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記者 沈右榮北京報道

紫光集團正式大舉進軍內存芯片。

6月30日深夜11時許,紫光集團官宣,組建DRAM事業羣,委任刁石京爲DRAM事業羣董事長、高啓全爲CEO。

這在市場看來,紫光集團DRAM戰略正式起航,將進一步拓寬紫光集團在存儲器領域的相關佈局,深化和完善紫光集團“從芯到雲”產業鏈建設。

一直以來,全球超過90%的DRAM市場份額被三星、海力士、美光三家廠商佔據,紫光集團的慎重出擊,或將對全球DRAM市場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顯然,紫光集團進行內存芯片早已做足了功課,刁石京和高啓全均出身於集成電路及存儲領域,後者更是被業內稱之爲“臺灣存儲教父”。與此同時,紫光集團已在存儲器的設計製造領域有了一定積累,子公司西安紫光國芯已自主創新出全球首系列內嵌自檢測修復DRAM存儲器產品。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2015年以來,紫光集團旗下的紫光股份、紫光國微、紫光控股爲造中國芯頻頻進行大手筆資本運作。當年5月,紫光股份定增募資221億元 ,佈局IT基礎架構領域。當年11月,紫光國微籌劃800億元定增,進軍存儲芯片產業。此外,清華系還相繼籌劃230億元收購美國存儲巨頭美光科技、135億元收購臺灣兩家半島體公司。

近年來,清華系資本運作變陣,由收購轉向產業自主落地,長江存儲、合肥長鑫相繼進行自主設計製造。

業內分析人士稱,紫光集團此時大舉進軍內存芯片領域,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假以時日,有望打破行業寡頭格局。

加速佈局造中國芯

紫光集團加速國產芯片佈局可謂正當其時。

存儲芯片被譽爲電子系統的糧倉,是數據的載體,關乎數據的安全,重要性不言而喻。存儲芯片市場規模龐大,約佔半導體總體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

中國是第一大DRAM消費市場,中國大陸幾乎沒有自主產能。根據智研諮詢統計,去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額達3120億美元,其中存儲芯片爲1230億美元,同比增長1188.99%,佔集成電路進口總額的39%。中興、華爲事件更讓中國企業倍感中國芯的重要性。

不過,存儲芯片是一個技術、資本、人才密集型的產業,三者缺一一不可。目前來看,與紫光集團而言,似乎都已具備,紫光集團顯然也是有備而來。

分析人士稱,存儲芯片產品不同於大部分的消費類產品,品牌化程度低,差異化競爭較小,不同企業生產的產品技術指標基本相同,標準化程度較高,用戶粘性低。此外, DRAM 目前還在 1x、1y 水平, 有望在2020年進入1z 階段。此時進軍,將使得國內的技術與國際大廠的差距有望逐漸縮小。3D NAND 國際上目前通用的爲64層,目前,長江存儲已經實現32層,只有一代的差距。存儲芯片的難點在於IP和製造,DRAM的IP方面,由於DRAM領域發展已相對成熟,這給國內廠商繼續提高資本投入實現國產替代提供了機會,通過在更高的技術領域取得突破並奪取知識產權,從而獲得對下游廠商更強議價 能力。

國際大型廠商也看上了中國大陸市場。在半導體向國內轉移的趨勢下,國際大型廠商紛紛到大陸地區設廠或擴大國內建廠規模。數據顯示,預計2017年至2020年,全球投產的晶圓廠約62座,其中26座位於中國大陸。同時,中國高度重視將半導體產業,將其新技術研發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在人事方面,紫光集團早有安排。出任DRAM事業羣的董事長刁石京和CEO高啓全均在集成電路及存儲領域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和豐富的產業經驗。高啓全於2015年10月加入紫光集團,出任紫光集團全球執 行副總裁;2016年長江存儲成立後,擔任長江存儲的執行董事、代行董事長。加入紫光集團前,他在臺塑集團旗下的DRAM存儲器芯片公司任職,曾擔任南亞科技全球業務執行副總等高管職務,還曾擔任 華亞科技總經理、董事長等職務。

與此同時,紫光集團在存儲器的設計製造領域已有一定的技術沉澱。在DRAM領域,紫光集團旗下西安紫光國芯自主創新出全球首系列內嵌自檢測修復DRAM存儲器產品(ECC DRAM)。紫光集團藉助長江存儲和武漢新芯等平臺,聚集了大量的三維閃存和DRAM研發人員。目前,兩家公司研發人員接近2000人。

公開信息稱,長江存儲首期投入超240億美元,預計未來還將追加300億美元。

佈局芯片產業資本運作不斷

進軍芯片領域,紫光集團已有時日。不過,前期,更多是採取的資本運作途徑。

紫光集團旗下有三家A股公司紫光股份、紫光國微、紫光學大及一家港股公司紫光控股,市場上稱之爲清華系。近年來,清華系頻頻祭出大手筆,除紫光學大外,其餘三家公司基本上圍繞芯片展開佈局。

2015年5月,紫光股份籌劃定增,募資225億元用於收購香港華三51%股權、紫光數碼44%股權、紫光軟件49%股權三家公司,同時建設雲計算機研究實驗室暨大數據協同中心及補充公司流動資金及償還銀 行借款。清華系林芝清創、紫光通信、健坤愛清、同方計算機合計出資166億元參與認購。

香港華三擁有完備的路由器、以太網交換機、無線、網絡安全、服務器、存儲、IT管理系統、雲管理平臺等產品系 列,後續整合計劃包括承接惠普在中國大陸服務器及存儲器銷售業務、技術服務業務和收購天津惠普100%股權、收購昆海軟件100%股權等。這一定增方案於2016年5月5日實施,最終募資221億元。

半年後,紫光國微(時名同方國芯)推出了更大規模的定增方案,擬募資800億元,創造了A股歷史第二大規模再融資。按照規劃,600億元投入存儲芯片工廠,37.9億元用於收購臺灣封測廠商力成25%股 權,162億元用於收購芯片產業鏈上下游的公司。受再融資新規影響,這一募資方案被迫終止。

2015年,紫光集團計劃以230億元收購美國存儲巨頭美光科技未果。當年10月,紫光又擬以38億美元收購西部數據15%股權,並通過西部數據以190億美元收購閃存存儲解決方案全球領軍者閃迪。遺憾的是,由於美 國海外投資委員會介入審查,收購未能完成。

同樣是在2015年,紫光集團宣佈擬出資6億美元收購力成科技約25%股權。當年12月,又宣佈分別出資111.33億元、23.94億元收購臺灣矽品精密24.9%股權、南茂科技25%股權,併成爲臺灣矽品精密第一 大股東、臺灣南茂科技第二大股東。力成科技,在儲存芯片封測方面在臺灣處於龍頭老大地位,也是全球最大的存儲器封測廠。

整體而言,通過併購展訊和銳迪科,紫光集團成爲中國芯片龍頭企業。收購新華三集團51%股權,構建了紫光集團“從芯到雲”的產業鏈。入股矽品精密、南茂科技下屬公司,紫光進入封裝領域。依託長 江存儲等佈局存儲製造,紫光形成了較爲完整的IDM(垂直製造)集成電路巨頭的雛形。

不過,在集成電路產業鏈條上包括內存芯片等領域,紫光仍處於起步階段,距國際巨頭差距較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