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摸不着,但感覺得到

灼口綜合徵是指發生在口腔黏膜,以燒灼樣疼痛感覺爲主要表現的一組症狀。由於其最常發生在舌部,也稱爲舌灼痛、舌痛症、味覺異常症、舌感覺異常等。

難受,看不到 口腔,尤其是舌部的燒灼樣疼痛是其最常見的表現,有人形容“像喫了辣椒一樣”;也有人的感覺是口乾,或味覺不靈敏,或是嘴裏有發癢感、麻木感,刺痛感等;還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覺得嘴裏長期有異味,並無其他不適,但他也可能是得了灼口綜合徵。

無論患者嘴裏有哪種不適,患者自己或是醫生通過肉眼檢查,發現其口腔內狀況都是正常的,即使配合現代化的檢查手段,如驗血或拍片,都找不到任何異常。

時間,很漫長 灼口綜合徵的診斷標準目前在國際上尚未統一,但大致來說,每天口腔疼痛或感覺異常超過2小時,持續時間在3個月以上,且無法檢查出任何導致這種不適的原因時,即可診斷爲灼口綜合徵。

灼口綜合徵“青睞”誰

灼口綜合徵的病因至今未明,所有人羣均有可能發生。統計發現,有些人更易得灼口綜合徵。

絕經後女性 最常見的患者來自絕經後女性,佔到全部患者的50%~60%。

精神壓力大者 現在社會在進步,人們的精神壓力也在增大,人們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同時,便捷的網絡使人們得到醫學知識的機會增多,從另一方面加重了這部分關心自身健康狀況者的焦慮。有的人自身發生重大事情,如家人過世、遭遇重大變故等,都可能誘發灼口綜合徵,這也說明其與精神壓力有一定關係。

口腔局部因素 有的人戴了不合適的假牙,或是補的牙過高,造成了口腔不適。還有些人使用了某些口腔保健產品,如含有刺激成分的美白牙膏或漱口水。還有的人有不良的口腔習慣,如有夜磨牙、緊咬牙、吐舌等。雖然這些因素均未達到引起實質性疾病的程度,但可能會引起灼口綜合徵。

疾病因素 如內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等)、胃病、慢性腎病患者,更易得灼口綜合徵。還有研究發現,帕金森病患者同樣容易得灼口綜合徵。此外,部分三叉神經功能紊亂的患者也容易得灼口綜合徵。

藥物因素 科學文獻報道,服用某些藥物(如治療高血壓的卡託普利)的患者,灼口綜合徵的發生率較高。

缺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尤其是缺乏維生素B12、鐵等營養物質的患者,灼口綜合徵的發生率較高。

得了灼口綜合徵怎麼辦

如果您懷疑自己得了灼口綜合徵,首先要去醫院檢查。灼口綜合徵的診斷屬於排除性診斷,需要先排除其他所有可能引起您目前症狀的疾病,最後才能診斷爲灼口綜合徵,光靠患者自己是不可能達到診斷目的的。

一旦確診爲灼口綜合徵,通常有以下幾種處理方法。

行爲療法 要學會自我調適,學會控制抑鬱和焦慮,學會及時減壓。要明白這種病沒什麼大問題,它既不會癌變,也不會傳染,只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度過和戰勝。

另外,不要成天檢查舌頭,檢查舌頭的伸舌動作本身就會給舌頭造成不適,並且是一個提醒自己有疾病的負反饋信號。帶着戰勝疾病的信心的同時學會淡忘它,這纔是積極的正反饋。

局部處理 對於刺激口腔黏膜的東西,如尖銳的牙尖或假牙等,可以做一些調磨或修整,去除刺激因素;替換掉有刺激性的漱口水、牙膏等口腔保健產品,漱口水可以用不含酒精成分的,牙膏儘量不選擇有美白功能的。

系統治療 對於系統疾病患者要積極治療疾病,如貧血患者糾正貧血;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高血壓患者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有無法通過自己調適解決的心理問題者,要及時取得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的幫助,必要時服用藥物來達到目的;對於帕金森病患者,或是有中樞症狀的患者,服用多巴胺類藥物也能減輕症狀。

對症治療 對於疼痛明顯且無法忍耐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一些止疼藥;口乾者可以用人工唾液(如毛果芸香鹼),以刺激唾液的產生,還可服用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酸味的食品,刺激唾液的產生。

其 他 低劑量激光、鍼灸等治療方法,對灼口綜合徵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和改善作用。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注意休息 按時睡覺,作息規律。勞逸結合,不能過分勞累。

補充營養 多喫水果蔬菜,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食物。

調節心理 部分灼口綜合徵的患者有恐癌、疑病的情況,有的患者會有不自覺地照鏡子的行爲,這些都是要避免的。恐癌、疑病會增加患者的精神壓力,而精神壓力的增加對患者來說,是控制灼口綜合徵的不利因素。且普通患者不熟悉正常的口腔解剖結構,在心理暗示下,會把正常結構(如偏大的舌乳頭)想象成病理結構,增加心理壓力。而經常伸舌,會導致舌肌疲勞,進而引發不適。

參加活動 要多參加各種活動,體育活動以不會過度勞累的爲主,如廣場舞、太極拳、瑜伽等;文化活動可參加羣體性的活動,如打牌、打麻將(注意不要賭博);還有多和朋友來往,參加社區公益活動,報名參加志願者活動等。總之兩個目的,一是不能太閒,太閒了就容易瞎想;二是不能太累,太累會增加精神壓力。

灼口綜合徵病因複雜,在理想狀態下,2/3的患者的症狀能夠得到改善,部分患者不喫藥也能自行緩解。但即使症狀長期存在,您也要清楚地意識到,這個疾病沒有大問題,它絕對不會癌變,更加不會傳染,它並不會影響生命的長度,只是在一個階段會影響到生命的質量,只要通過心理調節,我們可以努力把它對生命質量的影響降到最低。

作者:姚 輝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黏膜科

原文刊於《家庭用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