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些化石記錄,既敘述了地球上不同生命類羣普遍的演化歷程,更顯示了有着中國地域性特徵的生物環境,在展覽中就包括胡氏貴州龍、中華金龍魚、遼西鄂爾多斯龜等的中國特有的化石(及模型),共同融入中國在億萬年前的生態環境與生命進化之路。本次展覽中,還能看到同樣在雲南志留紀地層發現的最早的有頜類魚化石——初始全頜魚,以及在內蒙古發現的第一批從海洋登上陸地的四足動物模型,還有在貴州等地發現的侏羅紀恐龍化石和模型。

身邊 | 帶娃必去!這個暑假,寧波博物館有場重量級的自然科普展身邊 | 帶娃必去!這個暑假,寧波博物館有場重量級的自然科普展

圖爲恐龍模型、骨架。

今年度的寧波(鄞州)博物館暑期大片《我從海洋來—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自然科普展將於6日正式“上映”。

此次展覽由寧波(鄞州)博物館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主辦,展出了146件(套)化石、模型,時間跨度從寒武紀到第四紀。

中國化石,講述地球故事

走進展廳,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架高達13米,垂頸俯視的合川馬門溪龍骨架模型,它是中國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

世界上第一條魚、第一條脊椎、第一個下巴、第一隻爬行動物、第一批哺乳動物……在漫長的歲月中,科學家們從上古遺留的數量龐大的化石、遺蹟中,進行研究演繹,才能拼湊出地球多樣化生命出現、繁衍、壯大的絢爛圖景。

《我從海洋來——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分爲五大篇章,回溯了從海洋到陸地、天空,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動物乃至人類的龐大而美麗的生命之旅。

身邊 | 帶娃必去!這個暑假,寧波博物館有場重量級的自然科普展

圖爲恐龍模型、骨架。

這些化石記錄,既敘述了地球上不同生命類羣普遍的演化歷程,更顯示了有着中國地域性特徵的生物環境,在展覽中就包括胡氏貴州龍、中華金龍魚、遼西鄂爾多斯龜等的中國特有的化石(及模型),共同融入中國在億萬年前的生態環境與生命進化之路。

身邊 | 帶娃必去!這個暑假,寧波博物館有場重量級的自然科普展

圖爲披毛犀(復原雕塑)。

如5億年前的雲南是一片淺海,在其中游曳着體長只有2、3釐米的小魚——海口魚,這種不起眼的小魚,在上世紀被中國考古學家發現,並證明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魚類,也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的代表。

本次展覽中,還能看到同樣在雲南志留紀地層發現的最早的有頜類魚化石——初始全頜魚,以及在內蒙古發現的第一批從海洋登上陸地的四足動物模型,還有在貴州等地發現的侏羅紀恐龍化石和模型。

妙趣橫生,探索生命奧祕

展覽有實物,有圖文,還打造了好幾個大型骨架模型和雕塑展區。既有龐大的安氏大脣犀、冬眠穴居山洞的洞熊、早期陸生脊椎動物水龍獸等各類動物完整的骨架,也有長着奇特的頭部脊冠和粗大牙齒的獵手鬼龍、喜歡羣居生活在湖邊的天山哈密翼龍、攻擊性很強的多棘沱江龍等各類恐龍的復原雕塑。這些骨架展現了那些動物的生命特徵,這些雕塑則復原了那些消失的物種曾經的輝煌。

身邊 | 帶娃必去!這個暑假,寧波博物館有場重量級的自然科普展

圖爲各種象骨架。

這些大型骨架和雕塑,有的會晃動身體,有的會發出聲音,高科技的運用,讓站在展廳的裏的人們,瞬間如同走進了電影《侏羅紀公園》中。

在展覽的結束部分,是一個多媒體演示,形象地演繹着人類從類人猿一步步進化而來的過程,在光影變幻中,一張張不同的臉清晰地浮現。而旁邊的牆上,是一排人類直立行走的進化身影。

身邊 | 帶娃必去!這個暑假,寧波博物館有場重量級的自然科普展

圖爲胡氏耀龍。

此外,在展覽期間,寧波(鄞州)博物館將面向未成年人推出“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科普課程以及兩場面向全體觀衆的自然科普講座。

整個展覽將持續到9月1日。

來源 | 鄞響客戶端

編輯 | 阿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