益。

演出开始了,这一次他没有用保险绳。因为许多年以来他没有出过错误,他有100%的把握不会出错。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他刚刚走到钢索中间,仅仅做了两个难度并不大的动作之后,就从10米高的空中摔了下来,一命呜呼。

事后,他的妻子说:“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在出场前就这样不断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在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是想着走好钢丝这事的本身,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瓦伦达太想成功了,以至于不能专注于事情本身。如果他不去想这么多走钢索之外的事情,以他的经验和技能是不会出事的。

如果给孩子的奖励过于关注结果,反而会令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全心投入正在做的事情,奖励的效果也往往差强人意。

4

这样做,让奖励更有效

当然,奖励并非完全不能用,奖励的方式方法对了,也会促进孩子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行为。

1、奖励过程,而非结果

比起结果,我们可以更加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关注孩子的进步,向孩子传递我们的肯定和欣赏,并辅以合适的奖励。

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看到你学习很努力,把复习资料看了好几遍,还勾画出重点,进行自我测验,所以我要给你一个奖励。”

我们也可以跟孩子说:“你这周的口算出错率比上周进步了不少,看到你认真的样子,爸爸妈妈决定奖励你。”

当你把奖励和孩子努力、认真的过程联系起来,孩子就会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在行为上也会表现出更多你希望的品质,因为在孩子的内心,他总是希望父母以自己为傲的。

2、变固定奖励为惊喜奖励

有个妈妈分享说,因为孩子数学成绩不好,她和孩子约定,只要孩子每周完成数学作业,就奖励孩子吃一次麦当劳。

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孩子为了得到奖励,每天都确实好好完成作业,于是她就每周带孩子吃一次麦当劳。

连续吃了三周之后,孩子学习数学的热情开始下降,每天都要妈妈催促着才完成作业,这让妈妈很困惑。

当最初的奖励对孩子失去吸引力时,这种固定的奖励就不再能帮助孩子维持学习的劲头,除非又有新的有吸引力的奖励出现。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对小白鼠的实验中发现,如果每隔20秒就对白鼠强化一次,在强化后,白鼠的反应就会停顿,然后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达到高峰,说明小白鼠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白鼠的行为效率趋势就如同扇贝一样,心理学上称之为扇贝效应。

妈妈给孩子吃麦当劳的固定流程让孩子产生了扇贝效应,孩子在得到想要的奖励后,就没有心思再继续学习了。

可以用不定期间隔强化的方式来实施奖励,会让孩子有惊喜的感觉,会更有效果。

比如,妈妈在看到孩子数学作业完成得好,数学有进步之后,带孩子去吃喜欢的麦当劳,而不是把奖励变成一个固定动作。

3、可以让奖励成为一件有趣的事

曾看到一则新闻,广东汕尾的一所学校,在期末考试过后,发给学生的奖品是几斤猪肉。一等奖的学生每人3斤猪肉,二、三等奖的学生每人2斤猪肉。教学成绩优秀的老师,每人奖励一个猪蹄,寓意金榜题名。

一般来说学校的奖励都是文具、书本或者现金,这所学校奖励猪肉的做法可谓别出心裁,孩子们很开心,家长也觉得很接地气,想想回到家里全家人一起吃肉的时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多么自豪的感觉。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奖励也可以变得有趣一点。可以和孩子协商,大家一起头脑风暴,共同想出一个特别的或者好玩的奖励。

我有个朋友家,对孩子的奖励是让孩子做一天“国王”,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达到了预先的目标,那么,在这一天里孩子可以享受国王的待遇,安排家庭的一切事务,比如他可以叫妈妈陪他做他喜欢的任何事情,或者他也可以安排全家外出,尽情玩一天。

奖励,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付出就会有回报。同时,奖励也可以成为全家交流,增强亲子联结的一种方式。

4、对于奖励,父母必须信守承诺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当父母向孩子许诺一项奖励后,一定要兑现承诺,这样才能维护亲子之间的信任,也会增加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英国一位父亲两年前向女儿承诺,她在毕业考试中每拿到一个A,就给100英镑(约合人民币878元)作为奖励。

今年女儿16岁,在毕业考试中居然14门课程都获得了A,破了学校的成绩纪录,这让父亲骄傲极了。然而,父亲也惊讶地发现自己欠了女儿1400英镑(约合人民币1.23万元)。

奖励孩子这件事,很多家长可能都做错了

虽然父女将这个许诺当成玩笑,但许多朋友知道这件事后,都提醒父亲兑现承诺。

父母诚然有时候也很不容易,但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尽量做到,即使有特殊困难,也一定要跟孩子讲清楚。

说到底,奖励只是一种手段,用来对孩子因势利导,激发孩子从自己的努力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

我们对孩子的关爱和用心,欣赏和鼓励,启发和引导,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树立对学习内在的兴趣和信心,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情,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End-

文 | 冬平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