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能够生活在一个好皇帝治下,是所有百姓最大的幸福,而很多百姓的眼里,好皇帝的标准就是勤政爱民,清正廉明,对贪官深恶痛绝,对百姓体恤有加。有这么一位皇帝,完全符合这样的标准,他刚登基时,国家尚无大的危机,在他勤勤恳恳治理治下,仅仅17年,国家就败亡了,这位皇帝就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朱由检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最后一位汉人皇帝,在他登基之前,明朝虽内有贪腐和农民起义之忧,外有后金侵略之患,加之朝堂之上魏忠贤的阉党把持朝政,但还不至于有亡国之危。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之后,励精图治,想要重振明朝。

宦官魏忠贤

在朝堂之上,一扫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阉党集团,重新启用被阉党排斥的东林党官员,严厉惩治贪污腐败,希望营造清明的政治局面。对农民起义军采取招抚的政策;对清军,任用名将袁崇焕镇守辽东。崇祯皇帝本人又极其勤政,事必躬亲,简直是工作狂。

勤政的崇祯帝

任用清官,打击贪腐,爱民如子,对外征讨而不妥协,所作所为完全是一个英明君主的气象,一切都那么完美,按理说明朝应该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可是在崇祯皇帝登基仅仅17年后,大明朝就走向了末路,究竟是什么原因?

难到就像崇祯自己所说,君非亡国之君,诸臣却皆为亡国之臣,是群臣误了他?让我们仔细看看崇祯皇帝的所作所为,看看明朝的亡国,跟崇祯本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崇祯皇帝本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本,由于他的哥哥朱由校登基不久就去世,没有留下继承人,因此才轮到崇祯继位。

自卑而又自负的崇祯

可以说崇祯自幼并没有受到系统的帝王训练,为政经验不足,因此崇祯本人对于自己当皇帝没有足够的自信,他本人性格浮躁、多疑,急于求成,完全没有帝王的沉稳大气,这也导致了他后来对几乎所有臣子都充满了猜忌和不信任。

其实在崇祯登基时,他的手下依然人才济济,武将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可以说有他们在,对内明朝不会败于农民军之手,对外也不可能让清军进入山海关。可是因为猜忌,这些名将一个一个死在了崇祯或者崇祯提拔信任的东林党文官手上。

袁崇焕

明末最著名的将领,可以说是国家的万里长城般的袁崇焕,因为崇祯的猜忌,竟被崇祯凌迟处死。崇祯对臣子十分刻薄,美其名曰惩治贪腐和不作为,可是因崇祯的乱指挥,臣子完全束手束脚,崇祯在位的17年,竟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

崇祯的所作所为,使臣子完全失去了自觉性,因为臣子不管做什么,只要不合崇祯的心意,下场非死即伤,皇帝这样的乱作为这样的勤政,其实真的不如不作为。

崇祯表面上对百姓优待,爱民如子天天挂在嘴边,甚至还效仿汉武帝下了罪己诏,可事实上在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依然免不了被增加各种税收。

崇祯手下的东林党文官,嘴上欺世盗名,清廉无比,可是在需要为国出力时,所有的税收不但没有收到那些士绅富户巨商身上,反而全部被转嫁到了最底层的百姓身上,百姓完全没了活路,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反复围剿而不能根除。

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

其实崇祯皇帝一心想要挽狂澜于既倒,想要拯救大明的江山,也想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样的出发点并没有错,可是在他执行自己的理想时,却急于求成,毫无定力,不懂臣心,不懂民心,最终在他的乱作为下,大明江山以更加极速的方式走向了败亡,不得不说他是好心办了坏事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