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俊天資聰明,在北街高等小學校畢業後,於 1918年 6月就讀於成都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1919年 9月被批准去法國,10月 10日到達巴黎,在勤工儉學辦事。灌縣籍的任俊、羅蘭,樂輯熙和胡琰,都畢業於北街高等小學校,畢業後參加省上的留法預備學校考試,並順利通過,出國時年方二十,稱得上是一時才俊。

文/王克明

老灌縣故事丨開放的都江堰:灌縣勤工儉學四學子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中華大地迎來民主自由曙光。然而這曙光如同曇花一現,革命志士鮮血尚未晾乾,野心家袁世凱便篡奪革命成果,愛新覺羅王朝被“袁姓洪憲王朝”所替代。

袁世凱費盡心思當上皇帝,但他只在“洪憲”皇帝寶座上坐了 83天,就在全國人民的責罵聲討中滾下了“寶座”,最後在衆叛親離和羞辱中離開了人世。

此時的中國該向何處去?一時間成爲全國人民的敏感話題。

留法勤工儉學會

全國有志之士都在爲中國未來尋求最佳方案的時候,以吳玉章、蔡元培、李石曾、吳稚暉爲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他們認爲中國的積垢在於清王朝閉關鎖國、夜郎自大。要救中國只有走出國門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走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道路。正在這時,法國的工業革命,使紡織、印染、化工、機械製造等工業項目興旺發達,大批工廠應運而生,法國因而成爲歐洲乃至世界的經濟強國。

1912年,李石曾、吳玉章、吳稚暉、張繼等在北京發起組織“留法儉學會”,研究如何從法國工業革命中尋找救中國的答案。當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力贊此事。儉學會在北京成立留法預備學校,送 80多人赴法儉學,1914年受袁世凱政府的阻止,被迫停辦。以後李石曾等在巴黎華工中試驗工餘求學。經過多次與法國政府協商,1915年終於達成協議。“留法儉學會”更名爲“留法勤工儉學會”,協議商定由中法兩國共同出資,在里昂籌建中法大學,作爲留法學生就讀基地。法國政府同意以巴黎和里昂兩地爲中國勤工儉學定點城市,爲中國學生勤工儉學提供方便。協議生效後,留法勤工儉學會在巴黎設立辦事處,辦理有關留學生事宜。

老灌縣故事丨開放的都江堰:灌縣勤工儉學四學子

旅歐共產小組

供圖:成都市檔案館

1916年 3月,巴黎華工學校成立,蔡元培等人親自講授課程。

四川省勤工儉學分會成立於 1918年 4月,地點在成都爵版街志誠政法學校,並設立留法預備學校,吳玉章任校長,學制半年,結業後由勤工儉學會組織去法國勤工儉學。

灌縣四學子

在科學救國理念的洗禮下,1919年勤工儉學會共資助派遣川籍學生62人,著名的共產黨員鄧小平、陳毅、趙世炎、劉伯堅、冉均、劉子華等也在其中。

這些學生先後在預備學校培訓學習,結業後於 1919年 6月和 10月分乘兩船,從上海去法國。這兩條船上有灌縣籍的任俊、羅蘭、樂輯熙和胡琰四學子。

到了法國,勤工儉學辦事處接待這些來自中國的學生,並儘可能做好安排,但讀書和就業還需要等待安排。因爲,即使是當時的法國,也有不少週期性失業工人,資本家開設工廠要首先解決本國人就業,只有那些骯髒勞累的、法國人不願乾的職業纔會僱傭外來的廉價勞動力。辦事處是民間資助辦起來的,經費有限,只能爲初來的留學生提供帳篷住宿和必需的生活補助,一旦有了工作,就需要自找住處,自謀生活。留學生所幹工作工資很低,大多數學生只能住在類似中國“雞毛店”的小店裏。法國的冬天特別冷,夏天又特別熱,對於來自天府之國的學生,無疑是極大考驗。劉子華先生曾用“冬如冰刀,夏如火劍”來形容所處的環境,這是再恰當不過的了。“雞毛店”也有暖氣設備,但使用它要另外付費,留學生沒有錢,只能乾熬。留學生生活很苦,一般只能喫大餅、油條,穿着更是困難,舊了、破了自己縫縫補補,有時也撿別人丟棄的衣服。巴黎人譏笑留學生是“東方流浪漢”。留學生們就這樣艱難完成學業,走出人生第一步。

灌縣四學子和他們的悲慘人生

灌縣籍的任俊、羅蘭,樂輯熙和胡琰,都畢業於北街高等小學校,畢業後參加省上的留法預備學校考試,並順利通過,出國時年方二十,稱得上是一時才俊。他們在法國工讀多則六年,少則兩年,歸國後卻壯志難酬,除胡琰無法瞭解行蹤外,大都英年早逝。

任俊

任俊,字宗海,聚源鄉人。是宦門子弟,其父任金浩,是前清武官,光緒末年調任福建省興化府都司,在赴任途中染病不治而死,遺下孤兒寡母靠遺留積蓄度日。任俊天資聰明,在北街高等小學校畢業後,於 1918年 6月就讀於成都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1919年 9月被批准去法國,10月 10日到達巴黎,在勤工儉學辦事

老灌縣故事丨開放的都江堰:灌縣勤工儉學四學子

任俊護照,1926年3月3日

供圖:都江堰市檔案館

處安排下,住在臨時搭建的布棚內等待分配。任俊還算幸運的,不到一個月,就被分配到法國東部城市裏昂中法大學化學系就讀,在那裏工讀六年。

1926年任俊學成歸國。那時苦難的中國遍地烽煙,哀鴻遍野,執政當局走馬燈式更換,都忙着撈錢撈權,沒有人關心中國的未來,更沒有人關心遊子的願望。

任俊報國無門,但仍然是滿腔熱情,希望用自己所學知識報效國家,回報鄉里。他變賣田產,多方集資,在灌縣白沙鄉石廠灣辦起灌縣第一座水泥廠,沒有設備就自己製造,居然生產出貨真價實的水泥。可是,洋水泥難敵土石灰,最先進的建材無人賞識,工廠經營困難。後來,任俊又在聚源鄉辦起了化工廠,生產硫酸和鹽酸,產品銷路同樣困難,化工廠遭到了與水泥廠一樣的命運。

任俊科學救國的夢破滅了,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好再次遠渡重洋,尋求生存之路。在留法同學的幫助下,他去了新加坡,在愛國華僑陳嘉庚的集美橡膠廠找到了他學以致用的工作,從事橡膠的研發和生產。

1929年國內形勢發生很大變化,此時任俊的留法同學孫卓章,向四川省政府舉薦任俊擔任四川省成都高等師範學校校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兼教務長,獲得批准。任俊受聘歸國,擔任新職。

正當任俊大展才華,力圖實現教育救國理念之際。1932年,軍閥劉文輝與田頌堯之間爆發省門大戰。正所謂“神仙打仗,凡人遭殃”,戰爭殃及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學校不但損失嚴重,更引起內部各派勢力爭鬥,學校無法正常行課,任俊憤而辭職。回鄉後,任俊應鄉人之請先後擔任灌縣初級中學校長、聚源鄉鄉長等職。1947年 8月任俊辭世,終年 48歲。

羅蘭

羅蘭,字克舟,志誠鄉永豐村(今永豐街道辦)人,家道小康。羅蘭天資聰穎,好讀書,與人交流推心置腹,與任俊,樂輯熙爲同窗好友。留法勤工儉學分會成立,他同任俊一起進入留法預備學校,以優異成績結業,獲得留法勤工儉學資格。1919年6月2日,他告別家人,從成都出發到達上海,乘船去巴黎。在巴黎作短暫的休整與準備,在留法勤工儉學會的安排下,去法國的里昂,順利進入中法大學。

羅蘭性格內向,除讀書之外,厭聞其他。其時在法國各種思潮泛起: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共產主義等風起雲湧,爭辯不休。蘇聯十月革命帶來無產階級革命思潮,布爾什維克在留法學生中引起極大的反響。羅蘭只是認真讀書、潛心學習先進科學,希望以自己所學回報國家。

1921年,中法大學學生分裂爲兩大陣營,代表國民黨利益的中法大學校長吳稚暉,同里昂市長赫里歐相勾結,勒令一些布爾什維克革命學生退學,遣送回國。這一舉措,引起羅蘭極大反感,他以公開退學表示抗議,隨即去新加坡、馬來西亞佛寺學佛,以求解脫。後來又去印度一家寺院,潛心研究佛理。1924年 7月輾轉回到家鄉,變賣家產,修葺般若寺,隨即剃度出家爲僧。1926年冬,身心疲憊的羅蘭,鬱郁而歿。27歲英才,生不逢時,死於寺廟。

樂輯熙

另一位去法的留學生樂輯熙,中興鎮人,家道小康。1920年留法,在巴黎一所染織學校學染織。

巴黎在當時是世界染織中心,很有名氣。樂輯熙在那裏工讀近八年,可說是學有所成。1928年學成歸國,以滿腔熱情在成都辦起一家染織廠,初期事業興旺,如日中天,爲同行所推崇。不幸,由於軍閥混戰,染織廠損失慘重,後又爲人所欺,血本無歸。1930年,飽受煎熬的樂輯熙抱病含恨而歿,終年 30歲。

胡琰

據華法教育會資料統計,1919年去法勤工儉學留學的川籍生爲62人,但實際從上海乘船去法的只有 61人,少 1人。幾十年後,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學者張至舉從事勤工儉學研究項目多年,力盡所能傾力查找。但由於事隔多年,資料殘缺,當事人大都失散,多年來,多方查找,杳無結果。20世紀 80年代中期,至舉君囑我代爲尋覓,以完盛舉。後來,我在拜訪教育界資深學者、原灌縣北街小學老師帥淨民老先生時談起此事。帥先生是個熱心的忠厚長者,他從塵封已久的記憶中找到答案,帥先生說:“缺少的這名就是胡琰,也是北街高等小學堂畢業生,是我的學生。”

胡琰,字公琬,祖籍浙江,父胡××,光緒年間來灌縣政府任職,辛亥革命後離開任所,1914年去世。胡琰天性聰明,善與人交往,成績優秀。父死後家境貧寒,同學師友資助他完成學業。胡琰與任俊、羅蘭是同窗好友,意氣相投,他去法費用也是他們資助的。

胡琰是1919年從成都出發,10月10日到達上海,在等待登船時失蹤,此後再無任何消息。關於胡琰在上海失蹤之事,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他在上海無意中遇上在黃郛手下做官的殷汝耕,殷汝耕與胡琰家有親戚關係,見胡琰一表人才,談吐不俗,就收留了他在上海安排就業,中斷了出國求學之路。據說,胡琰後來還做了不小的官,不過無從稽考,只好姑妄言之。

老灌縣故事丨開放的都江堰:灌縣勤工儉學四學子

灌縣是中國內陸邊沿地方,四學子在那個年代能夠走出四川,也算得上是鳳毛麟角。能遠涉重洋,在歐洲法國留學,實在是破天荒大事。可是,不幸的是他們空有大志,卻生不逢時,英年早逝。壯志難酬,時也!命也!

深沉的歷史責問,是題,也是問。

老灌縣故事丨開放的都江堰:灌縣勤工儉學四學子

本文摘自《開放的都江堰》一書。

該書由四川省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是都江堰市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系列文獻叢書之一,由都江堰市檔案館編輯,主編王克明。該書見證了千年來都江堰與世界的滄海桑田,從716年(唐開元四年)第一位到都江堰的印度高僧阿世多尊者,今天的奧運冠軍到到我們的三項世界遺產。該書記錄了都江堰的每一次成長,見證了都江堰走向世界的每一步臺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