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鐵軍”第74軍組建於1937年9月的淞滬會戰火線上,彼時中日雙方鑑於增援部隊越來越多,各自都在擴編和整頓序列,軍事委員會將分頭開來上海戰場的王耀武第51師(原駐陝西)和俞濟時第58師(原駐湖北)合編爲第74軍,以黃埔一期俞濟時中將爲軍長(兼58師師長),同時還下轄雜牌部隊獨立第34旅,旅長羅啓疆,戰場序列劃歸羅卓英的第15集團軍指揮。

抗日鐵軍第74軍“三五部隊”的形成暨各部軍事主官變化

首任軍長俞濟時

羅卓英原任第19集團軍總司令,第15集團軍總司令陳誠升任淞滬戰場“左翼作戰軍”總指揮後,羅卓英火線接班,所遺職務由薛嶽接替,“土木系”老本第18軍也正式開到,陳誠的班底算是徹底就位了。

1937年11月,原德械第88師副師長馮聖法調任第58師師長,獨立第34旅調出,此時第74軍的序列是:軍長俞濟時,第51師師長王耀武(黃埔三期)、第58師師長馮聖法(黃埔一期),第74軍參加南京保衛戰,城破後撤往江北,折損頗重。這個時期網紅張靈甫任第51師305團團長,李天霞任第51師副師長兼153旅旅長,而第74軍後來的另外一個師第57師,正在師長施中誠的率領下隸屬李延年第2軍指揮。

抗日鐵軍第74軍“三五部隊”的形成暨各部軍事主官變化

王耀武

1938年武漢會戰期間,從河南撤出的第74軍劃歸第一兵團薛嶽指揮,佈防於江南南潯鐵路附近;在“萬家嶺大捷”中與第4軍、第66軍等部共同奮戰,一舉擊潰日寇第106師團,此間李天霞升爲防守廬山的第40師師長,暫時離開了第74軍系統,張靈甫接任旅長。而施中誠的第57師在李延年軍團長(升了)麾下駐防江北,並在田家鎮要塞防禦戰中表現非常出色。

直到1939年初,第57師才劃歸第74軍序列,這個甲種軍終於完成了三個師的編成。當年6月,軍長俞濟時興沖沖趕往廣西全州接任中國唯一的機械化軍第5軍軍長,已升爲副軍長的王耀武終於得以執掌這支部隊,此時的序列是:軍長王耀武,第51師李天霞、第58師馮聖法,第57師施中誠,“三五部隊”正式成名。

抗日鐵軍第74軍“三五部隊”的形成暨各部軍事主官變化

施中誠

按軍中慣例,三個師的別號分別是第51師爲“克成部隊”、第57師爲“天全部隊”、第58師爲“長泰部隊”。在打滿抗日全場的戰火中,第74軍多次重創日軍,成爲第六和第九戰區的救火隊員,並被軍事委員會遴選爲四個“攻擊軍”之一,換裝蘇械後轉由軍事委員會直轄,成爲江南國民黨軍隊的戰略機動力量,日軍畏之稱爲“虎之師”,其中第57師在上高戰役中因防守有功被授予“虎賁”稱號,全師佩帶虎賁臂章。

馮聖法中將1939年8月升任第86軍副軍長,黃埔四期的廖齡奇接任,第二次長沙會戰後廖齡奇被錯殺,張靈甫坐上了第58師師長的位子。施中誠中將1941年調升第100軍副軍長(後轉正),黃埔一期的餘程萬接任第57師師長,於是有了“8000虎賁守常德”。

抗日鐵軍第74軍“三五部隊”的形成暨各部軍事主官變化

馮聖法

1944年2月,王耀武升任第24集團軍總司令,被授予人事全權,卻聽從張靈甫的建議,沒有提拔副軍長李天霞接班,而是將第100軍軍長施中誠調回,再將李天霞忽悠爲第100軍軍長,終於讓李天霞第二次離開了74軍系統,與軍長擦肩而過。

一年後,張靈甫升任副軍長,隨即入陸大學習鍍金,1946年整編會議後,出任整編74師中將師長。三個師分別縮編爲整編第51旅、整編第57旅和整編第58旅,1947年覆滅於孟良崮戰役中。

抗日鐵軍第74軍“三五部隊”的形成暨各部軍事主官變化

張靈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