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 (燕國)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爲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

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宗室召公於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最終使該地區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燕國建國以後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藉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進而在日後有了發展。

前323年,公孫衍發起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前314年,燕王噲禪讓於相邦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齊國、中山國趁機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齊國退兵後,燕人擁立在韓爲質的公子職,是爲燕昭王。昭王即位後禮賢下士,築黃金臺,各國士人“爭趨燕”。樂毅自趙國來,鄒衍自齊國來,劇辛自趙國來。

昭王“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爲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爲一時之強。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爲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70餘城,殺死齊閔王。齊地只剩餘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齊國即墨守將田單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齊國趁勢復國。

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後太子丹並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後荊軻刺殺秦王趙政 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藉口。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佔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滅於秦。

(都城)

薊城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宗室召公奭於燕國,都薊城(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是爲北京建都之始。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也空前繁榮起來。燕昭王時期,燕國的都城形成了“三都”體制,即薊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區竇店以西)和下都武陽城。除都城之外,燕國的一般城市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如襄平(燕遼東郡治所,在今遼寧省遼陽市舊城區)。薊城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宗室召公奭於燕國,都薊城(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是爲北京建都之始。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也空前繁榮起來。燕昭王時期,燕國的都城形成了“三都”體制,即薊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區竇店以西)和下都武陽城。除都城之外,燕國的一般城市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如襄平(燕遼東郡治所,在今遼寧省遼陽市舊城區)。

(諸侯)

燕昭王,姬姓名職,周召公三十八代孫。前311即位,在位32年。燕國在戰國七雄中比較弱小,屢次敗於齊國,燕昭王發誓報仇,他以重金求賢才,招到樂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趙,楚,韓,魏諸國大舉伐齊,大敗齊軍,陷齊城七十餘。燕昭王死於前279年。

(戰役)

函谷關之戰

函谷關之戰是前318年趙、楚、魏、韓、燕五國聯合進攻秦國的戰爭。

秦國的東向擴張和張儀的連橫策略,嚴重威脅到東方各國。二年,在齊、楚、燕、趙、韓等國支持下,魏王驅逐張儀,改用公孫衍爲相,行“合縱”之策。次年,在公孫衍的推動下,魏、趙、韓、燕、楚五國共推楚懷王爲縱長,組織聯軍進攻秦國。

聯軍因各有所圖,步調不一。楚、燕兩國暫時受秦威脅不大,態度消極。只有魏、趙、韓三國軍隊與秦軍交戰,被擊敗。聯軍向東撤退,至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同年,義渠乘五國攻秦之機,出兵襲擊秦國李帛。秦軍一支倉促迎戰,大敗於此。然而,這一戰並未影響全局。四年(前317年),秦遣庶長樗裏疾率軍出函谷關反擊韓、趙、魏三國聯軍,於修魚大敗聯軍,斬殺其主力韓軍8.2萬人。聯軍再敗退觀澤(今河南清豐南)。秦軍追至觀澤再敗韓軍,俘虜韓將鯪(一作鯁)申差。關東諸國大爲震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