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个人还是官方,都对未来人口老龄化前景下的中国养老问题,非常担忧。

不过,也有很多朋友在评论中表达不满,说我们只是在贩卖焦虑,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说起来真冤,我们从2011年开始,让一直坚持给普通家庭做理财规划,让大家学习把焦虑具像化,并且以终为始地规划自己的财务。在我看来,这是最好的对抗焦虑的方式。

可是,坦白说,外部环境(政策、行业等)虽然存在问题,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对抗。

摸底年金保险

我们从最近的一则新闻说起。

深度长文:解决养老焦虑,这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案(每个人都该看)

这样一则行业新闻,普通人应该不太会留意。

今年开年,很多保险公司开始大力推销年金保险。

年金保险并不是一个新产品。客户可以选择趸缴(即一次性缴付所有的保费)也可以选择期缴(每年缴),缴纳一定年期的保费后进入积累期(可能是5年);然后约定在某年某一天起,进入年金的给付期,保险公司或者销售年金保险的金融机构,按照固定、有规律的方式给投保人返还现金(返还的资金都是从已缴保费及保费产生的投资收益中来的)。

某年开始,每年一直给钱,这种方式有点像养老金。

当银保监会发布134号文,让“万能险”退出保险的主舞台后,年金保险成为了各保险公司的产品主角之一。

同时,由于近几年人口老龄化的话题受到关注,年金保险甚至分担了社保基金养老负担的重任,也受到一些投保人的追捧。

但为什么银保监会要摸底年金保险呢?出现了什么隐患?

据报道——

深度长文:解决养老焦虑,这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案(每个人都该看)

所谓“利差损”,指的是,由于银行支付给客户的利息与保险公司实际投资回报之前产生不当差异,进而可能造成保险公司的损失,影响其偿付能力。

可以看出,在现在投资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提高预定利率,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担忧:你如果偿付能力不足,肯定会影响投保人利益啊,我们监管部门还要接管,这怎么行呢?必须马上介入。

其实,保险公司也挺冤的:我怎么左右不是人呢?

2018年10月,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就在国际养老金监督官组织全球养老金论坛上说过,中国养老金的体系结构还不够平衡,公共养老金在目前的阶段还是占绝对主导,所占比重过高,而市场化的职业和个人养老金发展还很不充分等问题也逐步暴露。“银行业、保险业是中国养老金市场的骨干力量。”

保险业是养老金市场上的骨干,非常重要,但是政府的监管又很严,不能越雷池半步。

客户也不太买账哦,今年的开门红跟往年比更惨淡一些,很多朋友都很谨慎了,算一算,实在不划算,也不买了。

保险公司的小心思

我们以最近热销的几个产品为例做一个分析。

比如说某公司的年金产品,缴费阶段是趸缴(即一次性缴付所有的保费),而且承诺在年金积累期——大概5年时间内,给予保证的大概4%多一点的回报率。(这个回报率在前几年,很多货币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都可以达到,不过近期利率环境不好,这个回报率算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了。)

5年后,被保险人可以选择一次性把账户里的余额全部拿出来,或者转化成一个每年给付的年金。

如果选择转化成年金,每年能拿多少,不同年龄的被保险人数额都是不同的,这要经过精算师复杂的计算。但每个人拿的这个数额,在开始转化成年金给付的那一刻就定下来了,每年的金额都是一样的。

我这里简单说一下基本原则,就是根据每个人的剩余生存平均年龄和账户金额来计算。

比如说中国男性的平均生存年龄是78岁,那么一个40岁的男性,平均还能领38年,根据开始给付时账户里连本带利的余额,还要考虑未来账户投资还能有一定收益的情况下,需要足够支付38年,这样来算每年能领多少。

这个计算公式涉及到被保险人的年龄、人的平均余命和之后的利率环境,其中最含糊的是利率因素。虽然这款产品在积累期承诺了保证收益利率是4%,但在给付开始后,这个转化过程中所内含的利率会调得比较低,比积累期低得多,甚至可能只采用定期收益,相当于这笔钱未来38年里的回报跟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差不多。

另一间大公司推出的年金保险是期缴的,连缴5年,从第7年开始每年就可以拿到一笔保额35%的返还。但是仔细算一下,这笔年金的回报比前一个产品还低,只有2%以下。

为什么保险公司要在现在的投资环境下,提高积累期的公布利率?

经济下行,也意味着金融机构会遭遇融资困难,为了吸收资金,金融机构往往会在短期内提高所谓的公布利率。

不要以为这是好事,其实背后隐伏着深刻的危机——

经济形势不好,造成投资回报受限,等于背负了巨大的偿付压力;而且根据监管制度,这种固定回报率的产品资金,又不能投资在高风险领域,没有高风险,就没有了高回报。

如果金融机构投资收益不能达到承诺收益,就会造成利差损;利差损如果越来越大,金融机构承受不了,就可能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情况,最终伤害到投保人的利益。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保险公司喜欢用“保本”利率做卖点,真相是:所谓的保本利率只是表面文章。

“保本”不保本?

为什么保险公司拿“保本”作销售的噱头?他们不懂金融吗?不知道这战胜不了通胀吗?

不是的。这是在迎合用户“保本”的心理——

以储备养老金为目标的客户们,一听到风险,就心惊肉跳。内地金融机构多年来对保本保息产品的渲染,让投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得更加脆弱。比如本来在一个长期储蓄计划里准备存20年钱,结果第一第二年出现了亏损,投资者马上去投诉,监管机构就来查处,金融机构就变得更小心翼翼……

其实,过于强调“保本”概念,我感觉这是扭曲了年金的本意,而且有误导的嫌疑。

对养老而言,确实需要“年金”这样的给付形式。

但对养老金准备来说,光靠“保本”,一定满足不了有品质的养老生活要求,因为战胜不了通胀。这是一个已经被先进国家经验证明了的、大家都必须知道的铁律。

你不学会承受一点风险,是不可能战胜通胀的。

如何战胜通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对保险机构来说,还是对投保人来说,固定收益的年金保险,都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发展的方向,恐怕还是要向先进地区学习。

从国际先进地区的经验来看,20世纪初,各国都在摸索建立养老制度,一开始也采用的是类似现在内地热销的年金保险的机制,而且也是这种固定收益固定返还的方式。过了十几二十年后,购买了这些产品的用户发现,这些固定收益、固定返还的年金根本没有办法战胜通胀,也就没有办法保证养老品质,于是在用户压力下,商家或者政府只能是提高固定收益率。但要保证这么高的固定收益率,对于销售产品的金融机构,或者提供服务的国家压力太大了。

于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养老开始探索从观念到手段的革命性改变,出现了变额年金制度,或者叫DC制,也就是确定供款制的养老金模式,以美国的401K、香港的强基金为代表,都是这种模式。

变额年金或者DC制年金特点是,在年金的积累期,回报是多少,取决于投保人或者参与计划人愿意承担的风险。

这个愿意,不完全是主观上的愿意,而是需要根据一些客观因素来评估投保人能够承受的风险,比如说投保人有没有投资经验,投资周期多长,现在年龄多大等等。在这个专业评估的基础上,再由投保人自行决定投资标的来提高收益。

说白了,就是把投资风险转移给了投保人。

保险公司或者政府不再承担风险,同时也把承担风险所获得的风险收益全部返还给了投保人或者参与计划人。

如果投保人选择承担高风险,自然有高回报。

有的被“安排惯了”的朋友会害怕,自己承受风险啊?怎么办啊?

风险真的这么可怕吗?

其实对于一个长期目标而言,只要我们不孤注一掷,比如说把所有身家全部投到比特币,或者全部投某一只股票,而是按照自己的长期目标规划,进行合理的配置,那么风险控制是相对容易的。

因为在一个中长期(10-15年)的经济发展周期里,全球经济一定是成长的。在这个基础上,适当地配置全球各类资产,就算每类资产都有风险,但平均来看风险对冲。整个计划虽不保本,却在时间维度上,对战胜通胀、控制风险有了极大的保障。

所以说,风险并不可怕,只要你学会控制风险。

如果你觉得学会控制风险太难太高深,那么我告诉你另一个思路——只要我们放眼的是长期的均衡回报,风险也就跟我们没有关系了,如果永远不肯承受风险,反倒最终承受最大的风险。

道理很简单,关键是你能不能战胜自己。

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自行承担风险,但是金融机构会为你提供投资平台,提供专业评估,提供产品筛选推荐,通过这些精密的测算,帮助你用有风险的方式去提高投资收益,战胜通胀。

养老还得靠自己

再回到先进地区的经验。

经过70年的实践,以美国401K计划、香港的强基金这类变额年金为代表的产品,已经占据了这些地区养老金产品市场的70~80%的份额,即使在金融海啸发生的2008年,401K计划也没发生崩盘,可见变额年金制是能经受得起市场考验的。

这个基于全球的经济成长,通过合理配置各类资产,长期投资,最终战胜通胀的投资理念,我认为是目前解决养老焦虑的唯一方案。

我们虽然不是在美国、香港,同样可以做相当于变额年金制的资产配置。

方法总是有的,但还是那句话:

目前最迫切需要突破的是理财者的心理。

理财者,要抛弃把年金当成“保本”定期储蓄的心理;要愿意去面对风险、学习财务分析、加强承受短期亏损的耐受力,放眼长期回报,才能让“年金”制度变成补充解决养老问题的利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