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兒童詩≠童詩

按照讀者的學齡、學情,需要對兒童詩進行分段:

低幼詩,包括童謠和兒歌,適合學齡前、小學低段的孩子閱讀。

童詩,特指小學中段孩子閱讀的詩,一般是二年級到四年級。

少年詩,指適合小學五年級到初中二年級孩子閱讀的詩。

平時,我們把這些統稱爲兒童詩,不夠嚴謹。低幼詩講究的是韻味,以聲韻爲基礎,孩子可以用來遊戲、吟唱。童詩則有一定的敘事情節,保有兒童想象,可以不押韻。孩子到了五六年級,身處少年期,如果你還跟他講童詩,他會仰着頭對你不屑一顧:老師,您太幼稚了吧?因爲,他已經有強烈的個人判別意識。所以,我們要引薦具有思辨色彩的寓言詩、童話敘事詩、哲理詩、散文詩等給他們閱讀。

現實中,童詩教學幾乎可以實施於整個小學階段。每年行走在雲貴川地區,在這些偏遠地方的學校和鄉村級別的學校,我發現六年級孩子還可以教童詩,因爲他們的閱讀量以及心智發展程度跟城市的孩子是有差距的。

02

一句奇妙的比喻句,是一首兒童詩的核心

我執教一堂叫“雲”的課。先讓孩子們玩“一字開花”的遊戲。孩子以“雲”組詞,我的要求就是“想別人想不到的“想別人不敢想的”。孩子們完成了:白雲、彩雲、雲朵、雲帶、雲梯、雲霧……然後,請孩子們爲詞兒造出比喻句。“白雲像牛奶。”“彩雲像油漆。”“雲團像棉花糖。”“雲朵像橡皮泥。”……

告訴孩子,一句奇妙的比喻句,是一首兒童詩的核心。試着給比喻句追問:雲朵牛奶給誰喝?誰是油漆匠,水平怎麼樣?……

孩子們的作品,就這樣誕生了——

《白雲》

太陽的早餐/是牛奶/太陽的午餐/是牛奶/太陽的晚餐/也是牛奶//太陽的身子/好健康哦

《天空》

天空/像粉刷自己的房子/風這油漆匠/水平太差/一塊紅/一塊藍/一塊黃/一塊黑//天空的臉/氣得發青

03

拋掉語文裏總是強調的中心思想吧

兒童詩以想象勝,以情感勝,以語言勝。在實際的詩教過程中,如何剔除語文學科中常常強調的“中心思想論”成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這甚至要求教師放棄從兒童詩中獲取“中心思想”的念頭,而要讓孩子在一次次的朗讀過程中,感知、體察詩所帶來的節奏、音韻、趣味、自由、浪漫等等的美感。詩教的過程是“春風化雨”式的,詩教的手段是“釋放”式的,詩教的目標強調“體悟”而不是“應用”。

兒童詩的閱讀、欣賞特別要注意到詩的審美有一獨特之處——歧義(模糊性)。浙教版的《聽聽,秋的聲音》,以成人的知識、經驗來理解“秋”,字裏行間多半是不捨、傷痛。我聽一位老師在執教這首詩作時,讓孩子用童稚之音,把“秋”的聲音演繹成“秋”的色彩,斑斕豐富。我非常認同這樣的閱讀欣賞課,從童心出發,在他所能感知的詩情、詩意中,體察到經他自己審美之後的秋的聲音。

正因爲詩具有審美的模糊性這一特點,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寬容、包容就顯得異常重要。學生在表述他的個體感受時,我們要珍視這可貴、寶貴的“詩心”。多少次看到,老師給孩子的詩句,如“一瓶大海”“一隻媽媽”“一匹匹螞蟻”“一個個房子”等,打上紅叉叉。真是莫大的悲哀。

面對可愛的童心,已經長大的成人需要重新捧起兒童文學作品,讓經典潤澤你回到10歲以前,撿回詩心。人可以一生不寫詩,但斷斷不可丟失詩心。沒有了詩意,生活便瘋長“無趣”這一野草,心地將荒蕪。

04

寫兒童詩,成語一輩子用不到

越是高貴的兒童詩,越是樸素、內斂,捨棄繁飾。這是兒童詩語言必須遵從的審美要求。經典的兒童詩,不會讓“落英繽紛”出鏡,而是這樣表達:“花瓣一片一片落下來,大地輕輕地託着,他可捨不得讓花朵摔疼了。”

所以,我們指導學生習作,要引導孩子少用成語、形容詞,多用動詞。因爲,動詞最能傳神,而許多修飾性極強的形容詞,與內心無關。

有了這樣的認識,老師們自然發現,兒童詩教學非常適合在小學的低中年級開展。

05

很多時候,讀比寫重要百倍

要使孩子感受到詩意的薰陶,低中年級的老師可以從每天晨誦一首兒童詩開始做起。5分鐘的晨誦時間裏,一個孩子讀,其他同學用聆聽的方式來“閱讀”。詩句通過聲音傳遞到每個聽衆的耳朵裏,繼而在腦海裏形成畫面。每一次聽讀都會激活孩子的想象力。

很多時候,讀比寫要重要百倍。平常,我們教孩子識字,總是說:伸出手,跟着我一起書空。“太陽”的“太”——橫、撇、捺、點。太陽就這樣被定死在四個筆畫裏。但如果我來讀“太陽”這個詞,可以讀出早上剛睡醒的“太陽”,也可以讀出下了好多天雨,突然出現令人驚喜的“太陽”……通過多樣的閱讀,“太陽”變得有畫面、有情感。

詩中的文字,也是有溫度、會呼吸的。孩子讀着同齡人的詩作,童心對接童心,愈加能通過筆端,把詩意訴說。

06

兒童詩的課堂上嚴禁模仿

我的兒童詩課堂上,是嚴禁模仿的,更多的時間是讀給孩子聽。或者班裏面哪個孩子朗讀特別棒,就讓他讀給其他孩子聽。

有時候,我們一線的老師可能會比較急,比如說學了某一首詩後,就讓孩子進行近乎並列形式的模仿。我覺得這是對詩歌藝術本身的不理解。亦步亦趨的模仿,是造句,而不是寫詩。班裏有個別喜歡仿寫的孩子就隨他,你不要提倡。總之,閱讀詩歌必須做到人人過關,而一百個人裏面有一個能寫詩,就足夠了。

兒童詩教學不要求人人會寫詩,但要儘可能讓他感知、體察、享受詩帶來的滋潤。如同清晨的陽光,就這般撒落下來,微風、露珠、落葉、腳印,攀爬的螞蟻、飛舞的蜂蝶……一一接受陽光的輕撫,溫情、快樂、嚮往便從各自的心裏慢慢滋長。告訴孩子,詩的力量,就像陽光。

07

低幼階段的詩歌寫作課,其實是說話課

童詩寫作課上,我主張用詩一般的語言說話。

“詩”的語言有什麼特點?兒童詩的主體讀者是兒童,因此要求清淺、乾淨、簡約、明麗、空靈、幽默……孩子口頭若能這樣述說,就是成功的習作課了。從說起步,慢慢過渡到寫。口頭習作比筆頭寫作更重要,可是向來未被教學實踐和研究者重視。低段的兒童詩口頭寫作,正能體現“詩是靈光一現的思維成果”。

課堂上人人蔘與的口頭創作,能讓孩子們充分享受想象帶來的奇妙語感。到了二三年級,教師適時作提領、牽引,口頭習作即轉化爲本子上的詩行。

08

想象力是可以保養的

人的想象力一般在十四周歲時達到峯值,之後開始滑坡。要拉緩下滑趨勢,最好的辦法就是接觸藝術——詩歌、繪畫、音樂等。

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是著名的科學家,可你肯定不知道,愛因斯坦一生都在寫詩,還寫了大量的愛情詩,他說:這使得我的想象力永遠沒有停滯發展。

我每天早上三點鐘起牀,讀兩個小時古詩詞,挑出其中最打動我的一首,用一個小時寫成書法作品。行走全國的每一天,筆墨紙硯我都會隨身帶着,那是使我的想象力永遠有力量的法寶。

09

詩是‘文學’,不是‘語文’

一直以來,童詩教學活動還是在“大語文”範疇內,它是語言的果實。但是我們也注意到,它是“詩”,是“文學”,不是“語文”。它們之間有共性,更有其個性。只有詩意的張揚,才能更彰顯童詩的教學價值和意義。這些年,在浙江、江蘇、重慶已經出現較爲成熟的詩意音樂、詩意美術、詩意思品的課堂。被詩意滲透的非語文學科,文氣十足,體現在想象飛揚、表達自由、情感豐沛上。檢視詩性的張揚鉅細,是評價學科整合課成功與否的標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