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左传》第一篇就是《郑伯克段于鄢》。这可能是很多人了解春秋的第一个故事了。但是人们也往往太关注这个故事,反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这个重要的事情应该就是郑庄公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比曹操要早了800多年,同时也左右了当时华夏文明圈的整体政治局势。

【家庭纠纷】

关于《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这里简要介绍一下。

故事说的是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她在生郑庄公的时候难产,于是记恨上郑庄公。后来武姜又生下了叔段,是顺产。于是武姜喜欢叔段,希望叔段继承君位。

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是个乱世枭雄,精明的很。他没有同意武姜废长立幼的建议,坚持册立了郑庄公即位。

郑武公死后,武姜多次要求郑庄公赏赐册封叔段,郑庄公一一满足,但是后来还是发展到刀兵相见。郑庄公打跑了叔段,还囚禁了武姜,后来还上演了一出黄泉见母的好戏。

这个故事被历代读书人所津津乐道,而且很多人把这件事的原因归咎于武姜因难产对郑庄公的厌恶,但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其实这件事还有一个发生的背景,这个背景也和郑庄公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着密切关系。

【武公之略】

郑国最初并不在河南,而在陕西。当时周幽王在位,郑庄公的祖父郑桓公预料将有灾祸。于是通过贿赂,在河南得到十座城。并且让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带着国人迁徙过去。

只过去了几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郑桓公护驾而死。周平王即位,开启东周时代。这时候的郑国只有十座贿赂得来的城池,可以说非常弱小。

于是郑武公投靠周平王,而这时候的周平王被灭亡了西周的申国(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论证过灭西周者是南申国,位于河南南阳;另有观点认为是西申国。笔者认可并采用钱穆先生的说法。)所控制。于是郑武公与申国联姻,迎娶了武姜。他也凭借着申国的支持和自身的能力,短短几十年就把郑国打造成了一个中原大国,帮助郑庄公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可以说武公之略才是郑国崛起的关键,他几乎是白手起家,把郑国扩张成了当时的主要大国。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在这背后,还有着武姜身后申国的影子。

【周政交质】

周平王的王位,一座就是50年。这50年里沧海桑田,先是强大的申国迅速衰落。然后又是晋国陷入内战,开局时最弱小的郑国竟然成了唯一能控制周王室的诸侯了。

周平王晚年,随着晋国内战,退出了对王室的控制。周平王想要夺回自己的权利,掌控朝政,于是他开始启用王室传统的支持者虢国公。

郑庄公眼看着周王室有话语权的只剩下自己,他会让虢国也进来插一脚吗?更何况这明显是要削弱自己的权利,不符合自己的利益。

郑庄公开始向周王室施压,最后竟然达成了交换人质的条件,这在当时可是前所未有的,足以让周王室颜面扫地。

虽然,申国和晋国都相继退出了对周王室控制权的争夺,让郑国开始独霸周王室。但是申国还没有亡国,它在郑国的影响力是从郑国崛起就一直存在的。所以一方面,郑国强大了,但是另一方面,武姜开始从强大的郑国身上给申国攫取利益。也许这才是郑国产生“家庭矛盾”的背景。

【解决家庭纠纷】

等到了公元前722年,武姜和叔段终于发动了叛乱。叔段带兵前来,而武姜则密谋打开城门。谁知道郑庄公早有准备,打败了叔段,囚禁了武姜。

其实郑庄公早年的隐忍,首先是他继位时尚且年幼,对朝政掌控能力不足。其次就是武姜在郑国一直有着很强的政治话语权,这从她能劝说郑武公废长立幼就能看出来,一般人怎么有资格妄谈废立还不受惩处呢?再次就能够猜测,叔段作乱的背后,很可能有着申国的暗中支持。

为了打击武姜的政治影响力,郑庄公宣布“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彻底清除了申国在郑国的影响,打压了叔段的残余势力。而后他又挖通地道“黄泉见母”,算是全了他的孝名。

至于申国,在北方已经孤立无援,南方的小兄弟们则被楚国逐一消灭,其自身也在几十年后被楚国灭掉了。

虽然叔段作乱的事情传播的更广,对后世的影响更大,但是这在当时的郑国其实只能算是一件小事情,无论是与其他诸侯的关系,还是与周王室的恩怨,对于当时郑国来说,都更加重要一些。但是这些问题的光芒却被这个“家庭纠纷”给掩盖了。

【郑宋矛盾】

经过郑武公,郑庄公近50年的发展。郑国的扩张在地理范围上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这时候的郑国西面是周王室,北面是晋国,南面有申国,东面则是宋国和卫国。

周王室郑国一定不能攻打,南面的申国也不行,至于晋国正在内战,郑国打不进去。那么可以选择的就只有东面的宋国了,恰好郑国和宋卫都有矛盾。

公元前719年,宋国纠集了包括卫、陈、蔡、燕、鲁在内的多国联军,先后两次围攻郑国。都被郑国击退,随后郑国分化了陈国和鲁国,又联合了齐国。要攻击击宋国,这时候就差一个出兵的理由了。

中原诸国合纵连横的态势已经达成,郑国刚刚解决武姜,叔段带来的叛乱,紧接着就陷入到与宋国的纠纷,这时候郑庄公的小霸之路才刚刚开启。

【假托王命】

郑庄公联合了齐国,鲁国,想要攻打宋国。这时候大臣祭仲说:“宋国是公爵国,地位尊贵,我们出兵必须师出有名,不然就会被其他诸侯猜忌。”郑庄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决定去找当时的周王,讨要征讨宋国的命令,算是师出有名。

当时的周王是周桓王。周桓王因为受制于人,很厌恶郑庄公。周桓王没有给好脸色,于是郑庄公没有得到攻打宋国的命令。当他想要回国的时候,祭仲又说,“我们拿了周王例行的赏赐再走。”

等拿了周王的赏赐后,郑庄公回国路上就大肆宣传周王特意奖赏,命令他攻打宋国。结果沿途诸侯都相信了,郑庄公开始打着“奉天讨罪”的旗号联络诸侯,在公元前713年打败了宋国。

【王室反应】

虽然郑国最终也没能消灭宋国,但是作为带头联合诸侯,并作战胜利的一方,郑国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当时的中原霸主。但是这个消息对于周王室来说就不是那么有利了。

周桓王听到郑庄公假造自己的命令去控制诸侯,攻打宋国。这当然是对周王室权威的严重挑战,更是威胁到周王的地位。

随后就是周政进一步交恶,周桓王免去郑庄公左卿士职务,郑庄公则立即拒绝朝觐周桓王。最后双方终于在繻葛开战了。

公元前707年。周郑展开了繻葛之战。战争的结果是郑国获胜,周桓王中箭负伤。此战开启了诸侯击败王室的先河,周王室的权威一去不复返。周桓王临死时还念念不忘,留下遗言“若要复兴周朝,必先废除郑公。”

【总结】

每当我们谈起郑庄公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那句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以及这句话背后的兄弟相争和黄泉见母。但是这件事在当时的影响,远没有郑国与宋国或周王室的关系重要。

前者对当时来说,是郑庄公清除了申国在地方上残存的影响力,整合了郑国内部的势力,算是为后来对外扩张做出了准备。而后者则是决定了当时整个华夏的政治格局,开创了郑庄公春秋小霸的名望。对当时各个势力都有着全方位的影响。

这其中,对于周王室来说,郑庄公彻底的让周朝失去了复兴的希望,让国家彻底沦为失去政治中心的乱世时代。而郑国与宋国的关系则是齐桓公称霸以前,春秋前期的主要国际纠纷,是当时的时代主题。

在郑庄公在世的时候,中原各国还在合纵连横,互相对抗。至于晋国、楚国和秦国则在各自扩张,尚没有登上历史舞台。等到郑庄公死后,国际局势瞬间陷入彻底的混乱。外战内斗层出不穷,弑君篡位屡屡发生。直到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社会秩序才渐次稳定下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