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南宋詩人戴復古有詩云:“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而小暑從公曆7月7日或8日開始,到7月22日或23日結束。暑,表示炎熱,小暑爲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是還沒到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這時,江淮流域的梅雨季節即將結束,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則進入了多雨的季節,並會出現大暴雨、雷擊和冰雹。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六月節

熱也

就熱之中分爲大小

月初爲小

月中爲大

今則熱氣猶小也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

小暑·三候

【小暑一候:溫風至】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TREVOR POTTELBERG

唐人元稹詩《小暑六月節》中寫道“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至,極也,溫熱之風至此而極矣。小暑時節大地上不再有一絲涼風,所有的風中都帶着熱浪,如韓愈所言“如坐深甑(zèng)遭蒸炊”。

小暑亦正好趕上入伏,“小暑過,每日熱三分。”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ZUMA WIRE

不經意間,空氣中的溫度已經慢慢地往上爬了許多

“小暑之時,雨熱同季”。雨與小暑相依,暴雨也時常在小暑節氣光顧我國的大部分地區。

在我國北方,每年夏季往往會有幾場強降水。農諺說:“伏天的雨,鍋裏的米”,對我國大部分缺水地區來說,雨水往往都集中在夏季一兩個月,因此這一兩場關鍵的降水,不僅能緩解旱情,還有望贏得秋季的大豐收。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STEVE WEBB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JIM MOORE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JULIE MAYFENG

印度加爾各答街頭,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

小暑喜雨,文人研墨,閒來一記。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TERUO ARAYA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元稹《小暑六月節》

金代詩人龐鑄《喜夏》詩云:“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初薦枕,黃妳亦升堂。鳥語竹陰密,雨聲荷葉香。”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CHINAGARN KUNACHEVA

《憶王孫·夏詞》

【宋】李重元

風蒲獵獵小池塘, 過雨荷花滿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涼, 竹方牀,針線慵拈午夢長。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STEPHANIE LANE

菩薩蠻·迴文夏閨怨》

【宋】蘇軾

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

香汗薄衫涼,涼衫薄汗香。

手紅冰碗藕,藕碗冰紅手。

郎笑藕絲長,長絲藕笑郎。

傾盆大雨過後,旋即又是蒸騰萬物的熱烈天氣。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SARA C. HOTCHKISS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元稹《小暑六月節》

【小暑二候:蟋蟀居宇】

《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牀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LOUIS GAGNON

小暑天氣炎熱,蟋蟀就到牆根兒、屋檐下來涼快涼快。

【小暑三候:鷹始鷙】

鷹始鷙,《禮記》作鷹乃學習。鷙,兇猛也。殺氣未肅,鷙猛之鳥始習於擊,迎殺氣也。這個時候,鷹等猛禽帶着幼鳥飛出鳥巢,教幼鳥學習捕食的本領。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MARK BRIDGER

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元稹《小暑六月節》

《小暑》

魏榮冰

蟋蟀潛伏於老屋的牆根

婉轉的歌聲循六月而來

天氣溼熱,一所房子空空蕩蕩

心情在一個尾音裏急轉直下

蒼鷹揹負一片天空在飛

倏忽間向大地俯衝,在空曠的田野裏

掀起一陣遮天的煙塵

像人間正在發動的一場局部戰爭

一隻蟋蟀潛伏在百年老屋裏

一座百年老屋,潛伏在一隻鷹的眼裏

小暑·習俗

各地流傳着不少小暑時節的習俗。如“姑姑節”,此時正值農閒季節,農村婦女得閒要回孃家看父母;如“天貺節”,“貺”的意思是賜贈,即天賜之節。如“翻經節”,據說始於唐朝,寺院藏經在這一天要翻檢曝曬。

還有“曬衣節”,人們在這天要把衣服(書籍)拿出來晾曬,據說此日晾曬後,可以避免被蟲蛀。

作家丁立梅曾寫道:“一進入小暑,也就進入伏天了。我的鄉下,伏天有曬伏之習俗。家家加了鎖的箱籠,都打開了,裏面散發出樟腦丸特別的氣味。屋門口開始壯觀起來,花花綠綠的衣物,晾了一場。小孩子不顧炎熱,在那些衣物間穿行,像穿行於一條又一條色彩明豔的河。”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KENNY NGAI

澳門新美安住宅羣,過道上曬滿了衣物

小暑時節民間有喫黃鱔的習俗。“小暑黃鱔賽人蔘”,黃鱔生於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爲滋補味美。

相傳,在三國時期,“醫聖”華佗得罪了曹操,被打入死牢,他痛惜自己的一身醫術未能傳人,思忖着想把醫書交給自己的夫人。看管華佗的人敬仰華佗的醫術和樂善好施,便決定爲他做傳書人。不料走漏了風聲,傳書人被殺,書也被燒成灰燼。灰燼飛落到水田,恰被黃鱔喫了。由此,人們認爲黃鱔可以去除百病,免遭災難。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民間還有小暑喫藕的習俗。六、七月份,正是鮮藕上市時節,而食藕則以七月前期爲佳。嫩藕清脆甘美、爽潤可口,哪怕不加任何作料,直接入口,也堪稱佳品。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農諺說“小暑小禾黃”,小暑是一期稻作黃熟期。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GRANT DIXON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過去民間有“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大家圍在一起,並且還要嘗新酒。“喫新”乃“喫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小暑·消夏

小暑一來,拉開了盛夏的序幕。現代人的消夏方式,往往簡單、直接。

怒吹空調,暴食冷飲有之。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STEPHEN LEWIS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BOB KRIST

一路向海有之。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MARK THEISS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MOMENT RF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Stéphanie Kleimann

相較之下,古人的消夏之道顯得悠然自得,具有審美性。

清代喬遠炳的《夏日》詩說:“薰風慍解引新涼,小暑神清夏日長。……雪藕冰桃情自適,無煩珍重碧筒嘗。”所謂“情自適”,恰是在暑熱裏清涼的浮瓜沉李。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圖片:NIDAY PICTURE LIBRARY, ALAMY

池邊、橋畔、河岸瀕臨水面,氣溫要低些,是古人乘涼的好去處。楊萬里曾賦詩日:“小憩人家屋後池,綠揚輕風一絲絲。”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DON JOHNSTON_SU

坐在自家院中避暑納涼,也自有一番樂趣。白居易的《消暑》詩曰:“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爲室空。此時身在保,難更與人同。”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VALÉRIE LOIRET-BRUNISSEN

端坐院中,清風徐徐,心靜生涼。

《易經》中小暑的卦象爲“遁”,即退避、隱居,正如清代李漁所言:“應夏藏,閉門謝客。”所謂雲行都遺溼,獨山谷才進風涼。爲了躲避酷暑,“山居”便成了完美的選擇。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LUKE AVEIL

《山居》

【唐】顏仁鬱

柏樹松陰覆竹齋,罷燒藥竈縱高懷。

世間應少山間景,雲繞青松水繞階。

唐代張說有詩云“小暑夏弦應,徽音商管初。”相傳由南宋毛敏仲所創作的琴曲《山居吟》,琴曲雖短,但其音調蒼古恬靜,散板節奏清雅從容,讓聽者彷彿置身於山間。

小暑之夜,品一曲《山居吟》,避夏于山水之間。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攝影:CARLTON WARD

活在季節裏的人

才知道季節並非季節

在目光與月光的對視中

一些消失的事物如流星劃過

小暑 | 枕冷簟涼深院 無事小神仙

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版

《華夏地理》7月新刊現開通預售,

新刊搶先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