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鬻拳认为楚文王杀死大臣,激起叛变,从而导致了楚国大败。但是楚文王固执己见的一面又表现出来,鬻拳怎么说都不听,执意要杀掉蔡侯。

一说起犯颜直谏,君臣相得。人们总会第一时间想起魏征和李世民,但是在历史上有个人却真正的在用生命进谏,最后也因进谏而死,魏征与他比起来,简直弱爆了。这个人就是鬻[yù]拳。

鬻拳是春秋早期,楚国宗室后裔。鬻拳所在的时代,正是楚国发家的上升期。当时的楚国国君楚文王就是与齐桓公、晋文公争霸的楚成王之父。

楚文王是一个武功赫赫的开拓之君,但是楚文王又有些昏庸霸道的性格特点,于是行事作为上需要臣子在旁查缺补漏。鬻拳就是时刻监督楚文王不要暴露昏庸本色的诸位大臣之一。

有一次,蔡国国君对楚文王说,息国的夫人美貌,配得上楚文王。蔡侯的话传到了息侯耳中,让息侯非常恼怒。

由于息侯与蔡国是军事同盟,息侯故意请楚国进攻息国,然后向蔡国求援。等蔡侯带领部队赶来,息侯突然倒戈相向,帮助楚文王活捉了蔡侯。

蔡侯被抓后,知道自己被息侯与楚文王算计,在楚文王面前破口大骂,激怒了楚文王。于是楚文王就要烹杀了蔡侯。

由于蔡侯是遵循同盟之约,前来助阵,并无过错。而此时的楚国也并非强大到无所顾忌,如果无故杀害一国国君,必定会招致诸侯们的声讨。杀死蔡侯不但没有什么好处,还会给楚国带来无尽的麻烦。

于是,看到问题症结的鬻拳觉得不能让楚文王杀死蔡侯,他立即出言阻止。但是楚文王固执己见的一面又表现出来,鬻拳怎么说都不听,执意要杀掉蔡侯。

鬻拳见进谏不成,一咬牙,直接拔刀,横架在楚文王的脖子上。说“我就算是跟你一起去死,也不能见楚国结怨于天下诸侯。”楚文王看鬻拳都玩上命了,也只好改口,决定放过蔡侯一命。

鬻拳达到了目的,把刀扔在了地上,跪下请罪。楚文王说:“我知道你是忠心为国,我不怪罪你。”

可是鬻拳却说,“冒犯君王的大罪,就算君王赦免,做臣子的又怎么敢宽恕自己?”话音刚落,鬻拳就拿起刀砍下自己的一只脚。忍着疼痛大声道“如果有臣子对君主无理,这就是下场!”

楚文王回过神后,连忙叫人给鬻拳诊治,并把鬻拳砍下的断足放入太庙供奉,用来警醒自己。同时,他也感念鬻拳的忠诚,命他掌管都城城防。

楚文王晚年,巴国进犯。权尹阎敖没有防备,丢失了权城。导致巴国军队长驱直入。楚文王非常恼怒,杀死了阎敖,出兵迎敌。

可就是因为楚文王杀死阎敖,所以阎敖的族人发动了叛乱,配合巴国军队打败了楚文王的大军。楚文王一路逃回国都,到城下见到了守城门的鬻拳。

鬻拳认为楚文王杀死大臣,激起叛变,从而导致了楚国大败。他说“这次大败损失了楚国的颜面,大王你必须灭了黄国才能进城。”

鬻拳拒绝打开城门,楚文王也没有办法,只能掉头再去攻打黄国。在打败黄国,回师的路上,楚文王病逝了。

鬻拳把楚文王的尸体接回来安葬,等楚文王的后事办完,鬻拳自言“自己两次冒犯君主,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于是鬻拳再断一足,随后自尽,随楚文王而去了。

鬻拳好像就是为给楚文王纠正错误而存在的一样,最后也因为犯颜直谏而选择了自尽,而楚文王也能够接受鬻拳的建议,虽然好像每次都是被迫,但是却从未怪罪鬻拳。这可能也是一种君臣相得吧。

《左传》对鬻拳的评价:““鬻拳可以说是爱护国君了,由于劝阻而自己使自己受刑,受了刑还不忘记使国君归于正道。”可以说评价是很高的。

而到了明朝却也有文人对鬻拳的行为深恶痛绝,并留下诗文“谏主如何敢用兵?谏主如何敢用兵?闭门不纳亦堪惊。若将此事称忠爱,乱贼纷纷尽借名。”直接把鬻拳与反贼等同。您觉得应该怎么评价鬻拳这个人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