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筒冒出濃濃煙氣,臭味撲鼻而來,蒼蠅四處橫飛……談起“垃圾焚燒”,不少人腦海裏會浮現這樣一個場景。然而在梅州市奇龍坑垃圾焚燒發電廠,記者看到的卻是另一幅景象。在羣山包圍、綠樹環繞之中,白灰色的建築顯得簡單而又明亮,清新的空氣、乾淨的道路,怎麼看也不像是堆積垃圾的地方。

探訪粵北首座垃圾焚燒發電廠:日“吞”千噸垃圾,年“吐”億度電力

這不禁讓人產生疑慮,焚燒發電是如何運作的?“燒”出的氣體如何處理?近日,記者來到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黃坑村,實地探訪已試運行80多天的粵北首座垃圾焚燒發電廠。

從400噸到900噸

生活垃圾年均增長31.25%

早上4時,天還朦朦亮,一輛輛滿載生活垃圾的運輸車已陸陸續續駛入奇龍坑垃圾焚燒發電廠。在垃圾焚燒發電廠的中控室內,工作人員的眼睛緊盯着實時監控,確保從垃圾倉、投料口到出渣口等各個環節有條不紊地運作。

探訪粵北首座垃圾焚燒發電廠:日“吞”千噸垃圾,年“吐”億度電力

900噸,是2018年梅州市城區(含梅江區和梅縣區)生活垃圾的日收運量;31.25%,是過去幾年需處理的生活垃圾年均收運量增長比例。“2014年至今,短短几年間,城區生活垃圾日收運量便增加了一倍多。”梅州市垃圾處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造成“垃圾增多”的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垃圾快速增加;二是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農村生活垃圾也被納入收運體系。數據顯示,目前,來自城區的垃圾日收運量約600噸,其餘300噸左右均來自於梅縣區鄉鎮區域。

在垃圾焚燒發電廠建成之前,梅州統一採用垃圾填埋的處理方式。奇龍坑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所在的這塊土地,便是原來梅州市奇龍坑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二期的項目選址。“填埋場首期就在離這不遠的地方。”記者往工作人員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見一個100多米高的擋壩立在山坡邊,用來防止垃圾流出造成坡面的崩塌。

梅州市奇龍坑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是當時梅州城區唯一的生活垃圾填埋處理場,負責梅州城區、梅縣新縣城、畬江工業園及時城鄉鎮的生活垃圾處理。首期工程於2011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按照原計劃,奇龍坑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首期和二期的填埋時間分別爲10年和15年。考慮到梅州市居民生活水平狀況,2013年人均日產生活垃圾量按1.0kg計算,2020年及以後人均日產生活垃圾量按1.2kg計算,結合梅州市城市化發展進程,2018年梅州城區生活垃圾日清運量達近千噸。因此,奇龍坑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的運行壽命也大幅度降低,即使有二期填埋場作爲備用,使用時間也剩下不到20年。

再過20年,人們又要去哪裏找地方填埋垃圾呢?顯然,靠傳統的填埋處理,已捉襟見肘。

爲避免陷入“垃圾圍城”的困境,2013年7月15日,梅州市政府常務會議批准實施梅州市環保能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在經過一系列立項、選址、環評、聽證等程序後,項目於2016年開始動工。2018年下半年,項目一期順利建成,並於同年12月3日進入試運行階段。

據瞭解,奇龍坑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佔地110畝,總投資額約4.3億元,設計總規模爲日處理生活垃圾1500噸。其中,已建成的一期佔地約80畝,主體工程包括垃圾焚燒發電生產線兩條、滲濾液處理站一座,日處理生活垃圾量約1000噸,預計每年可發電1.363億千瓦時。

從“鄰避”到“鄰利”

用“陽光操作”贏得公衆信任

奇龍坑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地處梅江區西陽鎮黃坑村。穿過項目廠區內的林蔭道,一幢灰白色調的大樓映入眼簾,高高的煙囪聳入雲端,外牆繪有一羣飛翔的小鳥,與藍天白雲相映襯。值得一提的是,奇龍坑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距離城區約10分鐘車程,周邊不足1公里範圍內,三四個村落星羅棋佈,居住着數萬人口。它已成爲與民爲鄰、和睦相處的典範。

雖然採用焚燒發電方式處理城市垃圾已成爲越來越多城市的選擇,但垃圾焚燒發電廠依然面臨諸多爭議,如在垃圾焚燒處理的技術、資金、“鄰避效應”等方面,尤其“鄰避效應”,一直都是行業內一道難解的題。

與大多數同類型項目相似,奇龍坑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在推進之時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挑戰。其中,民衆對項目的排斥和不理解成爲一大因素。當地不少村民願意忍受垃圾填埋場多年,是因爲他們認爲當垃圾填埋廠使用到一定程度後,便會轉移到其他地方處理垃圾。因此,當聽到政府要在此處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時,不少村民就坐不住了。

“最初我們也有去其他地方選址的意向,但是從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長期穩定性、技術性、環境可接受性等方面綜合分析,原來填埋場二期的用地比較符合標準。”梅州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說。

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建設勢在必行。如何讓羣衆的認識從“鄰避”轉化爲“鄰利”,成爲擺在政府案桌上的一個難題。

爲進一步消除羣衆的排斥心理,讓村民感受到項目發展帶來的效益,梅江區有關部門成立工作小組,幹部進村入戶,根據不同的意見和建議,細緻地做好羣衆工作,並組織村民到其他垃圾焚燒發電廠參觀。

要解決“鄰避”問題,還要建設“鄰利”設施。梅江區採用推進民生實事方式,幫助項目所在地修繕水利、修公路、通自來水管、建廣場和公園等,解決羣衆的合理訴求;設立相應的生態補償,按實際焚燒處置的生活垃圾量附加價格1元/噸,作爲雙黃村、申渡村的生態、公益事業發展資金。

事實證明,只有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尊重公衆知情權,建立政企立信、村企互動的合作共贏關係,才共同破解“鄰避效應”難題。

與此同時,“鄰避”到“鄰利”的轉化過程,也是垃圾焚燒發電技術不斷進步、建設運營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不僅焚燒技術需要不斷創新、提高,實現更好的反哺環境效益,也是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源動力。

在奇龍坑垃圾焚燒發電廠門口,豎立着一塊電子顯示屏,24小時在線顯示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氫、一氧化碳等實時數據,接受公衆監督。該項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煙氣排放監測數據與環保部門實時聯網,數據一旦超標,監管部門也會立即監測到。”

探訪粵北首座垃圾焚燒發電廠:日“吞”千噸垃圾,年“吐”億度電力

然而,想真正改變垃圾焚燒廠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印象,仍有很多工作要做。生活垃圾,是如何焚燒的?焚燒物怎麼處理?如何變廢爲寶?出於傳播“知識”的目的,該項目在建廠初期就設計了遊客觀摩的基礎設施。

在奇龍坑垃圾焚燒發電廠的主樓,專門設置了一個1000㎡多功能展示廳,將工廠風貌、垃圾焚燒知識、工廠生產過程、工人工作場景展示給遊客,不僅使遊客增加了對垃圾處理的瞭解,也讓遊客獲得瞭如何讓垃圾變廢爲寶的知識,使工廠成爲一座獨特的環保教育基地。項目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該環保教育基地不僅面向市民日常開放,還將被打造成爲梅州市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

從垃圾變成“寶貝”

實現環境、能源效益雙豐收

縱觀全國,乃至世界,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已成爲一種“風潮”。當前,世界共建成2000多座垃圾焚燒電廠,其中我國建成200多座。這之間,除了有力解決“垃圾圍城”的問題外,利用焚燒垃圾產生的熱量進行發電,也是其優勢所在,既產生了“環境效益”,又帶來了“能源效益”。

由於垃圾焚燒發電產生的“雙重效益”,焚燒發電正快速成爲生活垃圾處理的主導方向。據專業人士測算,垃圾中的二次能源如有機可燃物等,所含的熱值高,焚燒2噸垃圾產生的熱量大約相當於1噸煤。按照梅州城區每年35萬噸左右垃圾產生量來計算,其“能源效益”極爲可觀。

“現在焚燒垃圾的是1號爐,此刻爐內溫度高達850攝氏度以上。”項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1噸垃圾可發電450千瓦時左右,按照目前900多噸的日處理量,每天可發電43萬千瓦時,除去自用的14%,剩下大概37萬千瓦時可上網。“若每戶家庭每日用電5千瓦時,目前一天的發電量就可滿足7.4萬戶家庭的用電。”該負責人說。

“能源效益”可觀,那麼環境效益又如何?

據梅州市奇龍坑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當時引進相關企業來建設運營,就是看中了其先進的焚燒發電技術。目前,該項目採用的是在中國運用成熟的德國馬丁SITY2000逆推傾斜式爐排爐焚煷發電處理工藝和煙氣排放控制技術,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02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476.05噸、減少氮氧化物排量395.99噸。

關於“二噁英”的排放是大家最爲關心的。據瞭解,二噁英排放濃度將嚴格按歐盟2000標準控制在0.1ng TEQ/Nm3以下。“事實上,生活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二噁英,在85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完全燃燒條件下基本可被分解。”上述技術人員說。

“我家離垃圾填埋場不到一公里,以前到了夏天,垃圾產生的臭氣經常幾個小時都不消散,蚊子也多,都不敢出門散步。”梅江區西陽鎮申坑村村民饒先生是原奇龍坑垃圾填埋場一期附近的住戶,填埋場長期超負荷運轉產生的難聞氣味曾讓他和家人感到十分困擾。

清潔焚燒項目運行後,給饒先生和周邊村民的生活環境帶來的是“聞得到”的變化。“現在空氣質量好多了,家裏人在前坪乘涼、喫飯都可以。”饒先生說。

要將“無處安放”的垃圾“變廢爲寶”,除了要有過硬的焚燒發電技術,生活垃圾質量好壞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生活垃圾充分焚燒後有三大剩餘物:爐渣、飛灰、廢氣。“從試運營期間運送來的生活垃圾情況來看,梅州城區的垃圾質量較高,最後一般只有19%的爐渣。”該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

目前,該項目已試運行80多天,根據試運行一個多月來的情況統計,平均每天收運、實際(焚燒)處理的生活垃圾有900多噸。據介紹,下個月起,奇龍坑垃圾焚燒廠還要接受來自其他區域的部分生活垃圾,達到實際可處理約1000噸/天的標準。

■聚焦

垃圾焚燒發電如何運作?

日均千噸的垃圾如何被“變廢爲寶”?

記者在現場看到,垃圾運輸車進廠時都會進入一個密封通道。爲防止臭氣外溢,垃圾儲藏池會保持負壓狀態。每天,垃圾運輸車都要通過垃圾接收大廳將滿載的垃圾倒入貯坑內,並放置一個星期。工作人員與上萬噸垃圾間,只隔着一層玻璃,但卻聞不到任何異味。

探訪粵北首座垃圾焚燒發電廠:日“吞”千噸垃圾,年“吐”億度電力

據垃圾焚燒廠技術人員介紹,待垃圾脫水發酵後,有20%會則通過析出滲濾液,經過工藝處理後輸送至污水處理站進行處理,最終實現了滲濾液全回用、零排放;另一部分則通過垃圾吊車抓取至焚燒爐內,在高溫焚燒中產生的熱能轉化爲高溫蒸氣,推動渦輪機轉動,使發電機產生電能。

最後,充分焚燒後有三大剩餘物:爐渣經綜合利用,主要用以環保制磚;飛灰則經添加螯合劑將重金屬類進行固化,再加入水泥做成磚塊型,進行衛生填埋;廢氣經過脫氮、脫酸、除塵、去除二噁英等工藝處理,淨化達標後排放。

【來源】南方日報

【記者】黃思華

【作者】 黃思華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