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隻“包子”捧走了小金人:來看看“奧斯卡”的中國元素

當地時間2月24日夜,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洛杉磯舉行。值得一提的是,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出生於重慶)執導的《包寶寶》(皮克斯出品)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這部僅有8分鐘的動畫電影,講述了一位年邁的中國媽媽,因兒子成年離家而鬱鬱寡歡,卻又意外地成爲了一隻“包子寶寶”(由包子變成的孩子)母親的故事。導演石之予解釋到,“包”字一語雙關,既是指中國美食“包子”,也是指父母心中的“寶”——孩子。《包寶寶》由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這是皮克斯第一部由女性執導的動畫短片,同時也是皮克斯第一部由華人執導的動畫短片。

幼年時隨家人移民多倫多——“移民”經歷便是她創作《包寶寶》的源泉。

石之予接受採訪時說,“媽媽作爲第一代移民,有着非常辛苦、非常孤獨的經歷。加之中國家長向來就對孩子過度溺愛,過度保護,許多家長在孩子長大後也不肯放手。”同時,她還提到,媽媽經常對她說“有時候,我真恨不得把你塞回我肚子裏去”。也正是因爲這種“放不開”的愛,纔有了影片中媽媽將包子寶寶吞進肚子裏的這一劇情。

爲了完美地呈現影片的細節,石之予的媽媽也加入了本部影片的製作,特效團隊將鏡頭聚焦在了她媽媽的手掌上一一記錄揉麪團、捏褶子、包包子的每一個動作,完美體現中國傳統元素。

從藝術形式而言,整部影片的結構脈絡有着明顯的中國“情節”,其敘事口吻、動畫形象也有着中國韻味。例如,全片沒有一句臺詞,但卻有着包子、太極等充滿濃濃中國味的意象;全片配樂也是採取的中國風曲調,由琵琶、古箏、竹笛等中國傳統民樂演奏。換言之,這部應該算是本屆“奧斯卡”入圍影片中將中國元素貫穿始終的典型作品之一。

除了中國元素滿滿的《包寶寶》,華裔導演劉冰執導的新作《滑板少年》也入圍了本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武漢造”的《衝破天際》也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據長江日報報道,《衝破天際》這部動畫片運用了相對簡約的插畫風格,以中國首批女宇航員的經歷爲背景,講述了華裔小女孩追尋“太空夢”的故事。《衝破天際》用其獨特的中國化形象和情節,打動了數十個國際大獎的評委,成爲首部正式提名奧斯卡獎的中國動畫作品。

在此之前,儘管中國製作的動畫曾多次入圍“奧斯卡”,但進入“五強”提名從未有過——《衝破天際》已是中國動漫人在奧斯卡上走得最遠的一次。雖然這部充滿中國元素作品沒有像《包寶寶》一樣捧回小金人,但也體現了“奧斯卡”組委會對於入圍影片“文化多元化”的考慮——換言之,“奧斯卡”不再是白人電影的“天下”。

“奧斯卡”組委會越來越重視“文化多元化”並非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他們不得不面對“收視率逐年下滑”的現實。據統計,“奧斯卡”頒獎典禮2018年的收視人數比2017年下降了670萬。

就像《尋夢環遊記》中那句廣爲人知的臺詞一樣

—— 當最後一個人忘了你,你就會真正地死去。

許多國外的影評人提到,部分觀衆不愛看奧斯卡,是因爲“很多年都是白人導演和他們的作品提名。”

爲了改變這一印象,奧斯卡今年的獲獎名單可謂是全球化最好的縮寫,由阿里巴巴影業聯合出品的《綠皮書》成最大贏家,獲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和原創劇本三大獎項。《波西米亞狂想曲》埃及裔演員拉米·馬雷克獲最佳男主角。《羅馬》獲最佳導演、最佳攝影和最佳外語片,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一人拿下最佳導演和最佳攝影。

文章開頭提到的石之予執導的《包寶寶》,也是由於在藝術層面上,奧斯卡越來越重視入圍影片“中國元素”的表現力。

從中國文化到中國資本,“中國元素”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奧斯卡”這一國際電影節上,中國文化正在憑藉其獨特的魅力影響着世界。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中國味包子”捧走小金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